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CSDN 副總裁孟巖和鉑鏈創始人元道的對話《通證 (token) 是下一代互聯網數字經濟的關鍵》封閉已久的加密之門終于打開。
2018年3月21日,一篇署名為“量子君”的《全國“幣改”》引發了業界關于“幣改”的大討論,一時間“幣改”成為行業熱詞。而這個概念的提出者“量子君”,正是《人人都懂區塊鏈》的作者羅金海先生。
羅金海在《全國“幣改”》中提到,幣改就是“企業試圖用區塊鏈重塑己身,推出區塊鏈項目,發行自己的Token或者‘代幣’,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羅金海認為,無論是傳統互聯網巨頭,還是傳統媒體,甚至是民營企業、創業公司、投資企業、影視代理、硅谷精英、外行老板都希望加入幣改行動。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領銜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公告》將ICO定性為“非法融資”,并下令全面禁止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并清退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與此同時,央視也緊急曝光350家參與ICO的金融融資平臺,其中包括點點幣和萊特幣等知名幣種。同年年底,央視的曝光名目里,又新增100家融資平臺。此時,這場ICO風暴才算平息下來。這也給數字貨幣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幣改再次重提:FCoin、Bizkey、QOS風波
近日,FCoin、Bizkey、QOS三個公司的愛恨糾葛,讓“幣改”兩個字再次成為行業談論的焦點。之前以“交易即挖礦”而火爆的FCoin,本想借著這股“幣改”東風再火一把,但這次火的卻沒有那么光彩。
首先,在今年7月5日晚間,FCoin發布聲明稱將啟動主板C“幣改”實驗區,來支持傳統企業進行通證化改造。隨后,元道和孟巖也公開發表聲明支持FCoin幣改實驗,并將領銜籌建“FCoin幣改委員會”,負責“主板C”的社區籌建工作。
公告一出,就得到很多響應,而FCoin在眾多報名的選手中,獨獨公布了Bizkey這一個項目。Bizkey也在當月22日完成了公開答辯。正當吃瓜群眾公紛紛舉手,表示贊同這門“親事”的時候,8月4日,QOS橫插一腳,成為上線Fcoin的首個幣改項目。次日Bizkey就公開表示退出FCoin幣改試驗區,不上FCoin。Bizkey傲嬌給出的理由是“我們是一個線下需要扎實落地的項目,是需要晚上睡覺的團隊,我們生怕出了什么規則,半夜又突然改了,所以決定不上FCoin。”暗指FCoin頻繁修改規則,變動太多。
QOS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除首日開盤稍有漲動之外,次日開板隨即跌停。在8月5日23:45時,代幣出現破±10%漲停跌停現象。
QOS作為FCoin上線的第一個項目,一上線就破發。吃瓜群眾認為正是因為FCoin在推行幣改時,存在暗箱操作成分,讓QOS名不正言不順的上位,失去的區塊鏈最原本的去中心化這個最基本的特性。如果FCoin本身就成為一個權威中心,那么區塊鏈的意義就無從談起。加上QOS發布的白皮書中顯示,QOS團隊此前并無區塊鏈項目經驗,沒有能說服人的硬性條件。
那么是否幣改還值得期待呢?FCoin創始人張健認為所有的創新都會面臨風險,越是顛覆性的創新,這個風險越大。這次幣改的目標和核心是改造生產關系,是最具有底層顛覆性的變革,所以面對這些流言蜚語,他很坦然。盡管有著爭議,但是Fcoin畢竟敢為人先,嘗試推進了幣改,促進了通證思想在傳統領域的落地。
廣義來說,區塊鏈項目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區塊鏈原生體系的,比如比特幣、以太坊,包括很多鏈上技術型的項目;一類是現實世界體系的,線下基因的項目,比如幣改;一類是既有鏈上技術的基因又有較強的產業落地背景的,在區塊鏈世界中扮演連接者的角色。值得思考的是,無論是FCoin的嘗試,還是元道、孟巖等大咖的支持,都不足以說明幣改是有前景的還是沒有前景的。真正決定幣改前景的,一是幣改的本質,二是外部環境。
決定幣改前景的:內部條件
一切的根源,都是中本聰為比特幣寫的白皮書。這篇文章原文是英文的,在翻譯的時候,不管多高明的翻譯家,都會因為各種原因,丟失中本聰原本想傳達的一些理念。就幾個關鍵詞來說,將cryptocurrency翻譯為“加密數字貨幣”是被大眾認可的。元道先生在2014年初率先將“blockchain”翻譯為“區塊鏈”,也被大眾接受。但是在token的翻譯上,出現了一些爭議。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默認token和“代幣”是對等的,但是深究起來,兩者是有區別的。“幣”這個字除了經濟上的意思,或多或少都帶有政治意味。一般而言,貨幣是國家統一發行的,不論是什么機構或者公司,其發行的都不該和“幣”有半毛錢關系。因而,元道和孟巖都堅決反對將token翻譯成“代幣”。因為token只是一種令牌,代表的是某種權益,并不能代替貨幣。這種翻譯,不僅會給人誤解,還會在推行的時候,帶來許多無形的阻力。于是孟巖先生率先提議,將token翻譯成“通證”,即“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元道先生認為通證應該是建立在實體經濟固有和內在的價值之上,立足于實體經濟、又為實體經濟服務。由“代幣”到“通證”的轉變,可以初步看出“幣改”的一些本質。
對企業來說,幣改的本質是把資產通證化(tokenization),借此搭建價值激勵體系。也就是說,幣改可以啟發企業或個人把各種權益證明拿出來變成通證,讓這些通證在區塊鏈上流轉。這也就是“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即把權益轉化成通證,讓通證在市場中流轉,從而帶動新一輪的數字經濟變革。
因而,幣改歸根到底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一場傳統企業的數字化革命。基于區塊鏈的優點,幣改會帶來很多重要的改變。
一是,由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所以幣改的環境將是充分自由的。所有人/公司/機構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資源和服務能力發行通證,而且通證是運行在區塊鏈上,隨時可驗證、可追溯、可交換,整個過程都十分安全可靠。
二是,幣改將帶動資源的流通速度。由于個人/公司/企業將自己的資源或者服務通證化上鏈,所有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進行查詢或者交易,大大提高了運作效率,提升了資源的流通速度。
三是,幣改將為更加多元化的資源或者服務提供發揮空間。幣改為所有人/公司/企業提供發揮空間,只要是切實有用的,都可以發行通證,上鏈交易。并且,由于區塊鏈是在利益優先的前提下運作的,那么不吸引人的,或者沒有實際價值的將會無人問津,自動過濾掉一些不良通證。
四是,由于空間自由,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或者監管機關也可以發證上鏈,也可以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信息公開、透明、可追溯等特點,進行相關監管監督。
但是,由于行業仍處于早期,并且此舉牽連很廣,目前幣改仍有很多不足,仍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幣改需要有良好的公鏈作為基礎建設支撐,否則實體經濟無法實現通證化。而一條良好的公鏈必須兼顧安全、高性能和高并發,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主流公鏈,都無法實現。
決定幣改前景的:外部環境
從我國整體經濟形勢來看,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專家分析稱:“穩”我國上半年GDP增長6.8%,屬于穩定增長。“變”指目前外部環境的存在的許多不確定性,造成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問題。
7月20日,《證券日報》發表名為《央行和銀保監會齊發力 寬信貸+寬信用特征凸顯》的報道。報道中指出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03萬億元;6月份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億元。央行和銀保監會希望可以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為普惠型小微貸款訂立合理價格,借此幫扶有發展前景的困難企業,解決融資貴和融資難問題。這實際上是通過監管手段將資金引入實體經濟,實現“精確治理”,及時阻斷其他問題的出現。
央行和銀保監會的舉措,側面反映出我國實體經濟金融運行情況不樂觀的問題。近期不少民營企業債到期償付違約暴雷事件頻發,加劇了債市動蕩和民眾對債市的恐慌情緒,讓民營企業融資陷入更加困難和被動的局面;此外,一些有發展前途的民營企業也深受其害,整個債市步入了“寒冬”狀態。
中國經濟下半年下行壓力較大,原因主要是美聯儲還會有1至2次加息。美聯儲加息,導致人民幣貶值,既導致資本外流,又加大外匯儲備壓力。中美貿易戰升級,對中國多個行業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對很多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些都加大了我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從區塊鏈發展形勢來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全球區塊鏈市場規模料將從2017年的4.115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76.837億美元,折合成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79.6%。區塊鏈即服務( 簡稱BaaS)也是發展的熱門,區塊鏈市場將急速擴張。
工信部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已超過450家,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工信部也表示,將加強與各地各部門銜接互動,營造良好的區塊鏈產業發展環境,積極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國際方面,韓國準許法幣入金,亞洲多國區塊鏈政策逐步開放。美國監管趨緊。《華爾街日報》6月報道稱,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正在調查四大加密貨幣交易所Bitstamp、Coinbase、itBit和Kraken,調查人員要求被調查交易所交出全面的調查數據,來檢測是否存在價格操縱行為。
可見,從中國整體經濟形勢來看,由于美聯儲加息、中美貿易戰等問題,使得我國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存困難。此外,國家正在加強監管力度,來控制融資市場的肆意發展;又已經采取措施,扶持真正有潛力、有實際價值的困難企業走出融資難關。
而這也是幣改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幣改雖然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快速、低成本的融資,激活經濟創新能力,但是由于缺少有效措施和相關監管,無法阻止非法融資和劣質項目的出現。幣改的當務之急是既要確保服務于實體經濟,又要將有發展潛力的實體企業,與濫竽充數的企業區分開來。不給投機取巧撈一筆就走的惡意市場行為提供機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