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嗎?這款Google于2012年推出的智能硬件,直接引發了新一波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熱潮。這款售價超過萬元的“土豪玩具”,雖然不再是當年的概念原型產品,開始上市叫賣,但依然只能被Google藏之深閨而乏人問津。
谷歌工程師們在“20%自由時間”里創造的奇葩產品,遠遠不止于谷歌眼鏡這樣的異想天開的實驗產品。2011年,它曾以12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第二年又以29.1億美元的價格折價出售給了聯想;除了智能眼鏡和手機制造之外,還要提供諸如生物科技、軍用機器人、量子計算機、高空氣球基站、無人駕駛汽車、海底千兆光纖和全球地圖服務等等。
有人說,難道谷歌一系列的智能硬件想要逆天嗎?可另一方面,谷歌硬件項目的市場表現,卻是冰川一樣的冷酷現實:2011年貿然進入手機制造業、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就讓它背負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損耗,而不得不轉賣這個“燙手山芋”。
慘淡的不僅是谷歌硬件項目帶來的財務虧損,更大的疑問在于:在軟件、搜索、廣告等領域一直扮演“高大上”形象的谷歌,為何卻永遠不接地氣?
莫非是,Google命中注定就缺少某種做硬件的基因?
?。?010年谷歌與Facebook的社交大戰以谷歌完敗而告終)
谷歌的硬件計劃為何如此激進?——谷歌的危機
最近幾年來,谷歌為什么如此激進地推行它的一系列智能硬件計劃?莫非這家成立于1998年的高科技公司也正在遭遇它的“中年危機”?
沒錯。最近這幾年,布林和佩奇兄弟有點煩。外表上無限風光的谷歌,在創立近20年后,就像一個年近半百的中老年人,體態開始變得臃腫,頭發變得日益稀疏,也開始有了無盡的煩惱。
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業,快滿20周歲的谷歌的確顯得太老了。早在2010年,谷歌CEO施密特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它對谷歌未來的預期:“搜索最終將不僅僅是搜索網頁,而是個人的電子郵件、音樂和關注的話題等信息,成為專屬個人的搜索?!比欢趶男畔⒌幕ヂ摼W向人的互聯網轉型、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兩次潮流轉換中,包括施密特在內的谷歌高層都備嘗到了現實的骨感。
還記得四年前的2010年秋天的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激烈爭戰嗎?當谷歌面對當時新晉的互聯網明星Facebook(當時的活躍用戶已超過5億)時,面對谷歌觸角伸向社交領域的機器“爬蟲”,扎克小子堅決說“NO”,拒絕谷歌通過搜索引擎獲得Facebook中的個人用戶信息。
“社交戰爭”這一役,以谷歌的完敗而告終。
繼2009年谷歌初涉社交屬性的產品Wave等產品接連失敗,負責Google+的副總裁級別的Vic Gundotra在經歷公司在社交領域的“抗戰八年”后,也于2013年黯然離職。直到今天,谷歌向“人的互聯網”轉型只能算是個“半拉子工程”。
繼社交轉型的完敗之后,谷歌在移動戰略上的另一次轉型也是屢敗屢戰。2010年谷歌推出的首款“Google Phone”手機產品NexusOne無疾而終,加上2011年全資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鎩羽而歸,谷歌的移動戰爭出師未捷,卻已傷痕累累。
更可怕的是,今天谷歌的曾經對手Facebook也在移動領域風光不再,輸給了像圖片分享服務Instagram這樣的更新的移動互聯網明星,作為“爺爺”的“爺爺”,谷歌環顧四周,連目標都找不到了,比“信息孤島”更冷酷的,是徹底的“齒寒”。
情急之下,谷歌工程師們在20%的自由時間里轉向了谷歌這樣的“奇葩”類產品,且不論芝麻與西瓜之孰大孰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不算谷歌為未來所作儲備種種中的一種自我安慰吧。
?。ü雀璧母呖諝馇蚧?,最為逆天?。?/p>
谷歌范圍經濟的邊界在哪里?
從谷歌2000年超越雅虎一躍成為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并推出AdWords廣告系統時開始,谷歌還是小心地維持著自己的范圍經濟的有效邊界——從本質上,它只是一家媒體公司,雖然獲取廣告收入的方式和傳統媒體不同。
范圍經濟的要義在于:服務商向其核心用戶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產品和服務,由于這些產品和服務之間存在協同和相互支持,可以幫助廠家在鎖定用戶、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體驗同時,降低產品和服務的總成本,使服務價值產生溢出效應。
大約從2003年開始,谷歌開始通過大量的收購來避免其過分依賴搜索引擎業務的風險,進入的第一個領域就是準媒體業務。這其中,2003年對博客技術工具 Blogger.com的收購,2004年收購了照片管理軟件Picasa及數字地圖和衛星影像公司Keyhole,2005年以16.5億美元收購當時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2007年以31億美元價格收購網絡廣告服務公司Doubleclick, 2010年推出的瀏覽器Chrome等等,都是顯著的例子,這其中尤其以后面兩個大手筆的收購,進一步鞏固了谷歌“搜索+媒體”的王者地位。
除了上游的媒體業務之外,谷歌還在2010年開始切入網絡通信這樣的底層基礎建設領域。2012年谷歌開始美國堪薩斯州和密蘇里州之間兩個都被叫做堪薩斯城的城市之間鋪設千兆光纖寬帶網絡。谷歌深知,用戶基于網絡的流暢上網體驗服務同樣離不開快速、方便的寬帶,據稱,這條速度高達1Gbps的超級高速光纖鋪設完成之后,用戶下載速度將比目前普通家庭用戶的的高速連接下載速度要快上100倍左右!在美國,已經有超過1100座城市向谷歌提出申請,要參與谷歌的千兆“社區光纖”項目。
?。ǔ讼窆饫w通信和高空氣球基站這樣的靠譜項目之外,在早已超出谷歌范圍經濟的眾多智能硬件項目中,諸多硬件開發計劃實際上已經很不靠譜)
從2008年開始,谷歌就投資了數條分別連接東南亞和日本、以及連接美國和日本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纜系統(后者叫做UNITY,已于2010年投入使用),2014年還將參與建設價值3億美元的名為“FASTER”的太平洋海底光纜系統,用以連接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幾座城市。
除了媒體、和光纖通信之外,谷歌近年來重點進入的范圍經濟領域還包括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硬件。2005年對移動電話軟件Android,2007年收購西班牙圖片分享網站Panoramio,以及2011年全資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都是這方面的經典案例。
谷歌的高空氣球基站(Project Loon)更被視為是其逆天之作。如果說16年前創立之初的谷歌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訪問并從中受益”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那么谷歌從事的“云WIFI”使命就是讓“全世界無產者都能通過無處不在的、免費WIFI重新聯合起來!”
相比于谷歌在軟件和服務領域的大舉進攻,谷歌在包括谷歌眼鏡、手機制造和智能家居等眾多智能硬件領域的進入,在某種意義上,早已經超出了其劃定的范圍經濟邊界,事實上,谷歌在硬件領域已經成為了無所不作的“遍撒芝麻”的風險投資公司,而且是屢敗屢戰。
以谷歌眼鏡為例,這一最適合“偷窺王”的變態發明,不僅價格高昂,依舊缺乏應用場景,而只能充當土豪的玩具,數碼產品發燒友、開發者和喜好炫耀者的裝逼套裝,而未列入普通用戶的購買清單。可以想象的一個應用場景是,未來谷歌最好給每個地球人的后腦勺上內嵌一個RFID(射頻識別技術標簽),這樣擁有了谷歌眼鏡,你就能在大街上第一時間判斷出每個人的ID、年齡、戀愛史、收入和其他特殊癖好等等,當然,前提條件是,每一個戴上谷歌眼鏡的人首先從法律上都能豁免于容易引發交通事故的懲罰。直到今天,谷歌還不知道拿這個寶貝疙瘩去做什么,最新的傳言是要整合在谷歌錢包里——又是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
除了谷歌在手機制造、谷歌眼鏡等智能硬件遭遇的尷尬之外,2014年1月,谷歌斥資3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設備制造商Nest也并不為外界所看好。雖然智能家居聽上去很美好,但普通用戶的應用場景遠未出現。
谷歌更離奇的奇葩產品還在后面。從軍工項目四足機器人波士頓機械狗、檢測血糖的智能隱形眼鏡、資助生命科研公司 Calico研發的“長生不老”項目,再到構建三維空間地圖的Tango手機、量子計算機、單人背負式街景拍攝裝備Trekker、模塊化手機以及無人駕駛汽車……諸多硬件項目中,一些項目(如高空氣球基站和單人背負式街景拍攝裝備Trekker)充滿了奇思妙想,而且應用場景非??孔V,更多的已經和谷歌的“范圍”沒有任何瓜葛,充其量只能算是谷歌工程師們在20%自由時間里的漫無目的的涂鴉之作了。
更深的疑問在于:從布林和佩奇當年的獨特算法延伸開去,谷歌是不是從本原上就是一家缺乏硬件基因的高科技公司呢?不信的話,看看它將來的參照物種微軟就不難窺見其中的奧秘之一二了。
想學喬布斯? 別忘了前面的7個大饅頭
也有人認為,谷歌近年來向智能硬件領域不惜血本的進入,純粹是深受蘋果公司的刺激所致。
時間還要撥回到2005年,當谷歌的Android團隊還在谷歌總部44號樓的角落里鏖戰了十多個月之后,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2007年1月9日舉行的iPhone發布會對谷歌來說幾同于一場完美的“絕殺”。
如果說2001年iPod的誕生顯示除了喬布斯杰出的營銷才能——他甚至能夠說服紐約頑固不化的唱片工業巨頭們支持數字音樂,那么iPhone的出現足足見證了喬布斯領導下的蘋果在“軟硬兼施”方面吞下的7個饅頭的功效——至于iPhone作為第8個饅頭,它使得蘋果在谷歌面前早已絕塵而去,留下是谷歌44 號樓里40多位Android開發工程師徹底的絕望。
?。ㄌO果TV,是喬布斯臨終前都放不下的項目,但依舊是前路不明)
在iPhone問世之前,喬布斯雖然一直在嘲笑Wintel架構下PC的丑陋不堪,但他和他的團隊也飽嘗了失敗的痛苦,1981年的商用電腦Apple III,1983年的價格高貴的商用電腦 Lisa,1989年的工作站電腦NeXT,1998年的Puck Mouse鼠標,2000年的高價The Cube;2005年的第一款手機iTunes phone,2007年的Apple TV,都是喬布斯及其團隊和著苦水吞下的“7個饅頭”。
(2011年時,蘋果市值比谷歌超出了80%,3年后,這一差距并沒有太多變化)
恰巧布林和佩奇及其研發團隊驚艷于蘋果的第8個饅頭之飽滿——iPhone為蘋果帶來的第二春,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所長和所短。2005年,蘋果和谷歌的市值分別為36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左右,前者比后者超出了80%,到了2014年10月,蘋果、谷歌的市值分別為6091億美元和3793億美元(2014年10月10日數據),蘋果依舊遙遙領先,而且別忘了,蘋果已經37歲了,谷歌才16歲!
在頂天和立地之間,谷歌至今未能避免將自己置于今天的尷尬位置。16年前,谷歌雄姿英發,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如今,谷歌曾經的青春偶像Facebook早已老矣!曾經的老大哥蘋果因為布局移動互聯網,手握數億手機用戶,而谷歌只能在智能硬件領域開辟新天地,來賭賭運氣,怎奈何又難接地氣,這是時運的不濟?還是命運的輪回顛倒呢?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