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消息,據外媒報道,9月28日,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將其對自動駕駛公司Waymo的估值從1750億美元(約合1.25萬億元人民幣)降至1050億美元(約合7478億元人民幣)左右,下調幅度40%。
摩根士丹利表示,下調估值的主要原因是自動駕駛行業整體商業化落地時間超過了其預期,此外共享出行業務方面的虧損也將繼續增加。
此前在7月份,Waymo就已獲得了美國加州自動駕駛客車服務試點的許可。載客服務上線之后深受當地群眾追捧,上線首月就完成了4678次載客服務,運送了6299名乘客。
然而摩根士丹利表示,Waymo自動駕駛汽車的乘車共享利潤率有所下降,因其仍需配備安全駕駛員且長期處于虧損狀態。此外,分析師表示,自動物流服務發展緩慢也是造成估值下降的因素之一。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3文章
13687瀏覽量
166153 -
waymo
+關注
關注
2文章
312瀏覽量
2465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Waymo估值超450億美元,自動駕駛領域再掀波瀾
在科技巨頭紛紛布局自動駕駛技術的今天,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再次成為了業界的焦點。據外媒最新報道,包括最新一輪融資在內,
Waymo利用谷歌Gemini大模型,研發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
10月31日訊,自動駕駛領域的先鋒Waymo,作為Alphabet旗下的一員,長久以來將其與谷歌DeepMind的緊密合作及深厚的AI研究底蘊視為其在自動駕駛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如今
自動駕駛的未來之路:智能網聯與單車智能的交融
隨著全球科技的飛速進步,自動駕駛技術已從實驗室概念逐漸走向商業化實踐,引領著未來交通出行的革命。然而,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具體發展路徑,業內始終存在兩種主要觀點:單車智能與智能網聯。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智能網聯作為
智能網聯是否是自動駕駛落地的必要條件?
隨著全球科技的不斷進步,自動駕駛技術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公眾視野,并且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商業化測試。盡管如此,關于自動駕駛的發展路徑,業內仍然存在兩種主要觀點:一種是單車智能,強調車輛自身的智能
FPGA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哪些優勢?
通過標準接口與其他硬件組件進行集成,如傳感器、處理器和通信模塊等。這種易于集成的特性使得FPGA能夠方便地融入自動駕駛系統的整體架構中。同時,FPGA還支持模塊化設計,可以根據需要擴展功能或升級性能
發表于 07-29 17:11
FPGA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哪些應用?
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在自動駕駛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其高性能、可配置性、低功耗和低延遲等特點為自動駕駛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以下
發表于 07-29 17:09
卡爾動力完成6億元A輪融資,加速L4級自動駕駛編隊技術商業化
近日,自動駕駛領域的佼佼者卡爾動力宣布已完成高達6億元的A輪融資,標志著這家新興自動駕駛公司在資金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為其未來在L4級自動駕駛
雷諾集團將與自動駕駛公司WeRide達成合作
近日,雷諾集團與自動駕駛技術先鋒WeRide宣布達成全新合作,共同推進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部署。
未來已來,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是自動駕駛破局的關鍵
的Robotaxi運營。這標志著L4級自動駕駛迎來了新的里程碑,朝著商業化落地邁進了一大步。中國的車企也不甘落后:4月7日,廣汽埃安與滴滴自動駕駛宣布合資
發表于 04-11 10:26
文遠知行與聯想車計算戰略合作,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文遠知行與聯想車計算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L4級別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商業化落地,這一舉措無疑為自動駕駛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次合作不僅彰顯了雙方在自
LabVIEW開發自動駕駛的雙目測距系統
LabVIEW開發自動駕駛的雙目測距系統
隨著車輛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正日益成為現實。從L2級別的輔助駕駛技術到L3級別的受條件約束的自
發表于 12-19 18:02
金龍汽車與華為達成自動駕駛領域深度合作
另外,金龍汽車已進入自動駕駛領域,旗下智能車覆蓋了從1.6米到1.8米各種尺寸機型,致力于打造最全面的智能網聯產品線,滿足各類市場以及使用場景的出行需求。同時,其L4級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在全國超
年度聚焦|路凱智行:礦山自動駕駛投資價值標桿企業
三個角度進行了客觀的分析、解讀和預測,直觀展示了智慧礦山自動駕駛發展至今的概況和行業投資價值。路凱智行圍繞礦山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打造的商業模
大模型給自動駕駛帶來新解題思路
L4級別自動駕駛的興衰是跟商業化契合的。無論多么高精尖的技術最終都是要落地應用的。一旦技術落地到商業化應用,那就要考慮投入產出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