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發展國產CPU?國產CPU該如何發展?
據悉我國的CPU還是以依賴國外進口,這是我國計算機行業的一大硬傷。也進一步促使我們不斷實現技術突破,逐步打破相關產業的國外技術壟斷。近年來我國產CPU也算是小有成就。
2018年伊始,英特爾的“漏洞門”事件讓全球不安。這個被稱為“史詩級”的處理器嚴重漏洞,會對個人電腦以及云計算服務產生的影響波及全球。雖然這個技術問題并非設計者刻意為之,但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緊密相連,不容懈怠。
通用處理器(CPU)是IT行業硬件中的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一直是我國計算機行業發展中的痛點。近年來國產CPU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正逐步打破相關產業的國外技術壟斷,國產CPU應該如何自主發展已經成為學界和業界關注的熱點。1月18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國產CPU未來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為什么要發展國產CPU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以“不忘‘核高基’重大專項的初心”為引言,詳細論證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的重要戰略意義。
他回憶,在該項目開展之初,曾有多種反對意見,認為國外公司花費上千億美元開發出來的Windows操作系統,國內用上千元人民幣就能買到,何必自己去開發呢?面對這一爭議,倪光南認為,安全可靠是國產操作系統的靈魂,大力發展北斗系統而不是使用免費的GPS,考慮的就是系統安全,“我們不能忘了發展國產CPU是為誰服務的初心”。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計算機的高速發展主要還是依賴國外的技術支持,國外技術在國內的市場占有度相當高。而我國目前尚未能通過合法途徑獲得Wintel(微軟與Intel的商業聯盟)的核心技術或知識產權,不加速國產CPU產業的發展,推動相關產業的國產化,我們的計算機行業將永遠受制于人。可喜的是,近年來,國產CPU研發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政府和社會各界投入了巨大的資源,期待實現國產化產品的替代。
倪光南指出,當初“核高基”項目立項的初心就是要發展“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但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人忘記了這個初心,一味依賴國外的技術。現在國產CPU要取得巨大進展,就要重新回顧這個初心,明確自己為何出發。
國產CPU需要產業鏈協同發展
上海兆芯副總裁傅城在論壇發言中提及,目前我國活躍的國產CPU包括龍芯、申威、飛騰、海光、兆芯等,發展迅猛,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是大部分國產CPU甚至整個集成電路產業仍離不開國外IP(Interrupt Priority,中斷優先寄存器)的支持,因此國產CPU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需要提高自主IP開發和兼容,突破壁壘。
業內人士分析,CPU產業的產業鏈條很長,將國產技術嵌入到這一完整成熟的鏈條中,需要巨大投入。對此,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陳文光教授認為,“用不成熟的技術在成熟的市場上去對抗是不明智的”,應該放棄原有的“替代性”思維,從細分的市場上去做系統和CPU。
當前國內市場生態環境復雜,標準不同、不兼容,因此迫切需要國家政策方針的介入和關注,制定我國自身的標準,以提升我們在相關領域的話語權,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協同全面發展。倪光南認為:“要想打破網信領域現有的壟斷,靠單項技術的突破是不夠的,必須在信息技術體系及其生態系統的競爭中取勝。”
人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人才培養的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創新力的活躍與否。傅城認為,計算機領域的人才缺口較大與高校現行的培養模式有關,軟件專業和微電子專業分開培養,缺乏整合性,而市場上需要的是“軟硬結合”的綜合性人才。
曾任CCF YOCSEF副主席的何萬青認為,云計算、移動終端、人工智能是國產CPU發展的大好機會。
倪光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從單項技術上來說,我們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整個產業中缺乏統一的協同配合,各研發單位各自發展,難以形成整體優勢。所以加強相關產業的頂層設計十分必要。”倪光南表示,國產CPU與世界先進水平也就是三五年的差距,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各自為政的局面造成了行業內大量的重復勞動和產品的不兼容。
“國產CPU的發展已經到了從‘少年’向‘青年’的發展的階段,國產技術的發展邁向了新階段。”倪光南告訴記者,在新時代發展中國自己的CPU產業,應該進一步加強行業整體統籌和頂層設計,有目的地發展,最終實現CPU的完全國產化。
非常好我支持^.^
(73) 100%
不好我反對
(0) 0%
相關閱讀:
- [電子說] 如何創建FPGA控制的機器人手臂 2023-10-24
- [電子說] 怎樣延長半導體元器件的壽命呢? 2023-10-24
- [電子說] 智能時代的三大核心技術 2023-10-24
- [人工智能] 研華推出EPC-B3000系列嵌入式工控機,搭載先進X86架構CPU,助力邊緣人工智能應用 2023-10-24
- [電子說] 探索可觀測性未來:基調聽云產品VP陳靖華揭秘新一代可觀測性工具 2023-10-24
- [電子說] 異構時代:CPU與GPU的發展演變 2023-10-24
- [電子說] RISC-V要顛覆GPU嗎? 2023-10-24
- [電子說] 韓國半導體10月早期出口數據一年來首次回暖,工信部推動通用人工智能與物聯 2023-10-24
( 發表人:黃飛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