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性微機電系統(MEMS)元件應用商機火速蔓延。為實現更智能化的情境感知功能,行動、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節點等裝置制造商,正大舉內建各種MEMS傳感器,因而加快MEMS元件規格演進,并帶動整體出貨量大幅攀升。
隨著各式物聯網(IoT)應用開枝散葉,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技術也不斷精進。在高階手機大量導入九軸MEMS傳感器后,加入氣壓計 (Barometric Pressure Sensor)的十軸傳感器(10-axis)亦已受到游戲產業青睞,逐漸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預計2014年后各式應用將加速萌芽。
圖1 Bosch Sensortec亞太區總裁百里博指出,該公司在消費性電子的MEMS市占率已達第二名的位置,據統計,每兩只手機中就有一只是采用Bosch的傳感器。
Bosch Sensortec亞太區總裁百里博(Leopold Beer)(圖1)表示,MEMS傳感器應用潛力十足,除行動裝置外、遙控器、物流業、家電及健康照護產業皆已加速導入MEMS系列元件,以實現適地性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室內位置追蹤、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等功能,而各種應用中,行動裝置及游戲產業應用是最大的市場營收來源,每年有超越三億顆的出貨量。
市場研究機構IHS研究報告指出,2008-2017年MEMS市場營收將由約600億美元翻倍成長至1,200億美元,而消費性電子及行動裝置為最大的應用領域,其營收規模的年復合成長率(CAGR)可達16%。
百里博進一步指出,隨著各式MEMS應用遍地開花,多種市場需求亦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例如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須因應高效能需求提升至14位元,且封裝尺寸須再縮小,至于陀螺儀(Gyroscope)則須同時降低雜訊干擾及功耗。
除了加速度計與陀螺儀在規格上有所改善外,百里博指出,未來氣壓計也將與九軸MEMS傳感器搭配,做為實現高精準室內定位的關鍵元件,并與應用處理器(AP)的感測數據融合函數庫(Libraries)結合,在游戲應用市場中大展身手。
百里博認為,在物聯網市場持續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未來MEMS市場將持續成長,無論是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節點(IoT Nodes)、智能開關(Smart Switch)或射頻連結(RF-Link)、傳感器等物聯網標簽(IoT Tag)皆將普遍地出現在生活中(圖2),而六軸、九軸甚至十軸的MEMS傳感器將可以分別藉由低功耗、高效能的優勢切入各類型的應用市場。
圖2 MEMS創新應用市場 圖片來源:Bosch Sensortec
瞄準KitKat感測需求 低功耗Sensor Hub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最新Android作業系統版本--KitKat也趕搭上物聯網商機順風車,特別針對行動裝置感測功能及功耗進行定義,因此行動裝置不僅須導入大量的MEMS傳感器實現智能功能,尚須搭配超低功耗的Sensor Hub方案及演算法,以實現更為理想的感測融合(Sensor Fusion)功能。
圖3 QuickLogic亞太區業務暨行銷總監王義祖(右)強調,Sensor Hub系實現感測融合的關鍵元件,而其低功耗特色將成為在市場中致勝的重要特色。圖左為QuickLogic全球行銷副總裁Brian Faith
QuickLogic 亞太區業務暨行銷總監王義祖(圖3)表示,Google在2013年10月底發布的最新Android作業系統--KitKat,新增兩種混合傳感器支援特色,包括計步器(Step Counter)及步伐偵測器(Step Counter),藉此讓消費者可以透過應用程式(App)在步行、跑步、爬樓梯時都可以追蹤運動數據。
據了解,計步器即是在裝置啟動之后即開始追蹤步數,至于步伐偵測器則透過分析加速度計輸入值,判別使用者何時邁開步伐,但因為上述功能的邏輯(Logic)及傳感器管理功能內建于硬體平臺上,因此應用程式無須再加入偵測演算法,換言之,傳感器管理及運算的功能可從軟體上卸載,改由硬體實現,因此上述感測功能可在1毫瓦以下的低功耗運作。
王義祖指出,目前智能型手機除導入多顆低功耗感測MEMS傳感器外,亦將加入一顆傳感器中樞(Sensor Hub)元件,以實現感測融合功能。但以目前微控制器(MCU)做為Sensor Hub,再搭配九軸MEMS傳感器的方案為例,其功耗高達20毫瓦,而QuickLogic的超低功耗Sensor Hub方案則可以微控制器三十分之一的功耗運作,而在未來陀螺儀功耗進一步降低后,整體感測方案功耗將可降低至5毫瓦上下,在KitKat作業系統中成為降低功耗的重要關鍵(圖4)。
圖4 九軸MEMS與Sensor Hub搭配方案功耗比較 資料來源:QuickLogic
QuickLogic 指出,其超低功耗Sensor Hub經驗證后確認可與高通(Qualcomm)、聯發科、輝達(NVIDIA)、博通(Broadcom)等多家廠商的應用處理器搭配,并讓原始設備制造商(OEM)利用參考設計(Reference Design)快速導入作業系統為Android 4.4的行動裝置中。
以軟體實現Gyro功能 九軸MEMS功耗僅μA
事實上,業界已有MEMS廠商看見陀螺儀降低功耗的需求,已開發出利用模擬演算法取代陀螺儀,再加上六軸多功能組合(Combo)傳感器的方案,可將運作功耗降低至450微安培(μA),僅為一般九軸方案的十分之一。
圖5 Kionix***區總經理洪育浩指出,陀螺儀是九軸MEMS傳感器中最耗電的部分,因此業界提出以軟體替代陀螺儀功能的創新方案。
Kionix ***區總經理洪育浩(圖5)表示,中高階智能型手機為實現更為精準的感測功能,大部分已導入九軸MEMS傳感器,包含加速度計、磁力計 (Magnetometer)以及陀螺儀,其中,加速度計可實現手機節電、螢幕翻轉偵測、計步器等基礎功能,而磁力計則可做為室內導航(Indoor Navigation System)之用,至于陀螺儀目前的應用大多是角速度偵測/補償功能,如游戲搖桿、相機防手震等。
洪育浩進一步指出,陀螺儀目前在手機的應用相對較少,但卻最耗電。一般陀螺儀平均功耗為3-4毫安培(mA),因此部分廠商常建議客戶采用獨立式的陀螺儀,搭配內含磁力計及加速度計的六軸MEMS傳感器,讓陀螺儀在相關功能運作時再開啟,以達省電效果,不過相較起九軸方案,分離式方案將讓客戶多花費至少1美元的成本。
有鑒于此,Kionix推出以六軸MEMS傳感器加上以模擬演算法實現陀螺儀功能的合成方案,可將運作功耗降至450微安培,待機功耗更僅需1微安培。洪育浩透露,該方案已獲得知名品牌平板廠青睞,將導入2014年的設計中。
另外,由于微軟(Microsoft)Windows 8或8.1作業系統,規定行動裝置制造商導入九軸傳感器同時,須再搭載一顆Sensor Hub方案,因此Kionix也進一步研發出以軟體為基礎的Sensor Hub方案,可搭配六軸MEMS傳感器加虛擬陀螺儀的九軸方案,以兩顆元件實現感知融合情境,降低制造商整體物料清單(BOM)成本。
洪育浩指出,該方案預計2014年第一季可通過微軟認證,成為行動裝置廠商在低功耗浪潮下的另一理想選擇。未來,Kionix的超低功耗九軸MEMS方案將持續瞄準高成長的行動裝置市場,包括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平板,以及健康照護裝置等,以實現微安培等級的九軸MEMS感測應用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動裝置領域,MEMS制程不僅讓各式傳感器大展身手,另一方面MEMS振蕩器(Oscillator)技術亦有所突破。
單芯片整合技術再突破 MEMS振蕩器崛起
CMEMS振蕩器由于突破在單芯片中整合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及MEMS電路的技術挑戰,正挾高頻率穩定度、小尺寸等優勢,逐步蠶食傳統石英晶體振蕩器市占,讓MEMS元件快速拓展時脈應用疆域。
圖6 芯科實驗室時脈產品資深產品經理沈炫均認為,CMEMS振蕩器結合CMOS與MEMS制程雙方的技術優勢,將可以為時脈市場帶來新氣象。
芯科實驗室(Silicon Labs)時脈產品資深產品經理沈炫均(圖6)表示,石英晶體振蕩器歷史悠久,其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可支援高Q值的共振頻率,且具備低相位雜訊(Phase Noise)等優勢,不過仍存有高成本、封裝復雜、前置時間(Lead Time)長等缺點,且在時間推進下,將產生老化(Aging)現象。
事實上,振蕩器市場已歷經多次技術變革,由傳統的石英元件,進階到雙顆晶粒(Dual-die)的MEMS振蕩器,但后者需要特殊的MEMS晶圓代工廠,且雙晶粒架構制作過程復雜/昂貴,訊號整合度亦不太理想,因此,業界已推展至下世代的振蕩器技術,在CMOS的晶圓廠中整合MEMS與CMOS技術,推出單芯片CMEMS振蕩器。
沈炫均指出,單芯片CMEMS振蕩器系采用標準CMOS晶圓制程,以CMOS晶粒為基礎,再加上MEMS諧振器堆疊(Resonator Stack),兩者容易整合為單芯片模式,因此不僅尺寸可縮小,成本亦可顯著降低。另一方面,相較于傳統石英晶體振蕩體的前置時間難以預估且冗長,通用型的CMEMS振蕩器可以在2周內產出樣品,且具備現場可編程特性。
沈炫均強調,CMEMS利用被動補償(Passive Compensation)技術改善溫度穩定性及老化問題,相較于傳統MEMS諧振器方案的頻率飄移比例為-30-40ppm/℃,CMEMS頻率飄移則可以維持在±1ppm/℃,并且對撞擊(Shock)、震動(Vibration)免疫力極高,在10年內頻率穩定度將可維持在±20ppm的水準。
顯而易見,MEMS正挾尺寸、成本、效能、穩定度等各項優勢,大舉滲透平板電腦、數位相機、智能電視、游戲機等各式應用市場,成為電子產品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未來在物聯網趨勢下,整體出貨量更將節節攀升。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