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特爾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在《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雜志上聯合發表一篇論文,展示了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芯片Loihi能在有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10種危險化學品。據論文介紹,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有關研究人員利用72個化學傳感器對不同氣味做出反應的數據集,通過配置生物嗅覺的電路圖來描述如何“教會”Loihi“聞味道”。Loihi僅需單一樣本便可學會識別每一種氣味,并且不會破壞它對先前所學氣味的記憶,要達到與Loihi相近的識別準確率,傳統深度學習解決方案需要的訓練樣本,至少是Loihi所需樣本的3000倍以上。
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科學家納比爾·伊姆艾姆(Nabil Imam)和康奈爾大學心理學系計算生理學實驗室研究人員托馬斯·克萊蘭德( Thomas A. Cleland),在英特爾“Loihi”神經擬態芯片系統上,描述了一種基于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神經算法,可以學習并鑒別氣味樣本
研究團隊之后在一個神經形態系統中,實現該神經算法,并利用甲苯、氨、丙酮、一氧化碳和甲烷等10種有害化學物質,對其進行氣味訓練,最后在風洞中通過傳感器的數據對神經擬態芯片Loihi進行了測試。
根據英特爾的說法,即使存在其他強烈氣味,該芯片也可以識別這些有害物質。將來這項技術可能使“電子鼻”和機器人能夠檢測武器、爆炸物、麻醉品甚至疾玻。
英特爾研究院科學家Nabil Imam在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中,手持一塊Loihi神經擬態測試芯片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英特爾Loihi芯片采用14nm制程工藝,管芯尺寸60毫米,包含超過20億個晶體管、13萬個人工神經元和1.3億個突觸。Loihi異步電路,不需要全局時鐘信號,而是采用可編程微代碼引擎,用異步脈沖神經網絡(SNN)或AI模型行進片上訓練,該模型將時間整合到其操作模型中,因此模型的組件不會同時處理輸入數據。
據悉,用英特爾Loihi芯片來處理稀疏編碼、圖形搜索、約束滿足問題等特殊應用,速度比傳統CPU快1000倍,效率比傳統CPU高10000倍,它還能將某些優化方案的速度和能效提高了超過三個數量級。英特爾表示,這將用于“高效”地實施自適應學習、事件驅動和細粒度并行計算。
“我們在實時深度學習基準測試中,證明使用Loihi芯片的功耗比GPU低109倍,比專用IoT推理芯片低5倍?!盇pplied Brain Research首席執行官、滑鐵盧大學教授Chris Eliasmith表示,“隨著我們將網絡擴展50倍,Loihi保持實時性能結果,僅使用30%的功率,而IoT硬件不能保證實時,還要消耗500%的功率。”
羅格斯大學教授Konstantinos Michmizos也介紹說,相比用CPU運行SLAM方法,Loihi的能耗低了大約100倍。
2019年7月,英特爾推出由64個Loihi芯片組成的800萬神經元神經形態系統Poihoiki Beach,供60多個生態系統合作伙伴用于決復雜的計算密集型問題。
除了英特爾外,IBM、惠普、麻省理工學院、普渡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機構都在推進類腦計算的相關研究,希望借助它來開發出更強大的計算系統。
不僅能識別氣味,還能用于醫療診斷和機場安檢
和嗅覺相似,人類的視覺、聽覺、回憶、情緒和決策都有各自的神經網絡,它們都以特定的方式進行計算。
而神經擬態芯片的研究與應用,充分證明了未來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廣闊前景。
據Imam介紹,化學傳感領域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智能的、可靠的和快速響應的化學傳感處理系統,或者稱之為“電子鼻系統”。
研究表明,神經擬態芯片的自我學習能力、低能耗特性、”仿人腦”結構以及神經科學的衍生算法可以創造一個”電子鼻”系統,它在真實情境下識別氣味比傳統解決方案要有效得多。
除了識別氣味外,Imam還看到了搭載神經擬態芯片的機器人在環境監測、危險物質檢測以及在工廠質量控制方面的應用潛力。
加州理工學院AMBER實驗室的Rachel Gehlhar和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的Terry Stewart用英特爾Kapoho Bay Loihi設備控制AMPRO3假肢,以使該假肢能夠更好地適應行走時無法預料的運動學障礙
神經擬態感應系統可以進行環境監測以及有害物質識別,從而幫助我們確定氣體物質及其排放來源。
內置神經擬態芯片的機器人可以在工廠各處移動,識別有害化學物質并進行精準定位,從而快速有效消除有害物質。
在國防安全方面,為了更好地偵查化學武器、炸彈、毒品等安全威脅,神經擬態芯片可以內置到機場、邊境、軍事基地等的偵查設備中。
此外,該系統還可應用于醫療診斷,因為患有某些疾病會散發出特定的氣味,為基于神經擬態的化學感應在醫學診斷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
另一個例子是,搭載神經擬態芯片的機器人可應用于機場安檢區域,能夠更高效地識別危險物質。
Imam表示:“我的下一步計劃,是將這種方法推廣到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從感官場景分析(理解你觀察到的各種物體之間的關系),到規劃和決策等抽象問題。理解大腦的神經網絡如何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將為設計高效、強大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啟示?!?/p>
下一步挑戰:超越人類嗅覺
Imam也提到,嗅覺領域存在著一些挑戰。
當你走進一家雜貨店時,可能會聞到草莓的氣味,它的氣味可能跟藍莓或香蕉很像。有時候,人尚且難分辨出究竟是一種水果氣味,還是多種香味的混合。讓系統來辨認極其相似的氣味,同樣是難題。
“這些是目前我們在研究嗅覺信號識別時面臨的挑戰,”Imam表示:“我們期待在未來幾年內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產品才能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解決在實驗室演示的實驗性問題?!?/p>
Imam表示,了解大腦的神經回路如何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將為設計高效、強大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更透徹的了解大腦識別氣味的原理,那么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設計人工智能的方式。
從理論上講,Loihi可以擴展到最多16384顆芯片互連,那就是超過20億個神經元——人類大腦有大約860億個神經元。
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當然不是唯一一個致力于訓練AI以檢測氣味的團隊。Google Brain小組正在與調香師合作,將氣味分子與感知到的氣味聯系起來。俄羅斯研究人員正在使用AI來嗅出致命的氣體混合物,并且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機器學習重現滅絕花朵的氣味。
除了神經形態計算領域外,Google、加拿大高級研究所、矢量人工智能研究所、多倫多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已經研究了用人工智能方法來解決分子識別和氣味預測問題。
Google最近展示了一個模型,它比最先進的方法和來自“夢想嗅覺預測挑戰”(一項描繪氣味化學特性的競賽)的表現最好的模型還要出色。
另外,IBM還開發了Hypertaste,這是一種“人造舌頭”,可以識別“不太適合攝入”的飲料和其他液體。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