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提出的SSMB-EUV光源技術忽然引發了公眾極大的興趣。一個說法是,中國可以建加速器產生EUV光源,不同頻率的光源可以給28nm、14nm、7nm、5nm等多種芯片制程使用,用“光刻廠”替代ASML一臺臺的EUV***,以出人意料的創新思維打破美國封鎖。這個設想“通俗易懂”,感覺先進的國產***一下有希望了。 公眾對SSMB-EUV這種很難懂的同步輻射光源產生興趣,根本原因是希望突破美國技術封鎖,將清華的研究產業化,幫助生產出高性能***。 本文從產業工程角度,重點介紹芯片制造與光刻的一些相關技術細節,也介紹SSMB、EUV、同步輻射等相關的科學原理。了解足夠的工程技術細節和科學原理之后,對于“光刻廠”這類有趣的設想,就能正確看待了。
本文要點: 1. SSMB-EUV***是有技術背景的,中國已經有實際的研發投資,確實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2. 分析DUV與EUV***進行芯片加工的流程,工業生產對***性能的要求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 3. SSMB-EUV***需要突破的技術困難,可能是哪些。千萬不能以為找到一個好方向,就能很簡單地突破***。
一、芯片制造產業常識
將四價硅摻雜加入少量三價硼和和五價磷做出PN結,再加上金屬氧化物做個控制門,就能做成某類晶體管。海量晶體管密集排列,按特定設計互相連接,就是芯片。芯片制造最關鍵一步是晶圓加工,在FAB工廠里,在高純度的硅晶圓(wafer)上面,做出一個個的相同的裸芯片(die)。前面需要做出硅晶圓,后面需要將die切開,加蓋、加引腳、封裝、測試,難度都相對低。
首先要有概念,工業應用意義上的芯片產量是海量的,不然成本太高。如近日引發轟動的某爆款手機的芯片,業界估計有1000萬顆的量,后因需求火爆增至1500-1700萬顆,又再上調到2000萬顆。
上千萬顆芯片,如何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制造出來?關鍵是一片wafer上能一次性制造出大量完全一樣的die。以12寸晶圓(指英寸,還有8寸、6寸的)為例,它的直徑是約300毫米,面積是70659平方毫米。先進芯片的晶體管密度能達到驚人1平方毫米1億個,整個芯片有上百億個晶體管,完成復雜的5G基帶與手機SOC功能。假設一個die面積是140平方毫米,一片wafer上就可能有約500個die的位置。
芯片制造有“良率”的概念,簡單地說,如果這500個die在FAB加工完畢,下單的商家拿去一測,發現有400個是功能合格的“活”die,良率就是80%。先進芯片加工的良率有時不高,但也不會太低,不然沒有商業意義了。如按50%估計,一片wafer也應該有200個以上的die是活的。
FAB工廠的產能一般用每月能加工多少萬片wafer來說明,多的可以1個月10萬片,少的也有1萬片。如果每月1萬片,每片200個活die,一個月就有200萬顆芯片,一年能生產出2000萬顆以上的芯片了。
有些不懂的人會以為,芯片制造全靠***,工廠就是有個核心機器***,晶圓送進去,里面用光在上面把芯片“刻”出來,主要的加工就完成了。如有的人說,買到100個***,就能建100條芯片生產線,可能就是這么簡單理解的。
其實更合適的說法是,芯片上的晶體管是“蝕刻”出來的。用等離子體物理沖擊或者化學藥水浸泡之類的辦法,在wafer上造出溝溝槽槽,最后就把晶體管的形狀挖出來了。但是哪挖哪不挖,這是由光刻引導的。可以說,凡是要蝕刻了,都要先光刻,通過“掩膜板”(mask,光罩)告訴蝕刻沖哪下手。而且挖溝槽的的辦法非常復雜,有時要反復地挖,經常還要在上面沉積覆蓋一層各種材料。每一步做完,還得清洗。
實際FAB加工晶圓的步驟極為復雜,多的可能要上千步,光刻就要反復做多次,一般需要多個***。一個復雜的先進制程芯片,用于光刻的一套光罩就可能有好幾十個。重要步驟需要精度高的***,也有精度要求低些的,可以用低配的***。如wafer上的晶體管層做好以后,在上面做連接的金屬導線層,精度要求就低不少,因為可以象建樓房一樣,分成好幾層來放導線,每一層導線的間隔可以寬一些。
一片wafer開始加工,到最終變成die交付給客戶,因為步驟很多,過程可能要幾個月。這往往是因為,生產線上的機器,不只是生產一個芯片,會排班加工別的wafer。如何安排,將不同芯片的wafer在指定的時間送到指定的機器上,是FAB生產流程管理的重要問題。即使全力保證一個芯片的加工流程先跑,工序多的,一片wafer怎么也要一兩個月才跑完。
客戶讓FAB加工芯片,不是下單就有,即使追加訂單,也要過幾個月才有。無論如何,幾個月就能生產出上千萬顆芯片,這是海量的加工能力,量上來了,單個芯片才不會太貴。所以,FAB的生產能力是芯片工業應用的關鍵,一個月要起碼能處理一萬片這么多的wafer。
而且,***處理一個wafer,不是一次能完事的,基本會來好幾次,有時要多重曝光,要上十次。所以,即使只處理一個芯片產品,一個月只做1萬片,一個***可能也要做10萬次光刻。FAB是周末也不敢讓機器停的,要排班開工,一個月30天,每天可能要光刻3000次,***平均一個小時做一百次光刻,是很常見的節奏。
因此,從工業生產的角度粗略估算,***要1分鐘不到就把一片wafer上的幾百個die都光刻完。每個die分到的光刻時間,只有0.1秒這個級別。如果搞不過來,就得加多個***并行處理了。
先進的***就是這么快速運作的。一片wafer放在工作臺上,工作臺在磁懸浮系統操控下,不停地游動,看上去根本就沒有靜止。其實這是在“步進掃描”,工作臺在按某種自動程序走走停停,停下來就是對準了,在0.1秒時間內光線打下來瞬間完成光刻,把光罩上的圖案投影到某個die的區域(實際是shot,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die的大小),和上面涂的特種光刻膠發生“光化學反應”,完成曝光。曝光快速完成,工作臺又快速步進掃描到下一個位置,看上去和沒停一樣。走走停停的加速度非常大,對工作臺運動控制、定位的精準度要求非常高,這也是***制造的最核心難點之一。
ASML的***型號有TWINSCAN的說法,從運作錄像上看,是兩個工作臺在下面游動。這并不是兩個工作臺同時在進行光刻,而是一個在步進掃描光刻,一個在“預對準”。預對準是說,測量臺上一片wafer上幾百上千個die的區域,先用量測工具掃描一通,判斷好是怎么排列的,每一步要跳多少納米過去才能精確對準,把這些數據先記下來。等在光刻的那個工作臺處理完了,立刻就把預對準的這個工作臺挪過去,按測量好的數據安排好步進掃描的自動程序開始光刻。
無論是EUV***還是DUV***,都是很先進的機器,關鍵在于工業生產的量和速度要求非常高。如果慢騰騰地每一步都要重新對準,假設***一分鐘才能處理一個die,一天也就處理1000多個die,只能搞完一兩片wafer,那工廠不要開門了,早賠死了。
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不理解***要快速自動精準連續運作,對要求有多高不清楚,容易低估工業應用級別***的性能要求。
用同步輻射EUV光源進行芯片加工,其實不是新鮮事。最早的時候,研究者就是用同步輻射加速器的EUV光源進行芯片工藝研究的,現在也一直都有,經常有論文。如保羅謝勒研究所,長期用瑞士的同步輻射加速器探索EUV光刻的新技術,在學術界,EUV光源也稱之為軟X光。但是這類研究的特點是不講究“量產”,也不需要省時間,慢慢地做幾片,測一些數據,就可以發表有探索意義的發現了。以前沒有能工業應用的EUV光源,就是這么搞研究的。 從產業角度看,芯片業最重要的還是要工程應用,要量產,要經濟意義上成立。通過上面的計算可知,這個要求特別高,量產的良率與生產速度不可思議地高。如果對芯片制造產業流程沒有深入了解,會很難想象,現代的FAB怎么可以如此快速地加工生產出海量的芯片。 這也是有個過程的,一開始手工制造芯片,或者半自動半手工,產量都高不上去。1977年7月,鄧小平與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座談,半導體學界的王守武說:“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這就是手工與自動的區別,看著芯片制程差距不大,實際背后的制造流程差異很大,技術水平差異很大。
現在,中國一天可以生產10億顆芯片了,進步非常大,都是自動化機器干出來的。芯片制造已經必然是機器自動做的,人只能去管理機器。機器生產芯片,各個流程在非常快速地流轉,是標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只是芯片FAB生產線容易出問題被迫停下,需要很多有技術的人來維護生產線順暢運行,這一點比其它商品的生產線要困難得多。
二、DUV、LPP-EUV光源
上面說的芯片制造過程,對傳統芯片(28nm及以上)和先進制程芯片(14nm及以下)都是通用的。目前用的***主要是DUV的,193nm波長的光源是ArF(氟化氬)準分子激光器生成的,浸潤式***光在水中折射后波長變成134nm。 前面還有汞燈光源(不是激光),g線***是436nm波長,i線***是365nm波長。還有KrF(氟化氪)準分子激光器的248nm光源。 根據瑞利準則公式和實踐結果,193nm***的分辨率是波長的三分之一,能用來做65nm的芯片。
浸潤式***的134nm波長,按規律可以做45nm的芯片。但是鏡頭在水里效應提升,又通過OPC補償算法(光罩上圖形的角上,弄成特定的復雜形狀而非原來的方形,最終成像反而會更接近方形),最終分辨能力提升到了28nm。這就是經典的28nm芯片的由來,坊間有所謂“28nm***”的說法,其實是193nm的光源。
? 28nm及以上制程的傳統芯片,里面的晶體管是MOSFET,可以理解為一種平面的晶體管,有個控制門Gate,從上往下這“一個方向”施加電壓,控制晶體管的0-1導通狀態。28nm指的是Source和Drain兩個柵極之間的寬度,整個晶體管有100nm以上這么寬。
? ? FINFET晶體管就升級成“立體”的,如上圖,綠色的Gate從上方、左方、右方三個方向去施加電壓影響晶體管導通狀態。三個方向的立體影響,比MOSFET的一個方向的平面影響要靈敏,所以FINFET晶體管的功耗更低、主頻更快。但是這個晶體管,就要象魚鰭一樣,造出往上伸出的薄薄的fin,工藝要復雜多了。需要注意,FINFET晶體管在wafer上也還是一層,并沒有堆出幾層來,眾多晶體管還是平面排列的,只是fin是立體結構對控制電壓敏感了。 用DUV浸潤式***和FINFET晶體管工藝,可以造7nm-14nm制程的芯片。主要的辦法是多重曝光,最多是四重曝光。簡單地比喻,先在wafer上造出28-28-28-28nm這樣間隔的線條,然后挪動14nm,再來做一套28-28-28-28nm間隔的線條,就能用雙重曝光組合出14-14-14-14nm間隔的線條。如果四重曝光,就能組合出7-7-7-7nm間隔的條紋。
當然這只是類比,實際要復雜得多,但是基本原理就是把本來一張光罩做的事,拆成很多張光罩來做。到7nm,工藝就非常麻煩了,光罩數量需要非常多,但是業界優秀的公司居然真的用DUV***實現了7nm芯片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28nm及以上的傳統芯片,它的“制程”是實打實的,說28nm真實柵極距離就是28nm。而先進芯片的7nm-14nm,包括再往下的5nm、4nm、3nm芯片,柵極寬度并不是標稱的值。
各家制造芯片的公司各自聲稱,根據功耗等性能指標的改進,按摩爾定律算出來一個“等效面積”(PPA,Power Performance Area),說是7nm,實際測量可能是10nm。英特爾說的10nm工藝就是實在的,說是10nm,指標相當于別家的7nm了。 可以看出,用DUV***來做7nm芯片,已經“窮盡”了招數,才能用193nm的光源,得到7nm的效果。浸潤式、鏡頭改進、OPC補償、多重曝光、晶體管立體化、等效面積,這才從193nm光源形式上實現了7nm的效果。用DUV***加工先進芯片,工藝非常麻煩,良率低、成本高。 大家都知道,后面業界是用13.5nm的EUV光源改善了狀況,所以才叫EUV***。為什么從193nm光源直接就跳到了13.5nm?之前436-365-248-193nm這樣降,后面不應該是再降一點么?
本來確實是這個想法,業界(主要是日本尼康)試了157nm的F2(氟氣)準分子激光器光源,***也造出來了。悲劇的是,157nm波長的光,很容易被各種材料吸收掉,曝光性能很不好,要抽成真空來才行,很麻煩。所以業界放棄了157nm波長***,類似波段的光都有被材料吸收掉的嚴重問題。光源需要通過反射、折射,經過空氣、鏡面、物鏡到達wafer,必須還有足夠能量用于曝光,不能被吸收得功率不足了。 最終發現13.5nm的EUV光源,經過反射以后,強度可以用來搞光刻。這是實驗的結果,有很長時間的探索過程。 前面說了,工業應用的EUV***要能快速準確地曝光,0.1秒這么短的時間就要和光刻膠反應好,光的功率也要足夠。當工作臺將wafer移到特定位置時,強度足夠EUV光線就得過來,這非常困難。
目前工業應用的是二氧化碳激光打在錫滴上,產生EUV光,再經過復雜的光路反射到達wafer。 這是錫滴產生EUV光源的GIF演示 ? 這就是LPP-EUV光源(LPP,Laser-produced Plasma),二氧化碳激光打在不斷滴落的錫滴里,產生不多的一些EUV光。然后用11個鏡子不斷反射過濾,最終將這些EUV光引導到wafer上。由于錫滴產生的EUV光不多,主要是別的雜質光源,如何過濾、聚集、矯正光束,非常麻煩,需要很高水平的鏡片系統。 據說EUV***的鏡片,是世界上最光滑的物體之一,超過了中子星表面。而且鏡片也要非常大,超過一米的直徑。如果把鏡片放大到地球這么大,表面粗糙度也只有0.2毫米。這是因為鏡面反射會放大誤差,只有把鏡面做得極為光滑平整才行。
經過多次反射以后,即使光束每次反射仍然有70%的能量,11次也只剩下了2%的能量了。因此,LPP-EUV光源就需要生成巨大的能量。ASML的EUV***是美國Cymer公司負責光源(也是EUV***斷供中國的技術源頭),需要每秒發射5萬次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轟擊錫滴,技術難度非常高。 因此,EUV***比DUV***難得多。DUV光源是準分子激光器直接產生的,EUV光源只能間接產生一些。但是DUV***的鏡頭組、對準系統,也是非常困難的,精度要求也非常高了。EUV光刻的精度要求更高,但相比DUV光刻,主要還是光源系統更為復雜。因為光源的能量絕大多數浪費掉了,還有額外的散熱問題,風冷水冷一堆麻煩事。 還有壞消息,EUV***的光源功率做不上去了,也就是500W。EUV***對于3nm芯片加工就有些吃力了,成本很高,一般客戶已經不敢下單了,有需求不足的問題。再往下做,不是成本的問題,是光源的功率不夠了。 業界需要找到更好的光源,而SSMB-EUV光源就是選擇之一。
三、SSMB-EUV同步輻射光源
這是清華唐傳祥、鄧秀杰2022年在《物理學報》上發表的《穩態微聚束加速器光源》綜述文中的總結。綜述文顯然對SSMB成為更好的EUV光源抱有較大希望。 ? ? 相關的科學“師承”與重要成果大約是: 1. 1971年,趙午從臺灣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楊振寧。楊振寧讓趙午學習科朗的加速器課程,1974年趙午博士畢業時,很有眼光地說服他不要選前途不大的高能物理領域,把加速器當主要研究方向。趙午成為加速器領域的頂尖學者,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線性加速器中心任職。
2. 2010年,趙午與博士生Ratner提出了SSMB的設想,但學術界和業界沒人有興趣。2015年趙午意識到,要主動在學術會議上宣傳想法。 3. 趙午成為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楊振寧也在清華,幫助建立了SSMB研究團隊。 4. 清華團隊與德國團隊合作,2018年在德國馬普所的ELBE環形加速器上進行了改進實驗。之后取得了突破,數據很好,開了茅臺慶祝,相關成果2021年發表在《自然》上。 5. 中國意識到SSMB-EUV光源對***研發的關鍵作用,在雄安進行了科學裝置投資建設。
2021年2月,《自然》發表的SSMB論文
從清華2023年初的官方新聞看,雄安SSMB項目出發點就是為了芯片“卡脖子”,有部委支持。可以看出,項目選址地點有了,建筑模型有了,但應該還在落地過程中,啥時能建成不太清楚。 因此,SSMB-EUV光源從科學原理上,國際頂刊《自然》認可。在實際工程上,也已經開干了,落地雄安。所以,這事絕對不是忽悠,研究團隊是真的要把SSMB-EUV光源給干出來,數億的投資應該批下來了。 要注意到,SSMB目前顯然還是在科研階段,雄安在建的SSMB新型加速器,是要建立科研平臺,把SSMB-EUV光源的性能提升。這離實際造出EUV***還差很遠,不宜過分樂觀。
LPP-EUV光源從提出設想到開發成功,到進入實際工業應用量產,有超過20年的時間。ASML開發出EUV原型機用了13年,到實際量產應用,又是近10年。 在卡脖子的壓力下,如果科學原理與工程上都是可行的,中國的進度會快許多,但也不太可能立刻解決問題。本文無法對時間進度作出估計,主要還是介紹相關技術背景。其實最重要的還是,SSMB-EUV光源進行工業光刻應用是否可行。只要可行,相信中國一定能干出來。 為了幫助對科學感興趣的讀者理解,后面介紹下SSMB同步輻射光源的科學原理。
SSMB,就是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穩態微聚束。這個“聚束”,說的是電子聚集。SSMB光源,是說其中的電子在接近光速的情況下,在磁場中偏轉,會在切線方向發出電磁輻射,也就是光。而這就是同步輻射(SR,Synchrotron Radiation)加速器出光的原理。電子在加速器里因為磁場約束繞圈,一秒能幾百萬圈,相當于存儲在環里,一邊繞一邊發射電磁波。由于電子速度非常高,數量不少,能量也就不低,發出的電磁波就很多。 為什么叫同步輻射,其實是歷史的誤會,最初發現電子發出切線方向的光,是在通用電器的一個同步加速器里,所以這么叫了。同步輻射光源本身沒有啥同步的,特點是全光譜、亮度高、窄脈沖、高準直。
全光譜就是說,從紅外到深紫外(EUV)乃至X射線的光譜都有。亮度高,就可以象X光機一樣,用來探查物質的內部,而且比X光機功率更高,探查能力更厲害。其中一些EUV光可以用來作光刻研究,前面說了,工業化量產是不行的,效率太低。
“功率較低”就是傳統同步輻射光源的弱點。雖然同步輻射光比X光機要更亮,但是人們總想要更高功率,工業應用要求很極端,EUV光刻就是一個。同步輻射光源為什么功率低,是因為電子束長度太大,沒有相干性,電子發出的電磁輻射是“非相干疊加”,功率就不高了。
1971年提出的改進辦法是“自由電子激光”FEL(free-electron laser),關鍵是有一個“波蕩器”(Undulator)。電子產生后直線加速到接近光速,在波蕩器里偏轉發出SR。但是與電子轉圈的加速器磁場不一樣,這個波蕩器的磁場是震蕩的,通過巧妙的安排,電子束團就會變成“微聚束”長度縮得很短,更加聚集,還有相干性了,出來了“相干輻射”(Coherent radiation),功率指數增加直到上限,亮度能比傳統同步輻射高上億倍,當然是脈沖的。 SRF-FEL(SRF是超導射頻)也成為下一代EUV光源的選擇之一,功率是強了,但是造價高。注意這個FEL裝置是直線放置的。
穩態微聚束的關鍵思想,是在傳統同步輻射加速器的電子存儲環里面,引入了激光調制。本來電子在存儲環里,形成聚束是用“微波射頻腔”(RF cavity)做的,改用復雜得多的激光調制系統,加上扭擺磁鐵,橫向縱向下手調制,巧妙地把電子束更加完美地聚集在一起。SSMB能在《自然》上發表文章,就是說怎么實際下手,證明了電子束形態確實更加完美了。
清華與德國團隊SSMB實驗結果
上圖,圖ab是沒有經過激光調制的波形,是寬的。圖cd是激光和磁鐵進行了一次調制的結果,中間五個束冒出來了。圖ef是加了個濾波的結果,結果更明顯了。當然實驗只干了一次調制,繼續調制應該是有技術困難要克服,是后續工作。
SSMB就產生了和FEL類似的“微聚束”,但是關鍵還加上了“穩態”。FEL不是穩態,電子團在波蕩器里自由互相作用,最后發出強光完事。SSMB是讓電子束在存儲環里繞圈,這樣就有可能是“穩態”的,對于重復發光很重要。也就是兩個特性結合:微聚束的相干輻射發強光 + 存儲環高重頻。
清華研究論文認為,這兩個特性結合,SSMB-EUV光源進行光刻就很有潛力。看上去是比直線的SRF-FEL好,更加好控制。讓電子束在存儲環里轉圈,需要發強光了,就讓微聚束發出相干輻射,導出EUV光源進行光刻。
據趙午2021年在楊振寧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的視頻介紹,SSMB-EUV光源做***的優點是:只要三塊反射鏡(因為SSMB-EUV光源比LPP-EUV光源要純凈),鏡片面積要求也小得多,只要十分之一。這看上去是巨大的優點,光源質量上比ASML的EUV***強,整機開發難度肯定能下降不少,鏡片的要求就降低了。
但是這巨大優點,前提是SSMB-EUV光源開發成功。SSMB后續開發有不少難點,在《物理學報》的論文綜述中都實在地提出了,技術細節較為難懂。一類是微聚束在存儲環中產生與維持的問題,一類是SSMB相干輻射發光的問題,都需要很多后續研究。
電子微聚束聽上去不錯,但是電子在轉彎,會縱向滑移,聚束就沒法維持了。激光和電子微聚束要以巧妙的角度調制,怎么保持好角度,也很困難。這類實際問題,在工程中會成為巨大的麻煩,讓看上去不錯的理論結果遲遲無法成功落地,出現一時難以克服的大問題幾乎是必然的。
這也是科研中常見的現象,實際搞研發的人一身冷汗,一堆問題等著解決,在加班加點絞盡腦汁。外界看見點苗頭,就說得好象成功在即了,美國技術封鎖馬上完蛋了。有些人甚至把北京的加速器圖片拉來說是光刻廠,其實完全不相干。
個人判斷,SSMB-EUV是一個好方向,從理論上很有潛力,相比LPP-EUV光源優勢明顯。如果最終SSMB加速器建成,成功地提供EUV光源進行光刻,這確實是一個模式突破,從小型的EUV***,變成靠大型裝置解決問題。
但是最終成功還有兩大步要跨越。一個是SSMB加速器落地雄安,產生出了高質量的EUV光源,搭建好以大科學裝置為基礎的研發平臺。再一個是以優質的SSMB-EUV光源為基礎,以量產為目標,研發適配的EUV***,雖然難度應該比ASML的LPP-EUV光源的***要低,但也是很困難的。
EUV***有光源、工件臺、物鏡、激光干涉儀等關鍵部件,每個部件的開發都非常難。更困難的是,將所有部件組合成完整的系統時,互相匹配會很困難,甚至顧此失彼發生沖突。
一個研發選擇是,清華SSMB加速器出光以后,不是直接研發EVU***,而是先與DUV***對接,光束能量損失較小,先在難度低一點的平臺上完成階段任務。
這幾大步即使成功,時間不會太短。但是,中國在美國倒逼幫助下,開始想各種辦法解決極為困難的科學與工程問題,許多人將奇思妙想與工程實現結合,這個過程將是激動人心的。越是困難的問題,成功的收獲越是巨大,我們可以學習了解科學原理與技術背景,并耐心等待。
■?作者簡介 ? 陳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會員,《中國的官辦經濟》作者。 ? ?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