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4日發布新研究成果顯示,研究人員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一種新工具,可在心臟病發作前至少5年就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屬于這類疾病的高風險人群。
目前,如果一個人出現胸部疼痛等疑似心臟病癥狀時,傳統檢測方法主要依靠對冠狀動脈掃描結果的判讀,但這種方法有時并不一定能檢測出病患未來會否心臟病發作。
該校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對大量的血管掃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從而開發出的一種全新生物標記物,能夠識別出為心臟供血的血管周圍間隙出現的異常,如發炎、瘢痕等可預示未來心臟病發作的跡象。出于機器學習的特性,加入的掃描數據越豐富,預測就越準確。
團隊在1575名志愿者身上測試了這項新技術,反饋結果良好,比現有診斷工具都要優異。他們計劃明年向醫護人員推廣這一新檢測技術。
領銜該研究項目的牛津大學教授哈拉蘭博斯?安東尼亞德斯說,利用人工智能開發的這個新工具能夠找到人們血管周圍的“壞”特征,這在早期心臟病風險檢測方面具有很大潛力,讓醫護人員能夠提前為病患采取預防措施。
心臟病可能會被它們觸發
導致心臟病的因素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鍛煉、有心臟病家族史等,除此之外,美國《預防》雜志網站還總結了6個容易被人忽視的風險因素,提醒人們警惕。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心臟病專家尼采·戈德堡認為,如果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牛皮癬性關節炎)病史,那么你更有可能發作心臟病。懷孕期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相對更高。
外界環境寒冷。美國加州橙縣海岸紀念醫院心臟和血管疾病研究所的心臟病專家桑吉夫·帕特爾解釋說,氣溫明顯降低之所以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是因為當天氣寒冷時,身體會試圖保存其核心區域的熱量,不讓熱量“逃離”身體,包括動脈在內的身體血管會因此主動收縮,使管腔變得狹窄,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
開始一種新的鍛煉方案。堅持鍛煉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注意鍛煉方法。如果你是個習慣久坐的人,直接進入高強度運動,很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因此需要做足準備工作,再慢慢開始。事實上,任何一種大的、突然的變化都會引發心臟病,老年人甚至可能由于過度性生活導致。
癌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心臟病和癌癥間存在相關性。某些癌癥治療方法(如胸部放療)會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治療癌癥的藥物,如阿霉素和赫塞汀也會增加心力衰竭的風險。
空氣質量差。長期暴露在惡劣空氣中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此外,生活在空氣質量較差地區的人,外出活動的機會減少,也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可能。
腿部持續抽筋。平時腿抽筋,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但如果每次在短距離行走時,你都會有抽筋感,坐下來有所緩解,可能說明這是外周動脈疾病(PAD)導致的。它意味著,你的血管可能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或者外周動脈狹窄和阻塞。若不及時治療,外周動脈疾病就可能在未來引發冠心病。
警惕:心臟病可能始于胎兒發育期
英國《每日郵報》1月22日報道,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心臟病可能始于母胎。患有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或有吸煙習慣的孕婦孕育的胎兒長大后更容易患心臟病、高血壓以及動脈硬化。
劍橋大學生理學、發育和神經科學系的迪諾朱薩尼(Dino Giussani)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表明,孕育期在母親子宮內長期缺氧(低氧)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的危險信號,比如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而慢性缺氧是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或準媽媽吸煙等這些妊娠并發癥最常見的副作用。
科學家們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撰文稱,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心臟病。人們普遍認為,基因與生活習慣(如肥胖和吸煙)相互作用,從而決定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但這項由英國心臟基金會資助的新研究表明,這種風險可能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存在。
為了確定這種風險是否可以被抵消,研究人員給懷孕的綿羊補充有助于稀釋血液,降低血壓的維生素C,同時在產前3個月將其放置在低氧實驗室中喂養。在這些羊的后代9個月大時,研究人員將其心臟功能與正常懷孕的羊的后代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低氧限制了羊的生長,引起了“內應力”。成年后,羊的血管變窄,從而引發高血壓。
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胎盤的氧氣供應,但效果并不顯著。盡管如此,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研究證明了抗氧化劑可以幫助降低高血壓。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生理學、發育和神經科學系的科斯蒂布恩博士說,這種方法的原理是“預防治療始于孕育期”。研究人員補充說,應該更加重視預防心臟病。
朱薩尼教授說:“治療應該在發育過程中盡早開始,而不是等到成年后,因為疾病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9瀏覽量
2375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