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全球首款北斗三號基帶芯片“天琴二代”在京發布,全面支持北斗三號民用導航信號體制。同時,合眾思壯還發布了基于“天琴二代”基帶芯片和天鷹射頻芯片的高精度板卡——Phantom和Vega,前者在今年4月實現量產,后者定在8月份。這意味著,計劃在2020年實現全球覆蓋的北斗三號系統,已經有了相關配套產業的支持,可以說是衛星導航核心技術的一個新突破。
合眾思壯研發副總裁吳林在現場透露,“天琴二代”作為全新一代GNSS多模多頻高精度基帶芯片,采用了寬帶的GASS接收機處理技術,與上一代相比,最為明顯的提升在于單一芯片實現了對全星座全頻點的支持,從24個增加到了31個,加入Cygnus天鵝抗干擾技術。
簡單來說,搭載“天琴二代”的高精度產品,以后能夠接收到北斗三號系統的所有導航信號。另外,“天琴二代”芯片也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
這里做個科普,衛星導航芯片中的頻點就類似智能手機芯片的網絡體制,而衛星導航系統相當于通信運營商,芯片支持的頻點多少,可以理解為手機對3G和4G、5G的區別。支持的頻點越多,意味著接收機的信號帶寬就越寬,那么同時接收處理導航信號的能力就越強,就能實現多模高精度定位。也就是說,“天琴二代”相當于實現了,支持包括北斗以內的全球其他運營商的所有網絡模式。
回顧北斗的快速發展史可以發現,作為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四大會員之一,北斗肩負國家戰略重任,從一代與歐洲的伽利略計劃的合作,到埋頭獨立自研二代,并在今年4-5月陸續發射第44、第45顆北斗衛星,北斗導航系統不僅在軍事國防上有重大意義,在民用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堪稱國之重器。也因如此,合眾思壯這家公司相對低調,除了發布重大產品,鮮少在公眾面前露面。
但說到北斗產業化應用,這家低調公司的“中國精度”卻不得不再次提到。
2015年,合眾思壯對外宣布首個國產星基增強服務系統“中國精度”正式向全球同步發布,實現“厘米級定位”。2017年,“中國精度”在首次中俄“一帶一路”衛星導航聯合測試中提供服務。而今年,是“中國精度”商業運營第四年,一定程度上,帶領了中國星基增強市場的發展。
于他們而言,這九年(5年研發4年運營)的戰斗,一邊是高投入高風險,一邊是國計民生的強烈需求,終是在這場博弈中打了一場漂亮仗。從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的當下回看,不得不說,有一種未雨綢繆的勇敢者的姿態在其中。
-
北斗芯片
+關注
關注
0文章
30瀏覽量
150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