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欲借收購摩托羅拉進入北美
華為如何占據北美“高地”?
業界認為借道摩托羅拉曲線大舉進入北美的可能性較大
馬曉芳
看到愛立信在北美的市場份額從11%猛然提高到23%,不知道華為有沒有后悔當初的決定。
2009年,當業界遍傳華為最有可能收購申請破產保護的北電時,華為毫不含糊地否認了這個說法,最終反而是諾西和愛立信出手,經過激烈爭奪,北電最終花落愛立信。
如今,有關華為可能收購摩托羅拉的傳言再起,而且從各種跡象來看,這次的傳言非常有可能變成現實。
如果說,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資本直接收購3Com,屬于對北美市場的“強攻”,那么,現在“吃一塹、長一智”的華為正在采取的方式可謂“迂回包抄”。無論如何,北美已經是華為全球版圖中的最后一塊陣地,進入北美已經是早晚的事。
北美,最后的陣地
如果根據目前華為在全球的市場布局畫一張世界地圖,不難看出,最后的一塊空白市場,那就是北美了,或者更準確來說,是美國市場,因為在過去的1年,華為已經拿下了加拿大兩家運營商的訂單。
根據華為公布的2009年年報,已經與華為達成合作的全球前50大運營商已經從2008年的36家增加到了2009年底的45家。
這讓美國市場對華為來說更加凸顯出其重要性。因為華為尚未達成合作的運營商之中,美國市場就有4家,分別是Verizon無線、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Sprint和德國電信(T-Mobile)美國公司。
在過去5年中,華為的年收入和利潤復合增長率達到33%。北美是華為最后一個陣地,也是華為維持其高速增長的下一個堡壘。
與其他市場不同,北美市場相對封閉。長年以來,北美運營商的主要合作伙伴只有北電、朗訊、摩托羅拉等幾家本土設備商,就連愛立信和諾西希望染指北美市場也一直不順利。最終不得不采取并購本土設備商的方式“曲線”進入。
其實華為一直在尋找進入北美市場的機會,并做過多次嘗試,只是實際難度比預想中要大得多。直到2008年底為止,華為來自北美市場的收入仍不足總收入的1%。
華為最早是通過與3Com的合作,使其數據產品順利進入北美市場,2006年初又與北電成立了合資公司,不過僅僅半年之后該計劃就宣告擱淺。最大的舉動莫過于2008年聯合貝恩資本直接收購3Com,最終被美國政府以安全因素為由而終止。
北美市場的形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朗訊被阿爾卡特并購,北電和摩托羅拉日漸衰落,鐵板一塊的北美市場終于出現了機會,只是抓住這個機會并不容易。阿爾卡特朗訊目前仍在北美市場保持優勢地位,北電已經被愛立信收購,唯一的機會只剩下摩托羅拉。但華為官方一直對收購摩托羅拉的說法“不予置評”。
華為的選擇
“我們今年在北美市場肯定會有突破,區別只在于突破到底有多大!币晃蝗A為內部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據他介紹,在他身邊的同事,有相當多都被派往了北美市場。
良好的財務狀況也為華為可能的并購準備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華為實現凈利潤182.74億元人民幣,經營現金流為2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7%,此外,短期債務比重的下降也掃除了華為的后顧之憂。
由于華為等非美國企業進入北美市場最大的障礙來自美國政府的審查,特別是對華為政治或者軍方背景的猜測,自從2008年以來,華為有意增加了其信息公開的程度,包括在今年的財報中專門強調,華為目前的股權結構中沒有任何第三方持股。
華為高級副總裁Charlie Chen對《金融時報》表示,他們已經注意到美國政府對華為表現出來的擔憂,他們會努力消除這種憂慮。
據報道,華為已經聘請美國網絡安全評估公司Electronic Warfare Associates(EWA)協助其游說美國政府。華為通過與美國國防和情報部門的談判,希望能消除美國政府對華為所謂軍方背景的擔憂。
當年,阿爾卡特收購朗訊時就與政府簽署了“緩和協議”(Mitigation Greement),而華為收購3Com時由于沒有主動提交申請,而被認定為“受管轄的交易”,最終沒有通過為期30天的審查。
不過,即便如此,華為在收購的準備階段仍然小心翼翼,一位接近華為的人士表示,谷歌意外退出中國市場是之前沒有預料到的,而這有可能讓中美關系更加微妙,從而加大華為在北美市場的收購難度,華為必須對此有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