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會越來越多地分布到日常生活中。傳感器分布在各個角落,通常需要保證至少能不跟換電池使用一年以上(尤其是對于植入人體的傳感器更是如此,因此更換電池需要做手術成本和安全性都有問題);而且,出于傳感器成本和尺寸的考慮,傳感器內置電池的電量不可能太大。
另一方面,為了能傳遞傳感器收集到的信息,傳感器通常需要使用無線連接來與中心節點通信。然而,傳統射頻集成電路的功耗都不低,會過快消耗電池電量。因此,為了進一步普及物聯網傳感器,需要設計新的超低功耗射頻電路。
信號傳遞真的需要發射射頻信號嗎?
如何設計超低功耗射頻電路?我們不妨分析物聯網射頻電路中的功耗。首先,作為物聯網中的傳感器節點,以發送信息為主,接受端主要是一些控制信息,因此發射端的使用頻率更頻繁;其次,目前的主流無線協議至少要求發射功率達到0dBm,即1 mW,考慮到發射機整體10%左右的效率,即需要至少10mW的整體功耗,這樣的功耗在物聯網傳感器應用中就太大了,必須想辦法減小。
那么,如何降低發射端的功耗呢?除了常規的電路優化提升效率之外,有沒有辦法可以降低功耗呢?我們不妨先看看信息傳遞的物理基礎。根據信息論和物理學,傳遞一比特信息需要消耗的能量是kTln2,在常溫下大約為2.75*10-21焦耳,遠小于無線傳輸中每比特數據傳輸消耗大約1*10-12焦耳能量的數字。因此,限制我們的并非物理學基本定律,而是工程學上信號傳遞方式的設計。
我們不妨再想一想,無線傳遞信號,真的需要傳感器端發射射頻信號嗎?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不需要自己消耗能量就傳遞信號的方法。例如,用在航海和野外探險中的日光信號鏡,就是通過不同角度的反射太陽光來傳遞信息。在這里,信號的載體是太陽光,但是太陽光能量并非傳遞信號的人發射的,而是作為第三方的太陽提供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由第三方提供能量來實現信號傳輸。
陽光信息鏡,使用第三方(太陽)提供的能量作為信息載體,傳遞信息的人本身無需提供信息傳輸能量
無源WiFi-接近零功耗實現無線傳輸
之前提到了使用太陽光可以無需提供能量就傳輸信號的例子。事實上,太陽光和我們常規無線通訊使用的都是電磁波,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陽光反射鏡移植到無線通訊中。
最早這種方法使用在了衛星通訊中。由于衛星通訊中衛星和地面基站距離很遠,信號衰減很大,因此需要非常強的信號發射功率,顯然在地面發射大功率會比在衛星發射大功率要簡單一些。因此,工程師們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衛星上安裝可以調制反射光的發射器(retro-reflector),而由地面來發射大功率信號(照射信號)。該發射器可以通過改變反射器角度來調制反射信號來傳遞信息。舉例來說,當衛星完全反射地面發出的信號時表示1,而當完全沒有反射時表示0,這樣就可以實現衛星不發射無線信號的無線傳輸。在這里,地面的發射站就相當于日光反射鏡例子里的太陽,而衛星上的反射器則相當于鏡子。
隨著物聯網的普及,使用反射來傳遞信號的方法也開始進入了傳感器領域。美國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教授Shyam GollakotaJoshua和R. Smith提出了Interscatter的概念,并將結果發表在了SIGCOMM上。Interscatter的思路與之前提到的陽光信息鏡以及衛星反射通信相同,也是通過反射來傳遞信息。一個典型的應用例子如下圖,Interscatter芯片是植入體內的傳感器或類似RFID的需要超低功耗的芯片,外界的設備(如手表,藍牙耳機)發射射頻信號(照射信號),Interscatter芯片通過改變天線的阻抗來調制反射信號,該反射信號由手機接收并解調得到Interscatter芯片傳遞的信息。在整個過程中,Interscatter芯片并不發射射頻信號,需要做的僅僅是將比特流轉換為對于天線阻抗的調制,因此功耗可以極低。
Interscatter芯片使用場景示意圖,由外界設備發射射頻信號而Interscatter芯片通過改變天線阻抗來調制反射信號完成信息傳遞。整個過程中Interscatter芯片并不產生射頻信號。
在Interscatter之后,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組更是將此概念擴展到了WiFi上,提出了無源WiFi,通過WiFi路由器來發射射頻信號,而無源WiFi芯片只需要負責調制天線阻抗就能通過WiFi協議與路由器通信。由于省去了發射射頻信號這一環節。芯片的功耗主要來源于頻率綜合器以及天線調制模塊(見下圖)。這樣,無源WiFi可以實現高達11Mbps的通信速率,而其功耗僅僅只有50uW。
無源WiFi
在電路系統設計上,passive wifi的基本過程是中心射頻源(路由器等)發射射頻信號至passive wifi芯片,因此需要精確控制波束方向,否則如果多個passive wifi芯片同時反射的話會造成互相干擾,因此在射頻源的部分需要用到波束成形技術。然而,由于波束不可能每次都對得非常準,于是另一個passive wifi系統的挑戰是多路反射和環境反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UCLA電子工程系Frank Chang教授帶領的實驗室與NASA/JPL合作完成了一款芯片。這個項目實現了基于反射概念數據率高達54Mbps的芯片組(包括發射端和反射端)外,該芯片組同時還能使用equalization技術解決多路反射的問題。由此可見,無源WiFi不僅能實現低功耗通訊,在數據率方面與傳統WiFi也不遑多讓。具體論文“A 5.8 GHz 54 Mb/s Backscatter Modulator for WLAN with Symbol Pre-Distortion and Transmit Pulse Shaping”發表在了IEEE Microwave Wireless Component Letters上。
UCLA與JPL合作實現的芯片組,包括發射端和反射端兩部分芯片
當然,無源WiFi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目前,無源WiFi最適合的場景是點對點通信,這樣即可最大化照射信號的利用效率,也能減小不同無源WiFi反射的互相干擾。因此,在需要多節點同時通訊的場合下,無源WiFi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無源WiFi并不能減小接收機的功耗。綜上所述,無源WiFi最適合的應用場景還是發射端站最主要部分,且無需節點之間通信的物聯網傳感器。在未來,為了能讓多個節點同時通信,可以使用類似CDMA的技術。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48文章
50671瀏覽量
751986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3文章
44273瀏覽量
371234 -
無線網絡
+關注
關注
6文章
1426瀏覽量
6588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