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PC端的“老大哥”,英特爾在去年終于下定決心,再次進軍移動領域。然而,面對已被ARM陣營占領的移動市場,英特爾還是有些“水土不服”。幾年前,英特爾帝國就已經吃過一回虧,并以出售移動處理器業務的方式收場;而這一次,面對逐漸萎靡的PC市場,帝國又開始向移動市場發起反擊。從技術和功能上來說,英特爾已反超ARM,那又怎樣,商場不是技術指標戰,整個產品模式能不能在移動市場上立穩腳跟?懸!
據傳臺積電和三星電子兩家芯片代工商正在競爭蘋果A7芯片的訂單。機構投資者認為,英特爾可能會取得10%的蘋果A7芯片訂單。
經過2012年一年的追趕,英特爾在技術、功能和能耗上都已經追趕上了競爭對手ARM,但是,商場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指標爭奪戰。已失先手的英特爾,面對已經擁有數十億智能設備市場、形成了完整生態系統的ARM來說,前景仍舊不容樂觀。選擇為蘋果代工,或許是英特爾曲線救國、謀求移動市場振興的重要手段之一。
從2006年的自動剪除移動處理器業務,到2012年再度入駐移動通信市場,“PC霸主”英特爾在移動領域走的不怎么順利——趁著英特爾跟AMD大肆火拼那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已經被高通、英偉達、德州儀器等ARM架構芯片廠商瓜分殆盡。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移動應用處理器市場中,英特爾的份額不到1%。
2012年,英特爾在全球范圍內推出了10款X86架構的智能手機,市場反應平平。這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然而,對于ARM陣營來說,縱橫PC界40余年,英特爾的能量,或者說X86架構的能量仍然不可小覷。面對需求萎縮的PC市場,擁有巨大產能的英特爾,進行移動轉向也是必然。雖然蘋果三星等巨頭都在自行設計ARM架構芯片,但英特爾還是會強攻移動市場,對于英特爾,這是一場必須要打,而且輸不起的戰爭。
只是,當蘋果和三星這樣的移動巨頭們都不和英特爾玩的時候,英特爾如何才能贏呢?
不再比ARM芯片遜色
2013年5月,英特爾CEO歐德寧即將退休,據稱,新CEO有可能從外部選入,包括摩托羅拉前首席執行官桑杰伊·吉哈已經列為候選人之一。在歐德寧時期,英特爾徹底統治了PC市場,也因為歐德寧的商人和短視,失去了移動市場。
在蘋果制造iPhone和iPad的時候,最開始喬布斯是希望與英特爾合作的,iPod之父法德爾堅決抗議,原因是英特爾芯片功耗太高,蘋果最終選擇了ARM芯片。此舉導致英特爾失去了移動市場。
相比英特爾的X86架構芯片,ARM最大的特點在于:使用精簡的架構,在一定的功耗下,爭取性能的最大化。爭取性能、功耗的最優比,永遠是移動設備的追求目標,然而,在這個問題無法完美解決的情況下,人們選擇犧牲性能,來保證移動設備的續航能力。可以說,ARM架構的出現,使得便攜智能設備成為了可能:它的性能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內容需求;它的能耗也足夠低,使移動設備的續航能力得到保證。
同時,ARM公司的盈利模式,也為自己占領移動市場提供了強大的支持——ARM自己并不生產芯片,而是將芯片設計方案授權給其它芯片制造廠商。利用這種“開發—授權—設計—分包制作—組裝生產”的方式,ARM迅速完成了市場占領。決意進駐移動芯片市場的英特爾,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現狀:幾乎所有的對手,都是ARM的合作商。
而英特爾則是堅持封閉式的產品研發-制作流程,從芯片設計到產品出廠,完全由自己完成。遵循著摩爾定律,依靠巨大的投入和不懈地嘗試,英特爾在眾多芯片廠商中殺出一條血路,以X86架構一統PC芯片市場,成為PC界無可撼動的巨人。而在這個過程中,英特爾擁有兩個秘訣,一是先進工藝,二是“向前兼容”。
每一款英特爾推出,并于市場大獲成功的芯片,在工藝上幾乎都領先競爭對手一代;同時,它們還都擁有著“向前兼容”的特質。所謂向前兼容,是指新版本的程序集能夠在舊版本中運行。這保證了即使迅速更新換代,舊客戶也可以嘗試新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Wintel”帝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正是依靠向前兼容和工藝更新的配合,英特爾將DEC,SUN和 IBM等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后,一統PC和服務器領域。
然而,遵循向前兼容的英特爾,也使其芯片越來越復雜——它需要額外的晶體管數量來保證向前兼容的實現。這在PC和服務器領域尚且容易解決,但就移動設備而言,額外的晶體管意味著額外的功耗。
ARM和X86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架構簡單,但能耗小;后者運算能力強,但十分耗能。現在,英特爾想要進駐移動市場,就必然遇到能耗問題。只要能耗問題得到解決,依靠其運算優勢和向前兼容的特性,英特爾也可能給ARM帶來不小麻煩
英特爾解決能耗的方式很直接:工藝和科技。
通過在晶片工藝上的不斷前進,英特爾已經將芯片制造技術帶進了22nm,14nm以及10nm制程工藝也將在今后幾年面世。甚至,英特爾還有更瘋狂的想法:通過對工藝的不斷苛求,使“有意義的計算”逼近零能耗。而英特爾給出的時間表顯示,如果沒有遇到難以跨越的技術障礙,這個技術將于2020年實現——零能耗與高性能的配合,還有什么能比這個更刺激人的?
在今年的MWC上,英特爾移動通信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榮坤公布了新的移動平臺解決方案“Clover Trail+”。在功耗方面,“Clover Trail+”已經可以與ARM相提并論,而下一代凌動系列芯片“Bay Trail”也已在研發中,將在年底面世。
帶著新的移動平臺解決方案“Clover Trail+”,陳榮坤十分自信:“我們的移動產品線必須在中國成功。”
如何說服用戶改換門庭?
克服了能耗障礙的英特爾,是否能在和ARM爭斗的過程中勝出?年初,高通CEO保羅·雅各布對記者提到,“英特爾在移動市場才剛剛入門,它擁有制造優勢,而這些還沒有完全在移動領域上發揮出來。”的確,對于ARM陣營的老大哥高通而言,目前的英特爾羽翼未豐,其威脅可能比不上聯發科。
和英特爾相比,ARM是名副其實的“小弟弟”。根據2013年2月的消息,ARM2012年第四財季的營收為2.628億美元,稅前凈利潤1.259億美元。與此同時,英特爾的Q4財報顯示,英特爾總營收為135億美元,凈利潤25億美元。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弱不經風的對手,對英特爾構成了巨大的挑戰。ARM的CFO Tim Score表示,“2012年,四分之三的互聯網連接設備將ARM架構處理器作為主要芯片。”
市場基本已被占領,英特爾只好拿出“PC霸主”的架子,拖上PC界的一眾小弟,再找尋新興市場中的二線終端制造商,一口氣推出多款“Intel inside”智能手機。不過,作為才入行一年的新人,英特爾的合作伙伴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比不上ARM。
能夠直接出售產品,并擁有自己的制造工廠,在產能方面而言,英特爾的優勢是ARM無可比擬的。不過,ARM的開放模式也擁有自己的特點:經過不同環節制造商的改進,ARM可以根據不同設備,研究最適合于該硬件的解決方案,使得其架構下的移動設備都具有彼此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不同的終端商處都會體現得比較明顯。
正是通過這樣的開放合作形式,移動芯片的技術門檻被大大降低,這讓幾乎所有的芯片制造商,都成為了ARM的合作伙伴。如今,手機終端廠商已經習慣了ARM,消費市場也對ARM架構頗為認同。同時,占著巨大市場份額的三星、蘋果等廠商,都毫無例外地選擇了ARM架構。面對“ARM陣營”的一長列的成員名單,英特爾驟然闖入,環視周圍,全是敵人——想要在這個市場中推行X86,實在不容易。
因此,英特爾看中了處在金字塔底端的新興市場,并試圖通過在新興市場推廣中低端機型,提高市場占有率。通過進駐新興市場,以中低端機型為主,避開ARM的主戰場,英特爾其實是在壓力尚小的領域,培植勢力,同時等待時機——英特爾希望,利用技術的先進,盡快開發出在工藝制程上領先對手的芯片,在功耗相當的情況下,以性能優勢,實現“逆襲”。
然而,英特爾目前面臨的困境在于:它沒有強出對手太多,也沒有很好的方式表現出優勢來。面對一個已經被瓜分殆盡的市場,想要一戰成名,英特爾必須做出“比ARM好很多”的旗艦產品。雖然克服了能耗問題,但“Intel Inside”的手機并沒有在使用體驗上達到很高的成就。在ARM的生態圈已經形成,并以廉價質優可定制的方式統治移動設備時,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吸引力,科技企業們棄舊從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智能手機市場還有多大?根據思科預測,到2016年,全球移動設備的數量將超過80億——屆時,市場可能已經飽和。一個飽和的市場,絕對不是資本的聚集地。而等到歐德寧退休,新任CEO能否在這不到3年的時間內完成戰略布局、搶占足夠多的市場份額?留給舊帝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可以預見,在將來一兩年內,ARM架構仍舊是移動通信芯片的主力,而如果英特爾沒有在X86架構上實現產品的顛覆性提升的話,翻身的幾率依舊渺茫。
面對已被ARM陣營占領的移動市場,英特爾還是有些“水土不服”。
Intel征戰移動市場不只是分一杯羹而已
目前代表Clover Trail+平臺最高水準的智能手機芯片Intel Atom Z2580的產品,無疑是聯想K900。作為繼K800之后的第二次合作,而且是Intel反擊ARM的重要一戰,聯想再次成為了Intel的合作伙伴。在2013年,我們肯定還會看到更多使用相同芯片的移動終端,對聯想的支持投入使得Intel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從長遠角度來看絕對是好事。
英特爾公司產品架構事業部副總裁、移動通信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榮坤先生
然而,所謂的“長遠”到底有多遠,Intel依然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復。也許你認為ARM架構28納米工藝已經基本成熟,而Z2580仍停留在32納米,Intel所謂的工藝制程優勢何在?陳總卻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28納米也好、32納米也罷,實際上都屬于一個領域,真正的進化是在下一代22納米。何況Intel將32納米工藝從PC移植到手機用了2年時間,而22納米的移植預計只需要1年,這其實已經可以看得出Intel其實有進步,而且挺著急。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是同樣的工藝,但考慮到移動平臺的特殊性,手機端的CPU還是會有所“縮水”。
Z2580仍停留在32納米,Intel所謂的工藝制程優勢何在?(圖片來自teknology)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慣性地認為,Intel在桌面級市場已經實現了“壟斷”,在移動市場為什么不能同樣一馬平川呢?在陳總看來,移動市場與PC市場不同的是,前者用戶有很多的選擇,技術的變化非常快,硬件并非決定體驗的充要條件,這也是為什么蘋果iOS設備在相同配置下體驗更優的原因——軟件與硬件的整合很關鍵。正因為此,Intel除了和聯想、中興等廠商合作緊密之外,與Google同樣有著非常深度的合作,其中基于X86架構CPU的系統優化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Intel將32納米工藝從PC移植到手機用了2年時間,而22納米的移植預計只需要1年(圖片來自androidos.in)
很多人看到Intel進軍移動市場,都希望Wintel聯盟能夠再創輝煌,但似乎合作雙方有著各自的戰略部署:Intel試著滲透到Android手機,而Windows 8則更偏愛平板產品。這究竟是不是復雜指令集的執行效率拖累了功耗,Intel當然矢口否認,但真正用過Intel Inside智能手機的朋友自會心中有數。但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在我們不斷追問Intel相關問題時,似乎也意識到難道big.LITTLE不是解決功耗問題的策略嗎?在功耗面前,人人平等。
2013年仍然會是Intel試探的一年(Z2580/Z2560/Z2520)(圖片來自extremetech)
可以預見的是,2013年仍然會是Intel試探的一年,工藝的優勢不明顯,基帶芯片整合也沒有達成。在中國的移動市場,Intel打算以2:8原則占領60%的中小型OEM廠商,即80%的廠商分享20%的用戶,而這80%中的60%就是Intel想要占據的,盈利并不是Intel初期的目的。
“同樣的性能比功耗,同樣的功耗比性能”
這是Intel本次訪談最常提起的口號,聽起來確實如此,這也是行業內大家的努力方向,但仔細品位的話,你會發現其實Intel在移動市場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終端的角度來說,當性能相同的時候,Intel功耗再低也沒比ARM少到哪兒去;當功耗相同時,ARM處理器的性能也完全夠用。數據并不能決定體驗的優劣,對于Intel來說,芯片的整合、工藝的大幅度提升、軟硬件的優化、終端合作伙伴的拓展,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分一杯羹而已,Intel的豪言已出,希望2014年的22納米、甚至是14納米CPU能夠真正和ARM分庭抗禮。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