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傳播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對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和疫情防控工作帶來極大的考驗。面對疫情,信息通信行業全面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全力保障通信網絡和信息服務的高效暢通。我們看到,基礎電信企業依靠創新技術應用,在最短時限實現了重點醫院、疾控中心這些重要場所的通信暢達,5G+云計算+AR技術讓我們以“云監工”的方式共同見證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中國奇跡,電信大數據分析給我們提供了人員返城流動情況圖、漫游地查詢等輔助防控信息,這些面向疫情防控的創新服務,鼓舞了國民士氣并有力支撐了各項防控工作的開展。互聯網企業同樣全力以赴,運用各種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全面服務于國民的線上生活,向社會和廣大群眾提供線上診療、電商平臺、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服務,助力“停工不停產、停課不停學”,并運用AI技術和平臺助力臨床診斷、藥物研發和醫療服務,為抗擊疫情作出了積極貢獻。
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特殊戰爭,面對當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和社會管理的艱巨任務,科學防控、技術防控的巨大威力已經顯現,以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并發揮起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下一步應充分發揮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加大研發和應用推廣力度,在疫情信息的匯總發布、疫情發展的科學預判、醫療診治的創新探索、物資調配的公允暢達、社區防控的強力有序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疫情防控中初露鋒芒
(一)5G+融合應用吹響了疫情反攻的沖鋒號
5G網絡正在核心重點區域加快部署,在滿足各方基本通信需求的同時,更是通過與其他技術的深度融合,孕育出多種讓人耳目一新的5G+戰“疫”應用方案:基于5G的遠程診斷實現了遠程會診、遠程探視,全國頂尖專家即使身在天南海北,也能對典型病例的發展進程開展集中討論和診斷分析,加快了最新治療經驗的發現和推廣;基于5G網絡的智能醫療機器人和巡邏機器人出現在疫情防控的前線,從事護理、派送、清潔和消毒等方面的工作,有效減少了醫護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提升了病區隔離管控的能力和水平;基于5G的疫情防控無人機出現在街頭和社區,實現了視頻監控、空中喊話、體溫檢查等功能,最大限度提升了檢測檢疫工作的效率。
(二)物聯網技術打造出安全高效的“技防”百寶箱
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于非接觸式疫情識別、定位溯源、自動采集和遠程監控方面的應用開發,貫穿于疫情排查、監測、預警、防控、救治、管理等環節,推動自動化、智慧化的“技防”來替代“人防”。比如:助力公共區域快速排查的“無感檢測”服務,依靠的就是基于物聯網技術開發的熱成像人體測溫系統,滿足了在公共場所高密度人群的快速部署、遠距離、精準測溫需求;實施的網格化監管和社區排查管控,也是基于物聯網技術,在疫情防治小區出入口部署人臉識別卡口、門禁、非接觸式人體測溫、智能門鎖等設備,實現安全高效的社區封閉式管理;創新開發的智慧家居隔離管控系統和“電子圍欄”,可以實時了解居家隔離人員開關門狀態、開門需求、是否離開限定區域等信息,并在后臺形成一鍵告警和實時提醒,實現了輕癥患者“居家隔離”的高效管控;非常時期的智慧零售和市場監管,也是依托物聯網技術開發出了“無人超市”、“智能物流柜”、“智能外賣柜”等非接觸零售服務,可以有效消除收銀人員可能變為超級傳染源的巨大隱患。電子價簽被用于遠程監控口罩、消毒液、大米青菜等急需防護用品和日常用品的價格,讓惡意漲價無處遁形。
(三)大數據分析技術吹散了疫情發展的迷霧
疫情發生以來,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在疫情溯源和監測、疫情態勢分析和研判、疫情防控和部署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政府部門利用數據共享平臺協同統計并核驗確診病歷人數、疑似病例人數和死亡人數等相關數據,這里面有海量數據查詢和校驗技術的運用,實現了收集疫情相關數據和發布疫情統計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工信部組織相關單位開展電信大數據分析,統計全國特別是武漢和湖北等重點地區的人員流動情況,分析預測確診、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觸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動態流動情況,支撐疫情防控部署;疫情防控部門把大數據分析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傳染病模型理論相結合,探究疫情發展規律,掌握疫情分布和發展趨勢,為地方政府確定防疫工作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和重點場景,為主管部門科學化決策物資投放和管控手段提供了決策支撐。
(四)AI技術正在為疫情防控制造殺手锏武器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發揮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算法優勢和平臺能力,在疫苗研發、醫用硬件、語音排查等方面厚積薄發,為提升疫情防控效能按下加速鍵。阿里達摩院研發的AI算法可將原來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大幅縮短確診時間,并能精準檢測出病毒的變異情況;百度LinearFold算法可將此次新冠病毒全基因組RNA二級結構預測,從前期的55分鐘縮短至27秒,可以說AI技術極大提升了疫苗研發和藥物篩選的效率。醫用機器人、物流機器人、智能測溫系統等智能設備紛紛現身戰“疫”前線,這些智能醫用硬件有效滿足了疫情下的多種醫患需求,提高了防控工作的效率與安全性。此外,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AI智能語音服務能夠完成包括疫情進展通報、智能對話查詢、智能外呼尋訪等個性化信息采集及交互任務,在提升排查信息采集精度和效率的同時,可以極大減少信息宣貫及采集人員流動接觸可能帶來的感染風險。
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疫情防控中蘊藏巨大潛能
此次抗擊疫情展現出我國特有的強大執行力和制度優勢,同時也暴露出公共衛生防控治理體系的一系列痛點,如復雜人口流動背景下的疫情防控問題、緊急狀況下物資的科學調配問題、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不足的問題、疫情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尚無法全面滿足決策的問題等。當前,信息通信新技術在保障生產逐步恢復,減少人群聚集、阻斷疫情傳播中發揮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對照國家希望盡快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的要求,在很多方面又與社會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實際上,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信息通信新技術的應用開發都存在巨大發展空間,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潛能亟待釋放出來。
(一)疫情發展的精準預判急需加深大數據技術和資源的統籌利用
我國在SARS之后花大力氣建設的國家傳染病自動化預警系統在此次抗“疫”中作用有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現有系統僅收集分析已知傳染病的數據,未能運用大數據實現對未知突發疫情的快速預警。要充分發揮大數據防控的威力,亟待建立綜合運用多方面數據的大數據分析模型,并把它應用于預警系統中。此外,電信大數據分析雖然在此次人員流動和分布結果的測算中牛刀小試,但測算精確度仍存提升空間,應加深與衛生疾控管理部門大數據的數據共享和聯動分析,進一步提升疫情防控數據分析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如在利用大數據快速查找病患和密切接觸者以及疫情分析預警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下一步,要打造更加智能、立體、主動式的傳染疾病防控預警體系,更需打通醫療、電信、氣象、交通、人口、互聯網平臺等多方面數據系統,打造應急數據資源共享通道,建立更精準的分析模型,實現全社會疫情數據資源的統籌利用,更好發揮大數據技術在前瞻性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支撐和服務作用。
(二)防疫物資的科學調配亟待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改造突破
疫情爆發的時候,防疫物資都成了緊缺貨,社會上出現了“回收、過期、劣質口罩涌向市場”、“老年人等易感人群買不到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一線醫療人員以垃圾袋來充當防護服,物資卻被大量劃撥到莆田系醫院”等令人痛心和揪心的事件。新聞中大量報道各類醫療物資存在巨大缺口,醫療物資在調配過程中存在撥付緩慢、手續復雜、無序調撥、大量積壓的現象,特殊時期如何實現相關物資的科學調配就顯得極其重要,但傳統技術手段很難實現社會資源跨部門、跨領域的綜合實時信息共享及開放,急需信息通信新技術的引入。這里面區塊鏈技術以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征正好可以大顯身手,業界提出以區塊鏈技術建構物資鏈的思路,用于支撐醫療物資的配送,將使相關信息清晰可見,全社會可以共同監督。在商品溯源領域,區塊鏈也可以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結合,如在口罩等醫療資源包裝中植入芯片,即可實現運轉流程中的信息全過程追溯,保證用戶買到放心產品。在互聯網籌款、第三方勸募、網絡交易等環節也可以引入區塊鏈技術,有效打擊捐贈貪腐,增強社會互信。
(三)戰“疫”期間的社會管理需要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開發
此次疫情發生的源頭是非法野生動物買賣,暴露的是城市公共區域的環境整治和監管問題。疫情管控過程中,各居民社區等基層單位“出入卡”成為抗疫奇招,但其管理方式卻因事因人而異,作用效果差異較大,背后是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異問題。大城市整體防控水平相對較高,縣城、農村地區的應急管理經驗和能力則相對薄弱。而且,人員、物資、信息、資金等要素跨區域高速流動,給城市流動人員管理、社區管理、疫情管控等社會治理工作帶來極大挑戰。數字孿生城市技術的出現,可將城市基礎數據、政府業務數據、醫療、交通、物流等實時動態數據與城市實體深度融合,有效彌補傳統城市管理手段的不足,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向新高度。如,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農貿市場等公共區域的野生動物售賣監控、環境整治和智能報警,高效防范感染源;利用數據映射實現確診疑似人員的實時可視化監控和影響范圍防護預測;利用信息模型、物聯網感知傳感器、北斗定位等數據實現可視化緊急物資調運車輛的遠程監督和高效配送;數字孿生技術將打造智能化、實時化、數字化的網格管理,極大提升未來城市治理水平,助力重大突發事件得應急處理,極大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四)抗疫防護產品的升級換代為AI+技術深度開發提供廣闊舞臺
新冠肺炎出現后,公眾對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個人防護用品非常關注,專家也在電視上不厭其煩地介紹各種口罩的防護范圍和佩戴方式,但普通大眾對過濾效率之類的專業術語總是不知所以。普通大眾也就罷了,穿戴專業防護器具的對醫護人員來說也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經常是里三層外三層,穿脫防護服一次要半小時,不但耽誤醫護時間,穿戴錯誤更是會威脅到生命安全,帶來巨大的壓力。全社會都在期盼好穿戴、功能全的新型智能防護產品的出現。當前材料科技的發展加上AI+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通信技術的引入,將為抗疫防護用品的升級換代找到新方向。如通過增加壓力傳感器后自動判斷是否佩戴正確的傻瓜口罩,增加相關傳感器、通信模塊實現自動空氣數據采集、分析,并判斷傳染源和感染風險的智能口罩等。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向邊緣側的部署,可以進一步發揮AI算法和平臺海量數據分析、實時決策、快速響應的優勢,實現快速定位病毒宿主、隨身紅外體溫檢測與預警、感染者生活軌跡全面分析、人群接觸史精準追蹤等功能,極大提升個人防護能力。同時,個人設備中存儲的海量數據,又助力精準防疫器具的研發再上臺階。
(五)抗“疫”時期的數字化生存為相關技術的應用開發指明了方向
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人民在家隔離,遠程教育、線上辦公、“云買菜”甚至“云旅游”都在快速發展,漸成蓬勃之態,然而多數人在使用時卻發現,現場辦公、課堂教學帶來的關注、互動、社交等體驗,是目前線上服務還很難達到的,社會上出現各種吐槽的聲音:“線上辦公后,我和同事間的溝通效率降低了”,“在線教育后,我們家長和孩子的負擔更重了,可學習還沒搞上去”。是什么讓過去倍受追捧的線上數字化生活讓人有了拒絕的沖動?其實還是現實表現和大眾期望之間存在差距,目前的網上體驗還需進一步提升。雙千兆網絡部署后,AR/VR+云+4K/8K+AI的技術組合將有望大幅提升數字化生存時代辦公、教育、旅游等在線生活的體驗,結合全息投影和攝像技術,在線會議有望如與同事面議一樣立體真實,在線教育也可似老師在身邊一樣身臨其境。同時,隨著5G帶來傳輸速率的大幅提升,大部分內容和計算功能集中在云上,AR/VR終端將更加輕薄,價格將大幅下降,網上內容會更加豐富、渲染更加真實,到那時,“云”生活將真正成為大眾選擇,“宅”經濟也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六)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體驗升級需要創新更多數字健康解決方案
疫情期間,遠程醫療產品蓬勃發展,在線問診量快速攀升,一些產品痛點也同時暴露出來:如遠程視頻診療只能解決問診,無法實現遠程檢查;在線醫療相關費用保險公司難以取證,無法報銷;診后治療藥品無法及時獲取等。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綜合數字健康產品和服務在這一領域應該發揮更大作用,如,借助VR+4K全景高清攝像頭,醫院專家可通過遠程皮膚鏡、口腔鏡、聽診器和可穿戴設備進行遠程檢查檢驗;引入區塊鏈技術,將遠程醫療平臺、醫保報銷平臺、醫院、藥店管理平臺接入統一云平臺,有望實現在線醫療的實時結算、報銷、藥品配送等服務;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AR/VR等信息通信技術,聯動全國各地的醫生、專家,為患者提供遠程醫療、線上咨詢診療、基層鄉村救治、藥品保障、5G+AI智能診療等服務是未來的趨勢,能夠有效緩解線下的醫院壓力,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提高診療醫護工作的效率、效果和安全性。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嶄露頭角、功不可沒,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但反映出的短板和弱項也不容忽視。立足當前,我們應盡快優化和開發相關系統、平臺和工具,助力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放眼未來,我們要依靠技術創新,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帶來的新能力,為國家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完善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zl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