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當華為提出軟件定義攝像機時,業內的反響就各不相同,有看好派的千視通、曠視表示未來除傳感器外的組件外都可用嵌入式軟件替代,有不太認可的傳統安防企業,他們認為軟件不可能完全定義硬件,更遑論安防是個碎片化市場,不可能以一概全,也有更多像大華這樣的保守派,認為還要等待市場的檢驗。
不論大家保持什么樣的態度,華為都沒有停下基于這一理念的產品發布。對此華為先手發布SDC的新品、建立HoloSensS算法商城,2020年初,華為機器視覺更是發布了平臺化的下一代四無生態攝像機,這臺攝像機提供平臺化的算法軟件接口,為未來功能的擴展提供了可能,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機器視覺發布會的其他產品也都或多或少的和軟件沾邊,比如依靠算力獲得更好的夜視效果等等。
通過后臺算力,實現的夜視畫面的加強
可以說華為這兩年在軟件定義這條路上走的很堅定,也越來越遠,但這也遠遠不是終點。
7月11日,根據華為機器視覺的消息,在國際電信聯盟第十六研究組全體會議上,通過了軟件定義攝像機技術要求標準的報批:F.SDC《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defined camera》(標準號 ITU-T F.735.1),同時通過了一項軟件定義攝像機架構及接口協議標準的立項:H.SDC《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s for software-defined camera》。這兩項國際標準均在 Q12/SG16 會議提出并開展,并在本次 ITU-T 的全體會議上得到最終立項及發布確認。
通俗點說,華為要通過建立軟件定義攝像機的全球性標準,來進一步為軟件定義攝像機的算法陣營招兵買馬。通過這次的標準,華為面向的將不止是國內的算法廠商,而是向全球征集優秀的算法,并應用于其中。
這就好比手機界的android、IOS平臺一樣,只需要提供平臺,而優秀的APP則交由其他算法廠商研發,機器視覺所需的只是使用它,并支付一定的報酬。
而隨著華為軟件定義概念的不斷深入與種種實踐的實現。未來以華為機器視覺為主的軟件定義攝像機與海康為首的傳統智能安防攝像機在市場競爭中必有一戰,而現在擺在二者之間的問題則是,什么時候開戰,以及,誰會贏?
安防攝像機軟硬件陣營對比
想要了解軟硬件之爭,首先就要了解二者為何對立以及各自陣營的優劣勢。
而談到華為軟件定義攝像機,我們首先就要明確一個概念:“到底什么才是軟件定義攝像機?”
軟件攝像機定義
舉例來說,在家用空調最早應用的時候,我們購買空調往往看的是空調的制冷量、運行噪音、能否變頻等硬件參數,而隨著智能化的普及,我們更關心夜晚能否智能調溫、能否遠程云操作等更需要空調去“運算”的一些功能。
而這也就是華為軟件定義的本質所在,即將原來高度耦合的一體化硬件,通過標準化、抽象化、解耦成不同的部件。圍繞這些部件,建立起不同的抽象層,以API(應用編程接口)等方式,實現原來必須由硬件才能提供的功能。
以華為自豪的通過軟件定義使非智能攝像機智能化的例子來說,首先,它肯定需要在后臺搭建有一個數據中心,通過對前端攝像機畫面的采集、傳輸結合后端對畫面的實時分析,實現智能化的畫面分析和處理。
“一拖N”本質就是軟件對前端硬件的耦合,來達到智能化的效果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軟件定義攝像機的三個特點:
軟件定義不是不需要硬件,而是通過用軟件來代替某些場景化的硬件,并實現整體的智能化控制,軟件定義攝像機不是無中生有。
通過接入高規格的硬件,實現更多軟件功能
2.軟件定義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目標,軟件件定義逐漸將硬件與軟件進行解耦,將硬件的可操控成分按需求、分階段地通過編程接口或者以服務的方式逐步暴露給應用,分階段地滿足應用對資源的不同程度、不同廣度的靈活調用。
這就好比是蘋果推出智能機,硬件還是那些硬件,只不過通過軟件的編寫和應用,能夠在終端上實現更加豐富的功能和對硬件使用的規劃。
3.軟件定義攝像機同樣需要硬件的更新迭代,一個優秀的軟件攝像機,首先就要求其硬件承載得起眾多軟件的搭載。蘋果設計的智能機在當年相比小巧的諾基亞要顯得笨重許多,正是因為其搭載了更尖端的硬件,用來實現更多軟件意圖打造的功能。
前段時間華為發布的下一代攝像機就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在發布會上,華為下一代四無生態攝像機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擁有一個平臺搭載模塊,通過這個模塊,可以將比如水位測算裝置、大氣測算裝置搭載到攝像機上,滿足更多專業的使用需求。
而通過這三個特點,我們可以很快找到軟件定義陣營的優點。
軟件定義陣營優勢
華為作為軟件定義攝像機概念的提出者和制定者,結合近日公布的軟件定義攝像機標準,不難看出華為預想中軟件定義攝像機應當具備的優勢。
1.通過自定義屬性節省成本
按照華為的軟件定義攝像機發展生態,未來華為機器視覺力圖打造攝像機界的“鴻蒙”平臺系統,算法廠商們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自行研發算法,并上架HoloSens算法商城,客戶只需購買一個華為的攝像機平臺,再通過自己對于場景的需求來購買定制化的算法。即華為提供“手機”,用戶來決定手機里裝什么類型的APP。
想要攝像頭具備什么功能,算法商城下載一個即可
而華為的軟件定義攝像機,也正是基于充足的硬件資源、統一開放的操作系統、豐富的應用這三點來展開,即專業的AI芯片保證了充足的硬件資源,而SDC OS給用戶提供了一個統一開放的攝像機操作系統。
在統一開放的SDC OS的基礎上,通過完善的生態工具鏈服務,實現算法與應用的標準化對接、訓練、上線,從而實現豐富的算法和應用生態。
這種做法具有很強的用戶自定義屬性,也為華為帶來了兩個優勢,第一就是成本的分散,華為不用自己辛苦研究安防場景和解決方案,算法廠商會根據需求自己研發,將巨大的研發成本分散開來,節省企業開支。
第二,就是產品的工廠化生產較為容易,目前傳統安防廠商一個解決方案需要結合數家企業的產品合理搭配才能完成,而軟件定義攝像機只需生產制式化的產品,通過搭載不同的算法實現解決方案所需求的功能。這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利潤率。
這就好比賣電腦,既然我不知道這臺電腦到底是2000元的低配還是上萬元的頂配,那么我只要生產核心元件——主板,就是穩賺不賠的,至于客戶需要什么樣的定制化服務,那就要靠他們自己選擇相應的配件,但無論如何,自己大規模的生產可以最大程度為企業贏得利潤。
2.分散行業風險,把活交給專家去做
華為決定進入安防的時候,很多安防人不看好華為的主要原因就是華為沒有安防多年的運營經驗,無法完全深入碎片化的市場。
而軟件定義的理想情況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點,因為華為根本就不用了解細分市場的場景需求。他們只需等待該場景的安防專家設計出算法便可,通過這種手段,華為可以避開細分場景要走的彎路,最快程度覆蓋安防的全場景。
而在這種情況下,華為可以最大程度的分散行業內的風險,比如在某個安防細分市場的某某廠家設計的產品不合適,我們會責怪產品質量有問題,下次不用了。而在軟件定義攝像機的前提下,我們會責怪算法不好用,下次不用了。簡言之,我們刪的是那些“APP”,而不是換手機,在此情況下,華為的安防經驗劣勢可以迅速地被磨平。
3.最大程度發揮華為自身優勢
華為除了機器視覺負責安防板塊以外,更是世界級的通信供應商和手機研發制造商,具有從芯片、存儲、程序設計、通信設計等一系列相關企業及技術。通過視覺平臺的搭建,華為機器視覺可以更好地將其他部門的技術引用進來,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對于產品的升級迭代。
今年5月,華為機器視覺總裁段愛國就公開表示機器視覺的研發成員由原本的300余人擴大到2000余人,其中有新招聘的人才,但更多的還是從老東家手里“抽調”來的人馬,負責加速機器視覺產品的迭代研發。
在集團策略的重視下,以及系統內“鴻蒙”、華為海思的支持,通過軟件定義攝像機平臺,將有更多的企業融入到華為安防生態當中,成為機器視覺的深度合作伙伴。
軟件定義攝像機陣營的缺陷
雖然軟件定義攝像機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很優秀的愿景,但能否實現還需要時間上的檢驗。事實上,目前軟件定義攝像機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這些缺陷讓軟件定義攝像機市場目前還停留在一個相對小眾的階段。更多用戶還是習慣于同傳統的安防廠商進行合作。
目前,軟件定義攝像機陣營主要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算法供應商不足
今年5月,機器視覺云服務總經理徐迎輝在接受公開采訪時披露:“Huawei HoloSens Store目前的算法在數量約40多個,為了保證算法質量,Huawei HoloSens Store會通過剛需程度和成熟度嚴選算法的兩大標準,使商城獲得良性循環的基礎。由此可見,華為的HoloSens Store首先是要保證算法質量,并不急于沖量。”
但這也從側面承認了,華為目前的算法數量嚴重不足,作為軟件定義的平臺,僅有40多款算法顯然難以滿足安防市場龐大的需求。而要想把軟件生態做起來,賽道內玩家的數量是最基本的保障。
做安防算法的廠商,畢竟還是少數
然而同俯拾皆是的手機軟件廠商不同,安防市場的體量和對技術的要求本就限制了算法廠商的數量和質量。
此外,當下CV企業正受到行業龍頭和BAT企業的兩面夾擊,一方面安防龍頭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算法的重要性,調轉團隊自研算法。另一方面阿里、騰訊等企業深入智慧城市建設,從頂層的云計算、云存儲、芯片行業倒灌算法領域。擠壓CV企業的生存環境。
說到底CV企業的門檻相較手機軟件供應商來說,門檻還是太高了,過高的門檻和較大的研發投入,讓很多人都難以白手起家。以CV四小龍為例,其創始人班底幾乎全由國內學術界的鳳毛麟角構成,而較高的技術門檻也就限制了更多企業的布局。
對于華為的算法生態來說,如何讓更多的算法廠商注意到自己,如何降低軟件攝像機的算法研發門檻,已經成為了目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2.軟硬件耦合度不足
軟件定義攝像機的理想狀況是把高度耦合的一體化硬件,通過標準化、抽象化、解耦成不同的硬件,然而現實里的監控攝像機本身就是一個解決方案,想要全部用軟件耦合,還需要軟件和硬件兼容性的進一步加強。
尤其是涉及到光學、結構等硬件,軟件的作用就會被大打折扣。比如由場景決定的傳感器性能、解析度大小、焦距遠近、補光強弱等等,正因為復雜,所以才會誕生出安防攝像機如此多的種類和細分市場。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無法通過軟件,來讓只能變焦50倍的鏡頭強行變焦100倍,也就是說華為想要軟件定義攝像機覆蓋絕大多數場景,僅對其光學鏡頭的要求,就達到了十分嚴苛的程度。
想要實現一機多用,鏡頭的選擇成為難題
而如何讓更多可能實現的功能模塊,完美地搭載到一臺攝像機上,更是安防業內的一大難題,想要攻克這一難關,無疑需要巨大的研發實力。
華為用2年時間,將軟件定義攝像機從概念變為了現實,雖然他們還有種種尚待改進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認,在安防軟硬之爭中,這是一股急速壯大的力量,尤其是在智能化浪潮以及新基建的背景下,軟件定義攝像將有望大幅應用,不過這還要建立在軟件廠商的擴展,以及傳統硬件攝像機的發展,到底到了哪個階段。
硬件攝像機陣營
優勢:
1.渠道運營深入帶來豐富種類
從最早的天安門監控攝像機、到老北京居民家裝的報警器、防盜門、再到如今的智能安防攝像機、智能家居。安防進入中國40余年來,中國市場已經由剛開始的外資主導,逐漸變為海康大華這樣的龍頭企業領頭,企業齊頭并進的局面。
而對于這些發家于安防、扎根于安防的企業而言,硬件攝像機最大的優勢就是接地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攝像機的種類隨著渠道的深入也越來越細分,有人臉識別攝像機、林場監控攝像機、工業熱成像攝像機等等千門百類。覆蓋了幾乎所有安防涉及到的場景。
即便是森林防火這樣的小眾市場,也有企業在做
而這種全領域的覆蓋,也讓企業們在安防各自的市場深深扎根,比如在華北,天地偉業的銷售渠道就做的很深,多年對于市場的運營讓他們知道當地各個企業對于監控攝像機的需求,并通過定制化的解決方案來保護企業的安全。
而軟件攝像機想要與目前種類如此豐富、覆蓋功能如此廣泛的攝像機競爭,首先就要突破的就是傳統安防廠商的渠道優勢。
安防行業目前主要的營收市場是To B、To G和SMBG,而華為想要用賣手機的方法賣監控攝像頭,難度可謂不小。
2.智能化為安防攝像機帶來改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通信技術的進步,傳統安防攝像機也在經歷巨大的變化,人臉識別、紅外測溫、交通監測等功能正在越來越多地賦予攝像機新的能力。而安防市場對于智能化的需求也在不斷上漲。
2017年,我國視頻監控市場突破2000億元,而其中智能安防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當時的智能安防攝像頭部署數量僅占攝像頭總量的2%。而隨著新基建興起,智慧城市對智能攝像頭的需求大幅增加。在此基礎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樓宇市場都對智能安防攝像頭產生了新的需求,而二、三線城市也快速上漲的智能安防需求也促使廠商們不斷研發智能安防攝像機。
隨著新基建開展,地方智能監控需求猛增
智能化需求的不斷上漲賦予了監控攝像機全新的功能,而在各行各業都在普及智能化的前提下,又有多少企業愿意去做軟件定制呢?他們已經習慣了安防廠商去給他們設計一步到位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想要適應軟件定義攝像機,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深思熟慮。
傳統安防攝像機的缺陷:
1.功能相對單一,解決問題單一
對于傳統安防攝像機來說,其研發都是以安防某一領域的需求為出發點,硬件組裝、軟件配套都是以需求為導向,這種定制化的生產限制了產品能夠解決的問題數量。
比如交通探頭的高速捕捉、抓拍、夜視功能,就是專門為交通行業訂制的攝像頭,這種攝像頭很難應用到其他解決方案中,創造更多的價值。
如今,專業性有余、普及性不足已經成為智能監控攝像機普遍面臨的問題。對于安防企業來說,功能相對單一限制了企業服務的客戶種類,除龍頭企業外,很多地方廠商都只服務于一個或幾個行業,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的發展。
2.產品線眾多,維護成本高
攝像機種類的繁多也就造成了生產各類安防攝像機的生產線眾多,極大的提高了產品的成本。
不僅是企業生產難,很多用戶因為價格的昂貴根本很難部署專業的監控設備。
以森林防火為例,近年來我國森林大火頻繁發生,消防部門的需求猛增。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還是很難普及紅外測溫監控攝像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專業設計的防火監控設備成本太高,火災頻發的縣、市財力有限,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監控部署。
攝像機是以場景需求為基點制造的,但如果無法普及,那么對企業和對需求方而言,都是一種損失。
3.改造更新難,產品迭代難
調研指出,我國智慧社區市場規模已經突破5000億元,已經成為智能化時代下增速最快的行業市場之一。然而智慧社區的建設和改造,勢必要將老舊的監控攝像頭更新換代,這就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以硬件驅動的監控攝像機,想要對其功能改造和升級,就要換掉整機,這點相比軟件定義攝像機的算法算力驅動來說無疑是落了下風。
幫尼菌也見過許多攝像頭倉庫,進去以后見到滿地落灰的老舊攝像頭,深深感到惋惜,在它們退役后,很可能要躺在倉庫里很久,可它們的鏡頭、芯片卻依然有很多可以靈活使用的組件,如此浪費掉,讓人感到非常心痛。
監控攝像機市場,軟硬必有一戰
當年非智能手機的領頭羊諾基亞如今已經屈居三線廠商、摩托羅拉更是退出手機市場。這些都是軟件定義帶來的改變。如今智能化浪潮愈演愈烈,華為所描繪的軟件定義生態已經由虛無縹緲的幻影逐漸變為現實,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很可能對智能攝像機造成強烈沖擊。
而安防龍頭顯然也不會坐以待斃,不僅強化了企業內算法的自研能力,同時也成立了多個子公司,將監控帶來的數據運用到更多行業中去。
在此情況下,未來安防攝像機市場必有一場“軟硬”之爭,而誰將占領未來的監控市場,還要看雙方彼此的博弈,而這場博弈的結果,很可能將在這個十年內揭曉。對此海康大華還能否保證安防領域的絕對優勢,還要看它們的具體角色。
這場監控攝像機的戰爭即將打響,你站哪邊?
責任編輯:g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