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我們發燒友內容團隊決定做一期工程師職業發展現狀的深度報道。35歲,是青春的結束中年的起始,肩負了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對事業和家庭的責任而負重前行,每一位工程師在人生分水嶺選擇了不同的軌道,而誰又知這抉擇的背后經歷了多少輾轉、焦慮、迷茫和舍棄?
電子行業從來都是英雄輩出。
大名鼎鼎的周立功單片機創始人周立功,憑深厚的技術功底、非凡的商業成就,在行業里眾多擁躉,深受青年工程師的追捧。16年底發燒友舉辦的IOT大會,周立功先生現場演講,上千名參會人員的熱情絲毫不亞于追星族。
年少成名的大疆無人機創始人汪滔,他的創業史簡直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畢業后創建大疆無人機,獲數百億身家,躋身胡潤富豪榜,為同期80后青年創業家中最為矚目的一位。
而大多數普通的工程師們,并沒有這種一飛沖天的機遇。蕓蕓眾生,朝心中理想前進的每一個臺階都需竭盡心力。
我們分別在官網、社區、微信公眾號發起了對“35歲的電子工程師的事業發展現狀”的征稿活動和話題討論,收到上百個故事,引發很多討論。
我們先來看看我們整理的數據。
35歲,做技術管理類崗位占最大比例;
從數據看,35歲從事技術管理類崗位的比例最大,從事普通工程師的比例其次,仍在技術領域的兩項合計占60%。
從技術領域轉業務領域,創業、轉行業都是比較少的,各占10%左右;而有17%的人轉了銷售支持、市場等領域。
仍然從事技術領域的,大都在做底層研發領域,如嵌入式、電源等;轉市場類的多是目前比較熱門的消費應用,如機器人、智能家居等等;
其中參與這次活動的女性工程師的不到5%,幾乎可以忽略不記。
我們還電話、郵件采訪了數位企業家、高管、工程師,聆聽了許多鮮活的故事,感受到那些不同的復雜情感:面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心懷不甘的苦楚、戰場上廝殺的血雨腥風、破繭成蝶的絢爛。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他人的故事,能帶來一些啟發。
創業是條不歸路,不下戰場才可能贏
@L總,現經營一家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公司,工作8年,創業4年,2016年獲一輪新的融資。
我非常感謝我的第一家公司。從某著名科技類大學畢業進了H公司做工程師,報銷報道的火車票,培訓期管吃管住。上班后住公司旁的宿舍,和一幫同事沒日沒夜的加班,有激情有干勁。在公司干了8年,從工程師到項目經理、小部門Leader,打下了技術管理基礎。
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真的開始創業,還是比想象中難太多。找人?找客戶?找投資?都是攔路虎。但這些都不算難,難的是找方向。很多人都喜歡談戰略,描繪戰略是在選項里選出來的,純粹是扯淡。剛開始根本不知道前面是不是有路,是硬闖出來的。創業是一件非常孤獨的事情,內心的恐懼是無法對別人說的,誰都不行。
找不到出路,像被一張巨大的、黑色的網給罩住,無力掙扎。最嚴重的時候,連續半年失眠,瀕臨崩潰。
現在回想,仍然有些后怕。進入人工智能這個領域太早,不留神就變成先烈。2014年大眾創業,資本市場火了,而15年馬上又迎來了資本寒冬。人工智能剛剛成為熱點,到資本寒冬時哀鴻遍野。
我們在資本熱的時候快速拿了錢,將業務轉型為企業提供服務,才驚險的活了下來。沒拿到錢之前,押上了自己所有的積蓄,抵押了房產。如果不成功怎么辦?想跳樓的心思也有過。
后悔創業嗎?不后悔。但如果能重來,會選個容易起步的事情,腳踏實地,不要一下子挑戰太難的事。
能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么?責任。因為欲望而創業,根本堅持不下去。對家庭、團隊、自己負責。如果沒想明白創業是責任,創業就是受委屈,就別創業了。創業是條不歸路,要想贏,就要一直在戰場上。
對年輕人的建議?別把自己想的太聰明,創業只能做自己非常熟的領域;還有合伙人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能力互補、互相信任的合伙人團隊,成功幾乎不可能。
人生是一個無限游戲,勇氣是通行證
背景:@Leo,技術研發10年,現在以寫書、培訓為主
我喜歡向別人推薦一本書,作者是一位哲學家,中文譯名叫《有限和無限的游戲》,看英文版更容易看懂,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這本書說,游戲有兩種:一種是以結束為目的,是有限的游戲,比如籃球。而人生呢?是一個無限游戲,每一個起點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解決一個新的問題,創造一個新的價值,實現自我的成長。
我做了幾年技術研發后就開始迷茫,不想周而復始的做技術研發,但害怕脫離專業,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常常泡在BBS上,和別人瞎聊。
混沌了幾年,下定決心要改變。沒有開公司的魄力,覺得自己寫東西還行,開始在論壇里寫原創文章,慢慢積累了一些粉絲。有朋友推薦出版社給我約稿出書,嚇了一跳,又驚又喜。
寫書的過程極其痛苦。很渴望做成,害怕失去這個機會,但腦子里的東西感覺被掏空,寫出來的東西自己不滿意。過度的患得患失讓我數次絕望的想要放棄。
喪失勇氣的時候,看了很多次《阿甘正傳》,愛上了長跑。鼓起勇氣,以決絕的態度把書寫完,居然效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之后嘗試錄視頻,做培訓,也有了一定的收入。
既然人生是一個無限游戲過程,那么就去享受它。有勇氣去挑戰自己,才能看到不同的風景,體會不同的人生。
只懂技術,不是一個合格的CTO
背景:@jason,一家創業公司CTO,從事技術研發4年,從事技術管理超過10年。
我分別經歷了三個不同的公司。碩士畢業進了知名國企Z公司做研發。公司有很多技術高手,工作流程和計劃很嚴謹,打下了技術基礎。但我離市場、用戶很遠,只考慮技術實現,像實驗室里的科學家。
后被挖到一個著名的互聯網做硬件的公司,對我帶來的沖擊和觸動特別大。
需求可以很快被更改,一個用戶的意見能改需求。很不理解這種方式,和產品部的矛盾很深,認為他們不尊重技術,抵觸情緒大。
公司安排我們去接觸用戶,這個看起來很Low,很浪費時間的事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仿佛被打開了一扇窗。我聽到了完全不同的視角的聲音,觸動了我。慢慢地與產品部磨合越來越好,能產生共鳴。當努力為用戶解決了問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現在找到一個機會,和同學一起創業。我仍然做喜歡和擅長的技術管理領域,但會深度產與產品戰略規劃。
對年輕人的建議,首先是熱愛自己的專業,持續學習。其次,一定要去了解用戶的需求,這最是一個公司存在的價值。
從技術轉業務,最難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
背景:@Devin,畢業后進了某國際一線半導體巨頭,從事8年技術研發,現轉銷售。
我畢業后進入某半導體著名外企,正好趕上了外企最風光的時代。體制內競爭激烈機制僵化,民營企業良莠不齊優秀的企業少。外企的薪水高,管理體系規范,薪水是同學的2-3倍,風光無限。
工作強度很大,公司不斷的補充新鮮血液,高強度的工作和激烈的競爭,干了7年,常常處在緊繃狀態,非常疲憊,不堪重負。
08年后,外企的競爭優勢開始減弱。從外企跳槽到一民營企業上班,巨大的管理體制上的差異難以忍受。
迫于養家糊口的壓力,無奈之下,回到外企轉業務做銷售。
有技術功底,業務上手容易,難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從一個內向靦腆的工程師變成一個熱情洋溢的銷售,其間的困難比攻克一個技術難題困難數倍,每次見完客戶后手心全是汗。
我按照技術人員的邏輯習慣,把客戶分成很多類,制定一個嚴格的執行程序,強迫自己定期主動聯絡客戶,漸漸地能跟客戶自如的溝通,業務上了正軌。
我很看好人工智能、物聯網在中國的機會,希望進入這個領域發展不錯的公司。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在外企呆太長時間,特別習慣某一個體制,是很可怕的。
我只愛做技術,是不求上進嗎?
背景:@Gary,畢業到一直做技術,經歷3家公司,目前是資深工程師,做技術15年。
我從小就很喜歡電子專業,如愿考入哈工大。喜歡動手DIY,讀大學時用一個月時間,做了一個漂亮的音樂盒送給女朋友,她愛不釋手。
畢業后就一直做技術,工作穩定,但工資增長速度慢,沒趕上深圳飛速增長的房價。只靠音樂盒已經不能哄女朋友開心了,她想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一段痛苦的失戀,離開了讓人傷心的深圳。我渴望一輩子做技術,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都覺得到了30多歲就要轉型。我的夢想是成為像硅谷的一些公司,那些做了一輩子技術,受人尊敬,成就超過CEO的技術大牛。但是在國內,目前很難。
我們的工程師文化并沒有形成,30歲的工程師都很焦慮,急于轉型,把賺更多的錢當成首要目標。
我很幸運,現在生活在一個內陸城市,生活壓力沒那么大。有一個通情達理的妻子,讓我做自己喜歡的技術崗位。我也渴望給家里人更好的生活,在閑暇時間和朋友籌備做一些項目。
我會一直做技術,我很熱愛它。
結語:我們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的這句經典名言放在一個變化很快、激烈烈競爭的時代總是尤為適合。
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了整個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業基因。而在2014年同年,政府提出大基金計劃,籌集近1400億人民幣來發展半導體行業,使半導體行業變得炙手可熱。
而全球半導體行業增速變緩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摩爾定律帶來的前幾十年的快速增長的格局被打破,兼并整合成了主旋律。2015年是國際半導體行業的并購元年,并購交易總規模達到1200億美元;2016年的并購交易更為激進。
從國內的生存環境來看,一線城市的房價一路高歌,GDP的增長速度創歷史新低。
在這樣一個充滿變化、機遇、挑戰、競爭的時代,我們每個人仿佛都被卷入歷史的滾滾洪流,很難獨善其身。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萬物如何變遷,始終走在自己的軌道上,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欣賞自己看到的風景,便是無悔的青春和人生。
最后:感謝
在做這期主題的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參與和幫助,謝謝每一個人的故事,謝謝每一個人的關注。
為了表達謝意,從即日起至2月28日,只要您在留言區認真留言,并留下您的注冊郵箱,我們便免費贈送一份禮物,第三屆IOT大會高峰論壇演講嘉賓的PPT資料,有周立功先生、微軟高管管震先生等幾十位行業專家的精彩分享免費送給您。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
了解更多工程師的心聲,你可以關注電子發燒友官方微信,參與活動。如果您還沒有注冊我們的賬號,可在當前頁面進行注冊并進入電子發燒友論壇 參與討論。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