雖然工作前三年,是專職做低噪放。但是,對于我來說,并不是很精通。因為那三年,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像搭積木一樣,把同一個電路圖,按照天線的饋電和形狀,去調整排版布局;然后就是做一大堆的可靠性試驗。
有一次,是組長給了個機會,讓預研設計了一個L波段(也有可能是S波段)的放大器,那是純粹用管子搭的,管子內部是沒有任何匹配,都是需要自己做外匹配。加工出來后,整體測試結果還好,但是噪聲系數比仿真結果大了0.3dB左右,而且怎么調也調不下去,最后也沒找著原因。后來,知道室里有兩種ENR噪聲頭,有一個頭能測量的噪聲系數會比較低,但是也沒再拿這個去測試一下,現在想想也挺遺憾,咋就沒去測試確認一下呢?
還有一次,就是幫組長調試他的KU波段低噪放。那個低噪放,當時的情況是組長已經調成功過了,但是因為用的是銦(好像是這個金屬,是可以像泥土一樣按壓的,但是遇熱就化了),沒有像銅皮一樣焊在上面,而是靠其本身的粘性,沾在電路上。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后,可能粘性減弱,不像原來粘的那么緊了,所以電路指標就不好了。
我的任務,就是把指標恢復。按理說,我已經知道,大概要在哪些地方加金屬了,但是我整整在矢量前面待了兩個星期,才調出原來的性能。
這個雖然最后調出性能了,最后用的還是銦(因為室內自己做實驗用,急著用,就沒要求說一定要用銅皮焊上去),沒能用銅皮焊上去。對我來說,焊銅皮實在是太難了,現在也是。首先我不敢帶電焊接,怕不小心,烙鐵碰到帶電的地方,把器件燒壞了。所以,有時候,盡管已經知道銅皮的形狀和位置,但是一焊上去,還是不行。
所以雖然最后調出來了,但是我是總結不出任何可以復用的經驗,完全就是靠不斷的試。再給我一個其他的KU低噪放,調試的時間也不會縮短。
做L或S波段的低噪放,可以用仿真工具,基本上出來的,大差不差的。但是到KU波段后,仿真就不太準了。而且設置上的變化,會對仿真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a)?是直接對S2P文件進行仿真;(b)和(c)都是采用的internal port,區別在于源級接地的處理上面。
從上面的仿真結果看,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1)(b)和(c)的仿真結果趨勢一樣,但是仿真結果也不完全一樣。
只有管子s2p文件,加上簡單的微帶線,仿真結果和廠家給的曲線已有差異。
(2)(a)和(c)只是在于我將管子源極的接地的類型改變了一下,結果就相差很多了。
比較說的通的解釋是:廠家給的S2P文件,都是已經源級接地的情況下測試的了, 所以在仿真的時候,就沒必要再次接地了。
所以,目前還沒找到能夠將仿真用于指導高頻段LNA設計的方法。目前,只是先仿真出一個比較好的性能(雖然知道,加工出來后,性能就飛了),然后拿這個去做實物,然后再回來盲調。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