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芯片市場長期被TI、ADI、NXP等歐美企業壟斷。不管是消費級、工業級還是車規級,90%多為進口,國產化率不高,國產化突破非常重要。受益于終端整機及電池產業鏈優勢,中國在發展自主品牌BMS方面具有較強話語權,且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勁需求將成為BMS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未來國內BMS廠商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電池管理芯片是指能夠對電池進行實時監控,防止其出現過充、過放、過壓、過流、過溫的狀況出現,以達到保證電池系統的平穩運行并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目的。
BMS市場規模高達65億美元,分布式架構BMS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技術構成方面,BMS主要涉及BMS核心芯片技術、BMS系統架構設計、嵌入式硬件開發和測試、 嵌入式軟件開發和測試、軟硬件集成測試、功能安全技術等。
從硬件來看,BMS硬件為BMIC,主要包含AFE、MCU、ADC、數字隔離器等芯片。其中,AFE模擬前端芯片用來采集電芯電壓和溫度等信息,同時還要支持電池的均衡功能,通常來說該芯片會集成被動均衡功能;BMS中的MCU芯片起到處理BMS AFE芯片采集的信息并計算荷電狀態(SOC)的作用;而數字隔離器主要用在高低壓之間的數字通信,以實現高低壓模塊間的電氣隔離功能。
電池管理芯片主要品類
從拓撲架構上看,BMS根據不同項目需求可分為集中式、分布式和半集中式三類。
其中,集中式BMS能將所有電芯統一用一個BMS硬件采集,具有成本低、結構緊湊、可靠性高的優點,一般常見于容量低、總壓低、電池系統體積小的小電池包場景中;分布式BMS采用一主多從結構,電壓、溫度采集及均衡等功能由從控完成,一個從控管理若干電池,主控與從控總線通信采用BMU(電池管理控制器)+多個CSC(單體管理單元)的結構,能夠將電池模組的功能獨立分離;而半集中BMS則采用BMU+少量大CSC方式,屬于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組合運用,用于模組排布奇特的電池包上。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近年來,隨著動力電池系統不斷向高容量、高總壓、大體積的方面發展,分布式架構的BMS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大電池包等較為復雜的場景中,成為BMS未來發展的趨勢。而菊花鏈連接的分布式BMS系統,在成本上有較高的優勢,未來會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市場規模方面,受益于近年來儲能、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 BMS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全球BMS市場規模預計為65.12億美元,至2026年預計可達131億美元,CAGR為15%。我國BMS 2021年市場需求規模為100億元,未來隨著電動汽車市場規模擴大和電池效率要求提高,BMS市場規模有望實現穩定增長。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BMS呈現三分天下格局,主要廠商相關業務呈高速發展態勢
目前,BMS 市場主要有整車廠商、電池廠商、第三方廠商三類企業參與。三者各有優劣和側重,都希望抓住“雙碳”背景下,能源轉型帶來的巨大的發展機會。
具體來看,以比亞迪、特斯拉、吉利、北汽、小鵬為代表的整車廠商由于綜合實力較強,通過向上游吸收人才、收購和戰略合作等方式將包括 BMS 在內的動力電池系統業務進行整合。整合以后,通過自主研發,將核心技術運用到自己產品中,以提高車輛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以寧德時代、欣旺達、德賽電池、中航鋰電、國軒高科代表的電池廠商,通常主營業務覆蓋電芯、BMS和PACK 等多個環節。這些企業技術實力較強,并且擁有多年積累的核心電池數據,能夠將BMS運用到電芯包,并且整體銷售給下游終端客戶。
此外,以德州儀器、亞德諾、英飛凌、恩智浦、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科列技術、超思維、協能科技、華泰半導體、矽力杰、圣邦股份、杰華特、賽微微、中穎電子等為代表的第三方廠商擁有非常專業的研發團隊,技術實力強,并且擁有快速的產品迭代能力,主要通過向下游電池廠商及終端廠商出售BMS 產品、方案和服務盈利,但與終端客戶關系相對不穩定。
競爭格局方面,根據NE時代統計數據,2022年弗迪電池(比亞迪子公司)、寧德時代、特斯拉、華霆動力、力高技術分別以1,611,724 、659,503 、441,651 、392,025 、358,588套的裝機量位于行業前五,市占率合計為66.20%。
資料來源:NE時代
資料來源:NE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廠家的BMS中,特斯拉的 BMS 系統是復雜度和技術難度最高的之一,這主要是由于特斯拉獨特的大量小圓柱電池成組設計造成的。
在 model S 時代,特斯拉全車使用了7104節電池,每 74 節電池并聯檢測一次電壓,每 444 節電池設置 2 個溫度探測點,整個電池組共有 16*6=96 個電壓采樣點,以及 32 個溫度采樣點。可以看到眾多的采樣數據為電池管理增加了難度,最終依靠高性能的BMS將這些數據設置合理的控制策略。
特斯拉Model-S使用的BMS
資料來源:特斯拉
高復雜度的電池組也讓特斯拉在 BMS 領域積累了相當強的實力。與之相對,其他廠商的 BMS 復雜度就遠不如特斯拉高,例如大眾MEB平臺的首款電動車 ID.3 采用最多 12 個電池組模塊,其電池管理算法相對會比較簡單。
消費領域BMS已經實現國產替代,工業、新能源車未來空間廣闊
在新能源時代,基本上所有使用鋰電池的終端,都需要安裝BMS進行電池保護,已漸成剛需。
從下游應用來看,BMS下游應用主要包括消費電子、工業及新能源車等領域。其中,在新能源車動力電池應用占比達54%,消費電子電池占比22%,工業及其他電池占比24%。從國內BMS發展情況來看,目前在消費電子和工業控制領域,市場上已經涌現出非常多的國產品牌電池管理芯片,但在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領域,BMS芯片仍舊依賴進口芯片,***寥寥無幾。
資料來源:安信證券,芯八哥整理
(一)消費電子市場
在消費電子市場,手機、PC、PAD、手表、耳機等產品以低串數(1-4串)的產品為主,BMS在其中發揮計量、安全、充電管理等功能,硬件產品形態以SoC居多。
由于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國內在最近幾年在消費電子BMS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玩家,逐漸在主流手機市場完成了國產替代,并在TWS耳機等新興消費電子市場上占據優勢地位。不過,仍需指出的是,國內廠商雖然發展很快,但現階段技術水平與TI、ADI等國際大廠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TI為例,2022年TI面向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應用領域推出了BMS新品BQ294534。這是一款用于兩到三節串聯電池二級保護的電池管理芯片,過電壓保護精度±10mV,低功耗1μA。現在中穎電子、賽微微電、穩先微等國產廠商,它們的電池保護芯片在保護精度上一般做到的是±20mV的水平,TI推出的這款電池保護芯片BQ294534具有更高的保護精度,競爭優勢更強。
(二)工業市場
在工業控制市場,電池管理芯片的終端應用主要包括電動工具、無人機、工業機器人、儲能等。工業領域產品具備電池串數多、工作電壓高、電流強等特點,因而對電源和電池管理芯片技術要求較高,國際主要玩家為TI、羅姆,國內玩家以芯唐、中穎電子等為主。
從硬件產品形態來看,電動工具BMS主要以AFE+MCU+主動均衡+隔離/通信/保護芯片等組合形式為主,而儲能領域BMS則以AFE+保護芯片方案為主。
以電動工具為例,近年來采用鋰電池供電的無線電動工具因輕便、操作舒適、易于攜帶等優勢受到廣大歡迎,光2021年我國的電動工具銷量為2.2億臺,市場空間巨大。在這一塊市場,除了中穎電子、芯海科技等上市企業有所布局外,近年來也涌現除了華泰半導體、禹創半導體等眾多新興玩家。
(三)新能源車市場
在新能源車市場,電池本身在成本和性能上已成為整車廠致勝的關鍵點,而電池的續航里程、快充、成本等均與BMS的優化息息相關。
兩輪車市場方面,主要以6-16串的產品為主,技術難度相對較高,BMS所需芯片種類安全為必須,但大多不需計量。
以華泰半導體為例,公司此前針對兩輪車市場的應用推出了HTL6310/6314—內置均衡的8~14節鋰電池保護芯片。該系列芯片具有高精度的電壓檢測和電流檢測電路,能夠實現過壓(OV)保護、欠壓(UV)保護、放電過流(DOC)保護、短路(SC)保護,充電過流(COC)保護、高溫(OT)保護和低溫(UT)保護等功能,且集成了均衡驅動電路,可實現內部小電流均衡,也可外部擴展實現大電流均衡。
電動兩輪車
資料來源:華泰半導體
比兩輪車BMS研發難度更高的是新能源汽車BMS系統。
據了解,車規級BMS系統的核心芯片主要包括車規級BMS AFE、MCU、數字隔離通訊接口芯片等。因為涉及到車輛動力系統,車規級BMS AFE芯片產品僅驗證周期就將達到1.5至2年,從產品定義到成型至少需要4年。此外,針對苛刻的汽車應用環境,除了可靠性需要滿足 AEC Q100 Grade1 品質標準外,還需要滿足ISO 26262汽車安全完整性等級ASIL-D級認證,可見車規AFE芯片的綜合門檻非常之高。因此,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車BMS市場仍被ADI、TI、ST、英飛凌、NXP、瑞薩、松下等等模擬龍頭企業壟斷。
TI車規電池管理芯片新品BQ79652-Q1
資料來源:TI
在這一輪缺芯的背景下,恰逢新能源車銷量爆發,國內終端廠商、鋰電廠商都對芯片的國產替代有著強烈需求,正從不同角度切入動力BMS,并且部分廠商的產品及技術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突破。
比如在車規級MCU方面,包括杰發科技、全志科技、兆易創新、芯旺微、賽騰微、小華半導體、芯海科技、云途半導體、芯旺微電子等國內廠商已有產品陸續通過車規級AEC-Q100認證;而在BMS AFE 芯片方面,亞迪半導體、Chipways等廠商也已經在該領域推出了能夠滿足AEC-Q100標準的車規級AFE芯片。
未來,隨著國家“碳中和”戰略的持續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迎來黃金5年,有望為BMS芯片的應用提供廣闊的市場藍海空間。
BMS芯片市場長期被TI、ADI、NXP等歐美企業壟斷。不管是消費級、工業級還是車規級,90%多為進口,國產化率不高,國產化突破非常重要。
受益于終端整機及電池產業鏈優勢,中國在發展自主品牌BMS方面具有較強話語權,且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勁需求將成為BMS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可以期待的是,在國內半導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電池管理芯片有望在未來3-5年進一步突破,以實現新能源汽車等高端BMS等關鍵領域的國產替代。
編輯:黃飛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