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降低信用成本
去中心化、防篡改的分布式賬本技術特別適用于緊耦合機構間的信用問題。隨著區塊鏈技術中公私鑰機制和共識機制的發展,這項技術在降低摩擦成本、去信用化等方面已經到了實質性應用階段。
資產結算與清算是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發力點
中心化的驗證機制通常有較高的維護成本并且依賴于中心信用發布機構。涉及多方交互的信用場景,區塊鏈技術獨特的單鏈數據結構和加密特性,根本上保障了上鏈數據的可靠性與不可纂改性。
區塊鏈技術儲備成熟,資產管理業務改造落地可行
招商銀行已經落地多款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業務,在隱私保護,數據安全,智能合約的版本控制等技術細節有了較為成熟的經驗與解決方案。在資產管理業務使用區塊鏈技術,切換成本與風險可行。
互信即是收益,共享才能遠行
基于不同機構的區塊鏈架構可以解決數據規范性流通的問題,對于待監控數據可以自動執行相關的智能合約,對于事中和事后風險控制優勢明顯,帶動研究與投資。
金融科技中的區塊鏈技術
目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從數據的結構化,到數據的組織、整理再到數據的抽象與描述,都取得巨大進步并相繼發展出獨立的領域。圍繞著數據,人們建立與發展出了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數據處理方式,以大數據技術為網絡的數據組織方式,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據增信技術。上述三大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構成一個基于高質量數據的輔助決策系統,幫助我們進行高效的分析決策。作為價值數據庫的技術基石,區塊鏈技術是未來整個數據分析鏈條中最重要的環節。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去中心化的可信賬本功能,利用算法解決了傳統中心式記賬所不能解決的多方互信問題。為金融機構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信息延遲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依托于分布式數據庫,建立在點對點通訊網絡架構基礎之上,具有單向數據添加,保密性強等特性,逐漸成為最具有應用潛力的信任數據加密共享技術。
區塊鏈技術簡介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去信任化、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共享賬本技術。去信任化是由共識算法和單鏈數據結構來保證。為了防止篡改數據、追溯數據變動,區塊鏈公私鑰機制的引入使得鏈上的每一條記錄都被妥善加密保存。去中心化通過各個節點上按照時間排列存儲的數據組成的區塊實現。區塊內部的使用單向鏈,即后一個區塊通過哈希指針指向前一個區塊,構成了分布式數據倉庫。由于特殊的數據組織方式并且使用分散化存儲,因此鏈上個別節點的失效并不會影響整個數據系統,提高了數據安全性。
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的數據庫,目標參與者可以很多,并且鏈上所有參與方都擁有鏈上的全狀態數據。這意味著上鏈的數據,例如涉及金融方面的賬戶余額,賬戶名稱,前節點哈希值,時間戳,費用等信息都會對參與者開放。根據不同的數據開放程度,區塊鏈可以分為三種組織形式: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例如國內應用方面,最近由6大基金會和輕松籌共同發起的陽光公益聯盟鏈,是面向有限的參與者完全開放數據權限的一種組織形式。通過區塊鏈技術杜絕了篡改的可能性,讓公眾清晰地了解資金從捐贈到使用的每一個環節,彌補公益與社會信任的鴻溝。國外應用方面,例如私有鏈中的致力于跨境轉賬平臺的Ripple區塊鏈技術,力圖取代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
區塊鏈技術1.0的概念首次在2009年1月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提出。接著在金融支付領域建立起來的比特幣,在沒有任何中心化的管理方參與的基礎上,持續運行至今。隨著區塊鏈技術被大眾不斷認識與接受,在先行的比特幣金融實驗基礎之上,更多的技術被引入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2014年,區塊鏈技術2.0中的智能合約被開發者提出,支持對鏈上數據執行自動化操作。智能合約實際就是一段可自動觸發的代碼,通常直接被部署在區塊鏈上。它可以按照既定的規則,對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回應。比如共享單車,可以將單車作為資產放在區塊鏈上,定義一個智能合約來管理。當承租人將1元錢打入智能合約賬戶,智能合約將共享單車的密鑰發送給承租人。承租人獲得了車輛的租用權限。在用戶落鎖,重新將共享單車歸還給系統后,密鑰失效并將余款打入客戶賬戶。智能合約繼續托管單車,直到下一個租客將錢打入智能合約賬戶。同時,智能合約也在邏輯上進行擴展,即去中心化匿名組織。以以太坊為例,去中心化匿名組織以一種獨立經濟協調機制存在,可以由組織內部決定采用何種代碼,從而讓各類代幣激勵形式共存。區塊鏈和去中心化匿名組織的關系就類似于金融市場和各類交易制度,例如組織內部可以通過80%多數成員來決定如何分配資金或者分紅機制來吸引成員。目前,區塊鏈技術3.0仍在不斷發展,預計將在數據庫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提供堅實的基礎。如果政府與企業能夠在政策層面打通數據共享,這項技術有望在人類基于數字認知領域持續發力,起到堅實重要的支撐作用。
區塊鏈在傳統金融領域應用
金融領域作為擁有結構化數據最多,并且擁有眾多高質量數據的行業,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將有效的促進業務效率的提升進而抬升業務規模。根據《區塊鏈技術市場按照供應商、應用程序(支付、交易、智能合約、文檔、數字身份驗證、清算和結算)、組織規模、領域和區域劃分——2021年前全球預測》報告,區塊鏈技術市場份額預計從2016年的2.102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3.125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61.5%。Gartner在2017年三月的預測,公司間業務會在未來占到區塊鏈技術應用的3成左右,其他例如智能合約,公共記錄,數字貨幣業務等約占5成以上。從金融領域來看,區塊鏈的發力點初步應著重于以下兩個方面:
支付結算
現階段支付清算都需要借助于銀行,這種傳統的操作都需要經過開戶行、對手行、央行進行處理。在整個過程中,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賬務系統,需要彼此授信來建立代理關系。每筆交易需要記錄,從而與交易對手進行清算和對賬。這常常導致交易速度慢、成本高,并且由于涉及環節眾多,數據操作方面風險較大。如果另涉及跨境業務,眾多環節另成本成倍增加。支付結算在使用區塊鏈技術后,能夠有效減少中間業務環節,打破傳統的中心化信任模式,聯通交易雙方進行直接交易,即使部分網絡癱瘓也無影響。并且由于公開了底層數據與智能合約代碼,人員操作風險與監管制度可以受到檢驗,將風險最小化。
由于剔除了中間機構,跨境支付將會十分便捷。以跨境支付為例,我方在匯出人民幣的同時在外匯結算商處掛單,世界上某個區塊鏈參與體系的交易銀行接單,雙方握手完成兌換,支付平均速度在幾秒之內,較傳統的SWIFT支付體系長達2天的耗時相比,效率提升巨大。目前,VISA歐洲實驗室已經邀請歐洲小部分銀行參與區塊鏈在小額支付、機器轉賬和企業間支付的應用方面開發研究,前文提到的Ripple也致力于提供分布式賬本科技來創造公開共享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
供應鏈金融
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涉及多方信用支付的國際貿易會話場景成倍增長。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在整個信用傳遞上,需要經歷原料采購、生產組裝、物流、售后等多個環節,中間的金融服務需要在多個主體間進行多次校驗后,才能完成金融服務。追蹤貨物時,整體效率低下并且由于生產環節眾多,非常容易產生各類人員操作風險。物流和售后步驟中,尤其是涉及跨國貿易時,各國金融機構在發生糾紛時,交易雙方缺乏互信材料并且各自從維護自身機構利益出發,使得維權困難。使用區塊鏈技術,通過自動執行鏈上智能合約來完成對貨物的實時追蹤,省去銀行提供信用證這樣的業務模式,直接連接物流企業、交易雙方進而完成全業務流程。重構后,可以極大的降低銀行業務成本,提升交易雙方效率。
例如在一個傳統銀行信用證業務模式下,其各方的權利與關系可以用圖1來表示:
從流程來看,66%的流程與中介信用機構有關,且中介機構間業務流程穿插較多,適合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改造。區塊鏈技術的使用,打破了傳統設計流轉信息的生命周期的不透明性,降低了整體風險。同時,區塊鏈技術可以彌補交易雙方的信任鴻溝,通過將所有文檔上鏈存儲,根本上保證了糾紛處理的可驗證性和可追溯性。國外目前已經有了嘗試使用區塊鏈技術改善供應鏈金融的案例,例如初創企業Everledger利用區塊鏈技術提高鉆石供應鏈透明度,Provenance致力于為用戶提供一個能夠追蹤產品原料、產品的生產流程以及產品的起源和歷史的平臺。
我國金融機構的區塊鏈技術實踐
中國目前已經積極開展測試和使用區塊鏈技術,例如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經測試成功,招商銀行已經上線了跨境直連支付區塊鏈系統和供應鏈金融資訊項目。不僅如此,對信用證開證業務和招贏通平臺區塊鏈應用,招商銀行也進行了探索。其他同業機構,例如郵政儲蓄銀行,在資產托管領域建立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資產托管系統,目前已經將原有業務流程縮短了60%~80%,實現信息多方實時可信共享,通過系統自動判斷交易的合規性和規范性,參與主體來自于券商和基金。融資方面,微眾銀行利用區塊鏈進行微粒貸清算工作,每天將涉及到的大額支付,核心備付金,貸款交易的清算與結算問題記錄在區塊鏈網絡上,提高了聯合貸款與銀行的對賬效率。目前微眾銀行已經與華瑞銀行開展合作。各項其他的區塊鏈應用正在被各家機構積極探索。
資產管理業務的應用探討
在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在過去的十年中經歷了爆發性增長。但是,由于宏觀經濟的復雜性和監管強度不斷加大,讓資產管理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對于銀行類資產管理行業,投資路徑多樣,參與方眾多并且互相之間信用往來頻繁,一般來說包含下列難點:
● 資金投前與投后參與方眾多,需要對所有數據進行一致性判定。
● 資金劃取流程復雜,責任人同執行人缺乏互信關系,需要設立第三方進行信用轉移。
● 中小機構風險較大,需要進行頻繁管理調查。
上述難點往往也是資產管理行業中核心關注的問題。參與方眾多造成各類業務數據格式無法完全統一;資金劃轉流程較長,導致資金利用率不高;中小機構眾多,導致分散后管理風險驟增。為了解決上述困難,同時在比對現有業務結構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具備良好改進前景的資產管理業務有:資產證券化投資管理業務,結構化投資業務、委外投資組合管理業務。三類業務均涉及多方權益主體,并且需要進行頻繁的信用管理,適合引入區塊鏈技術。我們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對數據改造后,力圖能從事前風控,事中檢查,事后歸因等方面出發,提供基礎結構化數據,從而讓金融科技在行業內的展開做好準備工作。
資產證券化業務
資產證券化業務實際上是將權益主體的未來現金流提前變現和轉移分拆,以滿足企業融資與風險釋放的需求。權益主體產生現金流的底層資產,通常結構復雜并且涉及多方權益主體:例如資產證券化中的消費類金融類資產,產生現金流的常常為數以萬計的貸款人,再如物業類資產證券化資產,底層常常為數百個已出租門店。巨大數量的底層資產,加上其內在風險會隨著不同宏觀、微觀環境變化,信用資質評定比較困難。另外,當資產購買方進行底層資產查驗時,由于提供的數據修改成本很低,從而產生額外風險較高。業內通常的解決辦法是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定,但是對于頻繁變動的底層資產,仍然無法實時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從另一方面來說,由于無法有效的掌握底層數據建立信任,也讓資產的售出方在定價上遭受一定程度上的折價。
一般來說,基于資產證券化的業務關系可以歸納成下圖:
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上述遇到的所有問題,并且由于資產的透明度提高,所有參與者均可有效的參與管理,增加風險的把控與了解,保障了各方的利益。另外,結合各個資產管理公司與合作機構的管理形式,在公文的傳輸和風險的實時控制上,都可以依賴區塊鏈技術進行自動化,省去了簽章、人工流轉環節,提升了效率。在一個聯盟鏈使用場景中,基于信用的區塊鏈網絡可以在底層資產的錄入、衍生計算和涉及多方權益的文件傳輸工作中,能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如果按照投資時間點分拆來看,我們認為:
在投資前,區塊鏈組織的數據庫,應該包括所有可能涉及到現金流的底層資產。由于底層資產的動態特性,可以使用智能合約在權益主體更新數據時進行自動審核,必要時可由人工確認。接受其他專業投資機構的監督,是防范數據風險的有效方式。這里的優勢在于,區塊鏈優化了整個業務參與方的信息流動,加快了之前復雜的法律界定、司法評價等需要大量文書流轉的過程。
在存續期,使用基礎資產對應的數字加密代幣來對應原始權益人產生穩定現金流資產,計劃管理人和托管人的固有財產,做到代幣與資產份額一一對應。對于存續期中的交易行為,為了防止代幣貨幣化,即出現一對多的情形,可以設立一個虛擬交易公司,將資產進行貨幣化后再使用代幣進行交易。由于資產證券化業務存續時間較長,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可以對上鏈的資產實時實施準入機制,加上單鏈數據結構,增大了數據造假的難度。此外,對于基于底層資產的各項衍生增信措施,滿足條件的資產循環購買計劃,存續期間的購買方的現金流管理等等,都可以使用智能合約來進行控制,極大程度上簡化了管理壓力。
在投資后,由于使用共同的底層數據架構,基于數據的二次開發也變的相對簡單。結構化、基于多方信用的數據能夠為投后分析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我們認為,在資產證券化業務中使用區塊鏈技術,提高了整個項目結構的運轉效率,極大的減少了投資經理在一個項目中投入的時間,在資產爭奪激烈的今天,高效率即意味著強大的競爭力。此外,基于規范的共享數據也能有效降低各方數據傳輸的摩擦,屬于一次投入,長期受益的底層共享數據技術方案。
結構化投資業務
結構化投資業務是為證券二級市場投資提供固定成本的杠桿融資工具。其中劣后投資者提供資金安全墊,享受杠桿投資的浮動收益,同時承擔資金追補的責任。信托公司或者其他通道計劃管理人負責產品的盯市平倉監督,監控產品的投資行為。
目前結構化投資業務中,核心關注兩方面問題:一是投資限制是否有效執行,例如大小盤比例、集中度限制。在傳統業務中,投資管理人在下單時,存在多個審批環節,系統接口不統一,效率低下并且有較高的人員操作風險。二是預警止損平倉線是否及時實施。目前預警主要依賴于券商的PB系統,往往需要T+1或 T+2的時間來進行處理。這樣的時間滯后,會讓資產管理機構在市場波動非常大的情況下,無法及時預警平倉,從而造成較大的敞口風險。上述問題可以在所有參與方使用區塊鏈技術后,利用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管理。在下單前和下單后,加入預警、止損等操作,在市場出現波動的第一時間實現響應。
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區塊鏈架構:
其中投資人包括劣后投資者與優先級投資者,共同享有并維護區塊鏈上的核心數據,投資顧問為二級市場直接投資者。
在產生投資行為時,利用區塊鏈,將所投資標的數據進行上鏈存儲,例如標的行業,購買數量、時間,標的主體的動態盈利數據、外部評級等。利用智能合約執行合同中關于次級投資方保護限制,有效實現在止損線止損、預警線預警的作用。在標的的分散度、換手率等方面限制,來實時地管理控制風險。
在投后管理上,鑒于所有數據均已上鏈并已結構化存儲,傳統的風控工具可以使用擴展性高的智能合約來自動實現,改善客戶的再購買、贖回的響應速度。另外,在整個業務流程中,投資顧問、信托管理人、證券公司作為區塊鏈上的參與者,內部凡是涉及合同條款、風控措施等文書申請審核,都可以通過該框架進行簽署認定。由于數據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因此在未來投顧需要進行業績披露時,數據自身就具備了很好的信用背書能力,減少了盡調的工作量。
這里,區塊鏈技術的使用,于事前、事中、事后對整個資產管理業務起到了技術支撐,讓信息的流轉增添了快速性與準確性,降低了信息的流動成本。從而可以讓業務人員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如何分散投資風險,如何優化客戶結構等價值發現創造的地方去。
委托投資業務
委托投資業務是銀行以理財產品的形式進行公開募集的基金產品,通常以既定的投資策略委托有經驗的投資機構開展投資。委托投資業務核心關注兩方面問題:一是投資前的準入控制,二是委托期間管理。事前準入主要審核投資管理人的投資能力,通常需要管理人提供歷史投資數據來進行驗證。但是,歷史投資數據存在篡改、格式不統一等問題,當投資顧問數量增加,管理機構常常無法快速有效地歸納整理出投資人的相關歷史業績情況,工作量要求較大。第二方面問題主要在于目前資產管理方的核心系統連接有券商系統、投資管理人系統、托管人系統,數據傳輸無法有效標準化,從而實效性差無法有效的進行期間管理。
在整個委托投資業務中引入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通過與投資顧問簽訂上鏈協議,績效等可量化指標通過智能合約自動錄入,存續一定期限后作為準入依據,從而完善整個投資管理結構,提高投資顧問可量化指標質量。在建立與投資管理人數據區塊鏈聯盟后,通過共享數據,在托管方、券商系統、投資管理人系統中實現實時數據傳輸,去掉人工參與環節,降低人員操作風險。同時,也能方便讓委托投資業務中關于券種投資限制、集中度要求等期間管理的要求,通過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管理。
區塊鏈帶來的變化與挑戰
系統的改造與更替
目前企業內部信息技術系統如果改造成區塊鏈架構,數據結構的變動并不會對使用人員的日常應用產生影響。即使是不同的區塊鏈組織結構,也可以做到在底層數據架構切換的過程中,實現無縫銜接。
交易吞吐量與時滯
由于特殊的數據存儲格式與組織方式,區塊鏈技術目前不適合高頻率的數據讀取與存儲場景。以比特幣為例,交易的可信度通常與判定時間成正比,一筆交易確認的時間通常需要較長等待。
從數量上看,比特幣的理論最大吞吐量是每秒7筆,銀行目前零售支付系統每秒處理約千筆交易,其峰值可能達到萬筆,差異巨大。實際的應用中,如果需要對涉及頻繁交易結算的場景進行區塊鏈技術改造,應先做好概念測試,確?,F有技術能夠滿足實際需求。
隱私性與安全性
在區塊鏈系統中,所有鏈上節點均存有自網絡運行以來的所有數據,從而可以在共識算法中檢查數據中的奇異性,保障數據質量。但是,由于節點中允許添加自定義信息,若代碼中包含病毒或者木馬,病毒將自動傳播到全網實施攻擊,清除較為困難,需要引起警惕。
結語
區塊鏈技術是一項有著巨大潛力的新技術,在多參與方,信用緊耦合的場景應用中有較大的優勢。掌握區塊鏈的使用場景條件,可以更好的服務于資產管理業務,讓依托于數據質量的這個行業,更方便高效的做出合理的投資分析決策,保障投資人的收益。根據JPMorgan預測,在2019年之前,區塊鏈的第一波應用浪潮主要應用于不同機構間數據的成功交換,在2020年至2030年間,核心的數據會使用區塊鏈網絡進行傳輸,屆時,清算與結算交易也在區塊鏈上成為可能。作為混合或者雙系統架構的過渡結構,將在這個時間點消失。
目前,作為共享數據技術的一種,由于實施層面的權益主體不同,推廣中可能會遇到較大阻力,尤其涉及到監管合規等方面問題時,常常會讓項目意外終止。我們應本著友好協商的態度,懷揣以洪荒之力擁抱Fintech的思想,不斷的推進探索區塊鏈技術在資產管理業務中的應用,擴展數據的共享范圍,提升投資安全性與可靠性,實現穩定資產增值的目的。目前,招商銀行已經開始展開更大規模的區塊鏈應用探索,例如積分系統Demo、供應鏈金融等。同時,與民生銀行在R3框架下合作探討,參與金融科技創新聯盟KYC課題。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