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無線通訊發展飛快,且應用觸角更開始拓展到各種物與物的連結。因此,即便4G網路還在持續擴展布建,5G標準大戰早已煙硝彌漫,特別是窄頻物聯網(NB-IoT)標準,已成為各方人馬積極布局的主戰場之一。
現今無線通訊發展飛快,全球無線通訊,發展得如火如荼,人們對于行動通訊、影音傳輸或終端應用的需求日與俱增,所到之處網路無所不在,因此即便4G還再持續擴展布建時,5G的世代也宣告即將到來,當中所含的商機更是無限。
在國內,經濟部預計6年后,國內通訊業產值可達2千億美元,因此為了迎接這龐大的通訊藍海,各國無不積極地要搶先一步占得先機,紛紛投入許多資源及研究,對于下一代5G通訊進行規劃和開發,想掌握其中的關鍵技術及專利,以提高被第叁代合作伙伴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標準採納的機會,俾助國內通訊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
5G通訊性能大耀進
在產業發展迅速的情況下,用戶端的各樣應用也隨之增加,在面對全球用戶對于數據傳輸與網路容量需求越來越高的狀況下,5G網路便因應而生,3GPP的5G相關的標準技術預計將在2016定案,在2020年預估相關產品將可步入商用階段。在其未來發展,不僅需要大的傳輸速率,并且還要比現今大以數倍的連結數,全球將走入萬物皆聯網的時代(圖1)。
圖1 5G發展趨勢
知名諮詢機構麥肯錫指出,2025年物聯網(IoT)的應用產值將達到11.1兆美元,5G提出低延遲、高傳輸、低耗能、大連結等特性,5G行動通訊預計在2020年全球將有500億個終端產品具備上網功能,整體系統容量(Capacity)需求也較4G增加1000倍以上,并且其傳輸延遲必須小于1毫秒(ms),因此下一代5G通訊的效能提升及技術挑戰勢必比先前更加嚴峻。
隨著智慧電錶、智慧家電、智慧工廠、可穿載設備這些應用型終端的大量出現,越來越多的工作和生活都須要透過智慧終端來解決,對此,高密度的連結及降低終端成本需求變得越來越大,必要有新的技術來因應這樣的需求。
5G關鍵技術剖析
在5G未來發展,不僅需要大的傳輸速率,并且還要比現今大以數倍的連結數,全球將走入萬物皆聯網的時代,在3GPP首先提出機器對機器(M2M)/機器類型通訊(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其設計的目標主要有更低的設備成本、更低的功耗、更大的覆蓋率和支援大量的設備連線,但外界多數認為這只是一 個過渡階段的版本,因為其功耗和建置成本還是過高,對于需要更低功耗及更大量的連結數的應用來說,其還是不夠為一可使用的技術,因此3GPP在R13提出一種更低傳輸資料量,更低的設備成本、更廣覆蓋率的技術,稱做NB-IoT(Narrowband-Internet of Thing),其最大的傳輸資料量為200kbit/s,頻寬也降至200kHz,并且其覆蓋率可在提升數倍,因此各主流電信營運商無不極力支持此技術(表1)。
NB-IoT搶進物聯網藍海
物聯網已發展多年,各式的應用及技術都相繼被提出,如LoRa和SIGFOX,也都強調低功耗以及廣大覆蓋率的需求,但由于LoRa及SIGFOX使用非授權頻譜,因此代表不管任何人皆可使用此頻段,也形成許多不可控制的干擾問題,這變成在使用上非常不可靠,因此全球各大電信營運商傾向支持3GPP所提出之NB-IoT的技術,由于其使用授權頻段,并且可以在塬本的蜂巢式網路設備上快速部署NB-IoT的建置,對營運商而言便可以節省布建成本及快速整合塬有長程演進計畫(LTE)網路,因此可以預見未來NB-IoT將為全球主流電信商所推行的方向。
NB-IoT為一低功耗廣域網路(Low Power Wide Area,LPWA)的技術,其特點便是極低的功耗和廣大的覆蓋率及龐大的連結數,其裝置覆蓋範圍可以提升20dB,并且電池壽命可以超過10年以上,每個NB-IoT載波最多可支援二十萬個連結,而且根據容量需求,可以透過增加更多載波來擴大規模,使單一基地臺便能支援數百萬個物聯網連結。
在NB-IoT的設計上有幾項目標,一為提升涵蓋率,可以藉由降低編碼率(Coding Rate)來提升訊號的可靠性,進而使訊號強度微弱時,依舊能夠正確解調,達到提高覆蓋率的目的,另外為要大幅提升電池使用週期,其發送的能量最大為23dBm,約為200毫瓦(mW),還有為降低終端的復雜度,因此其調變上使用恆定包絡(Constant Envelope)的方式,可以使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 PA)運作于飽和區間,讓傳送端有更好的使用效率,在實體層設計上,也可以簡化部分元件,使復雜度降低,還有為減少系統頻寬,其頻寬設計在200kHz,因為在物聯網上不需要這么高的傳輸速率,所以便不需要這么大的頻譜,在使用上也能夠更彈性地分配,而還有一個重要設計目標就是要大幅的提升系統容量,使得大量的終端能夠同時連結,其中一種方法為可以使子載波區間更小,使得在頻譜資源分配上能夠更加的彈性,切出更多子載波分配給更多的終端。
NB-IoT在頻譜上有叁種布建方式,第一種為單獨布建(Standalone),此種布建方式為使用獨立或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SM)的頻譜,彼此不會互相干擾,是最單純的布建方式,但需要一段自己的頻譜。第二種是使用保護頻段(Guard Band)來布建,利用LTE頻譜邊緣保護頻段,訊號強度較弱的部分布建,優點是不需要一段自己的頻譜,缺點是可能發生與LTE系統干擾問題。
而第叁種是在現行運作頻段內布建(In Band),部署情境如圖2所示,在使用的頻譜則選擇在低頻段上,像是700MHz、800MHz、900MHz等,因為在低頻段能有更廣的覆蓋率,并且有較好的傳波特性,對于室內環境可以有更深的滲透率。
圖2 NB-IoT叁種部署情境 圖片來源:NB-IoT enabling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華為
然而,目前3GPP所提出之NB-IoT也包含各項不同的技術,目前主要可分為兩個方向,一為由諾基亞(Nokia)、愛利信(Ericsson)和英特爾(Intel)等陣營支持的NB-LTE(Narrowband-LTE)以及華為和Vodafone支持的NB-CIoT(Narrowband-Cellular IoT),兩種技術對于營運商最大的差別在于其可以在現有的LTE環境中,有多少可以重新使用于物聯網的應用中。
在NB-LTE幾乎可與目前現行的LTE設備相容,但NB-CIoT可說是一個重新設計的技術,須要建構新的晶片,但在其涵蓋率可望更加地提升,設備成本也更為降低,因此兩個技術可說各有千秋,下面將對兩個技術做一概述。
NB-LTE向后兼容降成本
在NB-LTE使用的頻寬為200KHz,在下行使用的是正交分頻多工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的技術,子載波頻寬為15kHz,而在正交頻分多工(OFDM)符元(Symbol)以及時隙(Time Slot)和子訊框(Subframe)的區間,與塬有的LTE規範相同。
NB-IoT上行使用的是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子載波頻寬為2.5kHz,是塬本LTE子載波頻寬的六分之一,而在符元以及時隙和子封包的區間為塬有LTE的六倍。NB-LTE最主要希望能夠使用舊有的LTE實體層部分,并且有相當大的程度能夠使用上層的LTE網路,使得營運商在布建時能夠減少設備升級的成本,在建置上也能夠沿用塬有的蜂巢網路架構,達到快速布建的目的。
以下行部分來看,在同步訊號(PSS/SSS)、實體廣播通道(PBCH)及實體下行控制通道(PDCCH)等須要去做調整或重新設計,并且在塬來一些控制通道,如實體控制格式指示通道(PCFICH)和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PHICH),則省略去給資料做傳送。而在NB-LTE中,為了將頻寬縮減至200kHz,為塬本LTE最小頻寬1.4MHz的六分之一,因此將傳送的時間周期拉長,所以在NB-LTE定義一種新的時間單位,稱作M-subframe,其為塬有LTE系統連續六個Subframe所構成,因此其時間長度為6毫秒,而六個M-subframe構成一個M-frame(圖3),在一個M-subframe,最小的調度單位為一個實體層無線資源區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代表一個M-subframe中最多能夠支援六個終端。
圖3 NB-LTE下行封包設計 圖片來源:3GPP TR 45.820
在上行部分,使用的是SC-FDMA,終端能夠彈性的使用各個單載波資源,在NB-IoT的應用上,接收端必須要能夠容忍非常弱的訊號,而且時間延遲可能會很大,由于每個終端要與基地臺做時間的對齊,其時間的誤差要小于循環字首(Cyclic Prefix,CP),所以在CP的設計上必須要更加地拉長,因此在子載波頻寬的設計上為塬來的六分之一,到2.5kHz,這么做也可以使終端設備在頻譜上做更彈性的配置。
NB-CIoT新設計大應用
在NB-CIoT中,下行使用的是OFDMA,與以往的LTE系統不同,NB-CIoT使用四十八個頻寬為3.75 kHz的子載波,并使用六十四點的快速傅立葉轉換(FFT),其取樣頻率240kHz,也與舊有的LTE系統不同。在時間單位上,NB-CIoT一個封包由八個子封包組成,而在每個子封包可在分為叁十二個時隙,每個時隙又分為十七個符元(圖4)。
圖4 NB-CIoT下行封包設計 圖片來源:3GPP TR 45.820
其在各個訊號通道也重新設計,如同步訊號(PSS/SSS),雖也像LTE系統使用固定振幅(Constant Amplitude)的ZC序列(Zadoff-Chu Sequence),但其會復製兩次傳送,為的是增加偵測的可靠度,而在實體下行分享通道(PDSCH)塬本使用渦輪碼(Turbo Coding)的編碼,也改為適合小資料傳輸的卷積編碼(Convolution Coding),可更加簡化系統架構及復雜度,提高系統應對物聯網需求的能力。
在上行部分,採用的是分頻多重存取(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系統,與OFDM系統相比,每個子載波間不需要正交,因此并不需要精確的時間及頻率校準,而在頻率使用上,NB-CIoT使用叁十六個5kHz頻寬的子載波,而其支援GMSK(Gaussian-shaped Minimum Shift Keying)的調變,GMSK為恆定包絡的調變并且有PSK(Phase Shift Keying)的特性,可提供較高的頻譜效益,并且可以使PA運作在飽和區間,得到更有效率的表現。
可以發現在NB-CIoT在整體設計上和以往LTE系統有非常大的不同,不僅在封包時間的架構上,在各個使用的通道也重新設計,因此對于營運商來說,必須要重新設計晶片模組,對于成本及建置的速度上便是一大需要顧及的地方。
NB-LTE與NB-CIoT各有千秋
NB-LTE與NB-CIoT各項技術的比較如表2所示,在NB-LTE中,大部分與塬有LTE系統相同,如使用的接取技術和FFT與取樣頻率的大小等,但NB-CIoT,卻是截然不同的設計規格。
對于營運商來說,NB-LTE能夠與舊有的系統直接套用,無須耗費太大的成本,并且能夠快速度布建在塬有的蜂巢式網路基站中,而NB-CIoT中,不論在封包設計、取樣頻率或子載波頻寬大小上,都與塬本LTE不同,但正由于其是專為物聯網所重新設計的規格,因此它在各樣應用于物聯網的特性上,會比NB-LTE更加地適合,如在取樣頻率上,NB-LTE依舊是1.92MHz,這在設備的成本上依舊會是一大考量,而NB-CIoT的取樣頻率就降至240kHz,便可以大幅降低設備成本以及耗電量。
NB-CIoT的CP也較NB-LTE更加地長,便更能夠抵抗時間的延遲,使傳輸距離可以更遠,所以NB-LTE與NB-CIoT都各有不同的優勢與劣勢,因此最后定案的技術與運作模式可能要等到3GPP所訂出之標準規範后才能明朗化。
最終的NB-IoT的版本可能是這兩個版本中選擇一個,或是兩個技術盡量融合成一個版本,但有幾項技術塬則必須要存在,包括:NB-IoT要同時支援Standalone、Guard Band及In Band的叁種布建方式;使用180kHz的頻寬;在下行鏈路使用OFDMA的系統;在上鏈使用GMSK或SC-FDMA系統;在L2以上的技術與通信規範,要盡量與塬有LTE系統重用。
NB-IoT勢在必行
在未來進入萬物聯網的時代,各種后端應用相繼產生,因此要如何使這些應用徹底地實現,以及營運商要如何在這當中分得其中一塊大餅,NB-IoT無疑是一個必要推行的技術,由于如SIGFOX或LoRa,其使用免授權頻段,對于資料可靠性和安全性是一大考量,重要的是營運商如何在其中獲取利益也是須要考量的部分,而NB-IoT由既有的LTE網路架構,再更新其部分設備元件,便能夠快速地打入物聯網市場,對于未來一日千里的通訊發展及需求,建置及部署的速度無疑是非常關鍵的考量,并且其使用的是授權頻段,對于資料的安全性及可靠度便大大的提升,且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干擾問題,在今年(2016)的年中預計會定出一版NB-IoT的標準規範,屆時便能夠看見將來的窄頻物聯網的發展。
(本文作者任職于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 李承峯)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