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是阿里巴巴副總裁,云計算領域的專家。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他分享了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最新技術的趨勢。他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時提醒,當下人們看見的人工智能往往是相對狹義的定義,未來的人工智能是無所不在的云上服務。
問:您是云計算領域的專家,能否簡單介紹一下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的關系?
答: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都需要云作為承載平臺來依托,云是底座和載體。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我們強調算法創新、數據創新,應用創新,但這些創新的規模化是建立在云計算之上的。可以說,在未來的應用模式會出現“一切人工智能即服務”,意思是用戶只要通過智能終端就能獲得人工智能服務,而技術實現都在云平臺上承載。
從“一切人工智能即服務”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應用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包括存在標準不統一、沒有形成通用服務接口、沒有統一的數據交互等問題。
問:在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研究中,云計算處在哪個位置?
答:目前人們常說的人工智能其實是相對狹義的人工智能。從廣義看,人工智能應當是“五位一體”,其中云是底座,承載著算法、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或者打個比方這么說,在智能化服務模式中,算力、算法和數據是主體,由此延伸出兩翼——移動物聯網和物聯網,一個觸達人的世界,一個觸達物的世界,而5G技術的出現,強化了兩翼與主體的聯系。其中,算力就是由云計算實現的,是一切的基礎。這也是為什么阿里云升級為云智能。
問:能否結合具體的案例介紹一下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進展?
答:我個人以為,在城市的精細化管理上,上海進行了很多積極的探索。比如我們與上海臨港合作,進行智能城市的探索。其中應用了無人機、圖像識別、智能派單等物聯網、算法等多種新技術,而這些技術都是在一個云平臺上完成的,體現了“一切人工智能即服務”。要知道,人工智能不僅能夠被人們所感知,更重要的是形成業務閉環。
還有,上海部分地區還與我們進行了精細化治理的探索,基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進行城市的智慧網格化管理,路燈、下水道等都成為一個個物聯網節點,通過云計算能及時準確地進行管理。
除了在智慧城市上發揮作用,我們還在上海進行了“工業大腦”的探索,即將人工智能應用在工業生產中。此外,在上海的智慧零售領域,也集結我們了不少新技術和新探索,上海的智慧門店數量是全國最多的。
問:正如您所說,可以應用人工智能的領域和行業很多,您個人更看重哪些領域?
答: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覺得可以先將人工智能的發展想象成一輛自行車。它的后輪意味著原創驅動力和基礎研究,包括算法,芯片。創新算法本身就有很多方面,比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等等,都值得投入。此外,人工智能芯片、物聯網芯片研究也可以看做是原創驅動力,這些芯片的研發將直接影響算力的效率。
人工智能這輛自行車的前輪則代表著如何將新技術向產業延伸,包括我剛才介紹的智慧城市、工業大腦、智慧零售等。這些也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
就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布局看,后輪和前輪都有涉及,應該說是比較完善的。
就我個人而言,有些領域的人工智能探索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醫療領域。目前,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讀片,判斷某些組織的結節,這個已經可以實現。但是,這只是最初步的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更深一步的應用是將人工智能應用于疾病原因的分析上,包括疾病與環境、疾病與生活習慣的關系等。這是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但也是最困難的探索領域,因為這不僅需要算力、算法,也要數據,還要與領域知識緩慢結合。醫療領域的數據涉及隱私,本身就不容易獲得,而且人工智能的應用能走到哪一步,也需要和醫療技術本身的進步結合在一起。
在我看來,類似“人工智能+醫療”的探索空間還很大,人工智能的作用既不是現在人們已經看到的,但也不能操之過急,需要穩步推進。
問:剛才講到醫療領域人工智能涉及數據隱私的問題,那么您覺得在人工智能的創新中,如何保護隱私?
答:人工智能的發展確實需要保護隱私。
舉個例子,現在人們叫外賣就提供了個人地址,從而獲得上門服務;如果人們不愿意提供地址等隱私信息,就無法獲得對應的服務。對于外賣平臺和服務者來說,有責任保護好消費者的信息,只用在消費者允許的配送服務上。
在其他領域獲取數據進行人工智能探索時,同樣要兼顧隱私保護和數據開發。
其實,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中,有很多敏感性較低的遙感數據,這些遙感數據的可利用價值和創新空間都很大。
在交通領域,衛星遙感數據能比紅綠燈更宏觀地了解城市的交通情況、道路是否沉降、河道是否污染乃至是否有違章建筑。將遙感數據用好,對城市發展和規劃都有很大的意義,包括如何進行新城區的設施配套、如何進行交通規劃等,都有了科學的依據。
還有,氣象數據也可以變成公眾可以使用的智能服務。目前,英國等地的氣象服務年收入超過幾百億英鎊,而我們的智能氣象服務才剛剛起步。如果將人工智能與氣象數據進行結合、開發,成為人人可以用、人人用得起的服務,那么氣象智能服務不僅能為個人生活帶去便捷,也有利于各種生產活動。
人工智能的創新和應用涉及不同層面,較高層次的應用,是通過不同服務構成一定的應用閉環,比如上海臨港地區的無人機自動巡檢、自動派單等;最高層次的應用,是基于人工智能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包括城市規劃、城市精細化管理等。
問:您認為,目前外界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存在哪些誤區?
答:我覺得最常見的誤區是“人工智能將替代人”。這樣的場景經常會出現在電影里,但這是為了藝術效果。坦白說,很多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者還巴不得能創造出類似的“強人工智能”,這絕對是個數十年周期的事情。
人工智能可以分為“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藝術的虛構往往是“強人工智能”,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而現在我們研究的都是弱人工智能,即輔助人完成某些工作,一個人機協同的模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取代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是正常的,因為人工智能就像電力、信息一樣,能與社會形態、產業形態相結合,能改變一部分工作,也能創造很多新工作,這是一個長周期的、發展的融合過程。比如,以前的產業工人在生產流水線上工作,自由度很低,幾乎不能離開生產線;但有了自動化生產、有了機器人,工人就不用捆綁在生產流水線上。雖然短期看,工人失業了,可也要問一下,難道將他們與生產流水線捆綁在一起就是合理的嗎?
所以,每個人都要理解人工智能。有些工種,比如呼叫中心的客戶服務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這樣的場景是可以預見的,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也要提前思考:我應該學些什么來替代現在的工作?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泛化是個必然的趨勢,但不是突然出現,而是循序漸進、可以預見。在這個過程中,人可以從中學、大學等教育階段就開始思考,應該學習哪些東西來與人工智能共處。當然,教育機構也應當提前思考,在人工智能泛化的時代,需要傳授哪些技能。
問:您怎樣評價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答:去年大會聚焦在“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少機構在去年集中展示了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在感知層面的應用,有助于各界理解人工智能。不過,這并非人工智能產業的全貌。從今年的會議安排看,本屆大會的探討比去年更深入,除了技術和應用,還涉及數據隱私、安全倫理等深刻話題,有利于各行各業更科學、全面地看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新興產業,既不能被高估、不能被泡沫化,也不能混淆不同的要素。算力、算法和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內核,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是人工智能的外延,希望通過這場大會,各界能了解人工智能的產業全貌。
同時,也希望這場大會推動更多的產學研合作。人工智能是個交叉產業,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在實驗室里悶頭研究,它的創新鏈很長、范圍很廣,所以希望通過大會促成更多的跨界合作創新,進行閉環、扎實的基礎研發,發掘更有價值的場景。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744瀏覽量
13721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96瀏覽量
237670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52瀏覽量
9713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