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熱衷于創新,喜歡冒險去做那些沒有領導和遠見就無法實現的事。
?在蓋茨基金會的運營過程中,他嘗試以企業家的思維,解決難解的社會議題。
?蓋茨選擇在有限的生命里, ...
核心要點
?蓋茨熱衷于創新,喜歡冒險去做那些沒有領導和遠見就無法實現的事。
?在蓋茨基金會的運營過程中,他嘗試以企業家的思維,解決難解的社會議題。
?蓋茨選擇在有限的生命里,迎戰一些近乎無解的難題。
現年64歲的比爾·蓋茨可能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之一。
這是蓋茨平常一天的工作安排:
八點,閱讀《人工智能技術評論》;
九點,會見旗下泰拉能源的工作人員;
十點半,參加微軟董事會;
接下來是半小時午餐,其間打電話給沃倫·巴菲特;
十二點半過后,是衛生會議、教育戰略審查以及接受記者采訪;
最后他會去高智實驗室,在那里再呆上一段時間。
這樣忙碌的生活蓋茨已經過了幾十年了。
比爾·蓋茨曾是年少成名的典型。創立微軟后,他曾經連續13年排在《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位。
微軟的初創團隊
1994年,也就是微軟創立后的第19年,在父親威廉·蓋茨的建議下,比爾·蓋茨拿出9400萬美元,設立了威廉·蓋茨基金會。5年后,蓋茨和他的妻子梅琳達將其更名為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繼續致力于減少全球范圍內存在的不平等現象。
2008年從微軟卸任后,急流勇退的比爾·蓋茨將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在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的這部新作《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中,我們看見的是比爾·蓋茨在聽起來虛無縹緲的“慈善事業”中,如何用做企業的思維和方法,去解決那些最實際的挑戰與難題。
譬如說,如何讓污水肆虐的赤貧地區裝上廁所,本質上就是一個從尋找解決方案,到大規模生產以降低成本造價,再到本地化運營的復雜問題。
這部三集紀錄片的英文名直譯即是《在比爾的大腦中》。這部作品拆解了身為技術先驅、商業領袖和慈善家比爾·蓋茨的思想和抱負,真實地描述了比爾·蓋茨在人生歷程中所經歷的成功和挫折,讓我們得以更好地了解比爾·蓋茨的“大腦”中究竟是什么,而他又何以因之而成功。
廁所革命
1997年1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Nicholas Kritof 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在第三世界,水依舊是致命的》的報道。
報道指出,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正飽受水污染的困擾,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因感染瘧疾等疾病而白白死去。
這篇報道被大多數讀者所忽略,但在西雅圖,比爾·蓋茨和他的妻子梅琳達讀到了這一段故事,并由此開始了蓋茨基金會在改善污水問題方面的努力。
在那時,世界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就已經十分突出。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們選擇隨地排便,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使用坑式廁所(就是地上的一個洞,氣味難聞,經常溢出)。對于世界上一多半的人口(人數甚至超過40億)來說,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
Nicholas Kritof 的報道使比爾·蓋茨意識到,環境衛生中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廁所和下水系統,在過去數十年中幾乎毫無創新。這促使蓋茨尋找能夠運用新思維方式的人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機械工程師彼得·賈尼基。
彼得·賈尼基
蓋茨認為,如果當地政府已經建造了沒有下水道的貧民窟,再做供水系統、鋪設管道就顯得異常困難。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建設現代化衛生設施需要耗費數百億美元。“不是說貧窮的國家就能減少系統規模,即使他們能夠負擔建設費用,這種解決方案也需要很多能源和水源。”
可現實情況卻無比殘酷,平均每天都有上千名孩子因此喪生,改變已經刻不容緩。
而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現代污水處理機制根本不存在(即使是在市區)。而在另外一些地方確實有污水處理廠,但卻由于經濟成本問題根本沒有在運行,任由污水從一旁流過。
比如,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大多數人的排泄物都傾倒在運河里,直接流入漢恩灣。在那里,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十分驚。
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衛生條件堪憂
所以,比爾·蓋茨所思考的問題是要如何重新設計廁所和污水處理系統,才能發明成本只有十分之一的方案,這樣才能真正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比爾·蓋茨首先選擇了利用更廣泛人群的智慧: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發起了一項競賽,參賽者必須在沒有水、電力或化糞池的情況下,讓廁所能夠運轉起來,優勝者將獲得近700萬美元資金支持。
比爾·蓋茨在檢查參賽者的儀器是否有效
競賽發起后,涌現出了各式各樣的新型馬桶,誕生出了非常多出色的創新想法。比如,可以用螺旋裝置把尿液和糞便分開的馬桶,能夠通過燃燒廢物產生的能量為螺旋裝置供能,所產生的只有一點點灰燼。除此之外,還有利用太陽能板等作為主要驅動力的馬桶。
同時,在與蓋茨合作的18個月后,彼得·賈尼基的團隊也建造出了一個獨立的處理器,名為全向處理器。
這個處理器完全能夠滿足他們最初的想象:處理器使水分蒸發,燃燒固體制造更多蒸汽,驅動蒸汽發電機給處理器供電。它不需要外部電源和水源,最終的副產品只有電力、灰燼,以及可以飲用的水。
全向處理器
花上幾十個工程師和技工的人力建造這樣的一個處理器并不難。但將它移到非洲,并真正運行起來,并非易事。經過蓋茨基金會的層層努力,這種先進的污水處理裝置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逐步得到使用。如今,在達喀爾,全向處理器已經能夠處理城市三分之一的糞便污水,并為人們提供干凈的飲用水。
全向處理器已經發揮出良好的污水處理效果
同時,蓋茨也屢屢在世界各地參展、演說,以爭取更多人加入改造事業中,實現他先前拿到的新型馬桶設計的規模化生產。2018年11月,世界最大的制造商之一驪住集團宣布將開始制造比爾·蓋茨研發的其中一個新型馬桶。同時,中國廠商的加入,讓蓋茨設想的規模化推廣變成可能,也將加速貧困地區的衛生情況改善。
各種新式廁所已經在第三世界國家得到初步應用
除了引領廁所革命之外,蓋茨還積極投身于消除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所引起的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俗稱小兒麻痹癥。雖然安全有效的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早在1955年就已問世,但是30年后全球仍然有約35萬例脊髓灰質炎病例。在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兒童仍然不能按計劃接種疫苗,這已經成為一個長期性問題。
而蓋茨團隊發現的更棘手的問題是,即使蓋茨基金會已經將疫苗接種團隊派遣到了某些地區,這些地區仍然會不斷有新的案例出現,脊髓灰質炎仍然無法被消滅。
情況甚至在惡化:2008年僅在尼日利亞,脊髓灰質炎的案例一年就增加了3倍。
想要真正解決問題,就需要從宏觀層面建立對問題全景式的認知。
蓋茨團隊利用高分辨率衛星圖像、算法和增加的算力,終于拿到了尼日利亞脊髓灰質炎分布的真實圖景,并通過分析發現了問題所在:他們發現居住在邊界地帶的人們,實際上很容易成為接種疫苗的“漏網之魚”。志愿者往往誤以為其他志愿者已經覆蓋了這些邊界區域,最終導致這些區域實質上成為了無人看管地區。
于是他們開始瞄準高風險地區,不斷提高接種率。2013年,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發起“終局戰略計劃”,宣布將與機構聯合體一起投入近60億美元,在六年內根除脊髓灰質炎。
這一做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到了2018年,世界上骨髓灰質炎每年的新增病例已經銳減到兩位數。
雖然想要達到根除骨髓灰質炎的目標,依然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但蓋茨的思維方式,以及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然在推著整個團隊繼續向這個方向前進。
動力之源
這部解碼蓋茨的紀錄片,核心還是在于蓋茨本人。我們可以看到,蓋茨之所以今天能帶來這些改變,與他本人的思考能力及思考方式,以及身邊人的正面影響密不可分。
蓋茨生性樂觀,在他小時候,頭發呈金色的,有點臟兮兮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別人給他起外號,叫他“快樂寶寶”。
長大后,蓋茨依然有著樂觀的性格,并開始運用計算機技術,去涉足那些基于創新的生意。
從13歲開始,蓋茨就已經開始通過編程實現創新。在他還僅僅是一名高中生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程序員,在他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向自己的母校賣出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
他說,“我喜歡冒險去做那些沒有領導和遠見就無法實現的事。”
創新并不容易,它往往需要創新者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這一點上,蓋茨既有強大的先天優勢,也有常人難以比擬的勤奮。
微軟前市場總監 Mike Slade 說,“蓋茨很樂于學習,我這輩子沒見過這樣的人。對于一個話題,他不是讀一本書,而是會讀五本。大多數書籍都很深奧,一般人都讀不懂。”
蓋茨的讀書速度是一小時讀150頁,而他能記住其中大部分的內容。在他的朋友Bernie Noe看來,這已經可以算作是一種天賦。
蓋茨的閱讀興趣非常廣泛。他關注一些固定的主題,比如健康、能源、氣候變化等。如果在這些領域有好書出現,他就一定會確保自己能讀到這些書。
大量的閱讀保證了蓋茨的認知廣度與思維深度,也為他今天解決各類世界性的難題提供了思維支持。
蓋茨身后的袋子裝著他每周會閱讀的書他無論到哪兒都會帶著這些書
另外,蓋茨還有培養自己專注力的“獨家秘訣”。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蓋茨還在執掌微軟期間,他就開始過“思考周”:他會定期前往位于華盛頓州的胡德運河,在那里獨自一人過一個星期,閱讀、思考。他將自己的大腦視為一個CPU(中央處理器),因此也將這段時間稱之為他的“CPU時間”。
妻子梅琳達說蓋茨樂于處理很復雜的問題:“他喜歡復雜,越是復雜,他越興奮。”
通過思考周,蓋茨有機會安靜下來,從而有時間去提煉那些極端復雜的想法和他看待世界的獨特方式,然后把他想要引領世界的想法落實成文字。
蓋茨還是一個相當有好勝心的人。
他的好勝心則源于幼年時父母精心的教育設計。蓋茨來自于一個相當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年少時,蓋茨曾參加父親組織的“琪瑞夏令營”,在那里,登上領獎臺是很榮耀的事情。蓋茨的姐姐回憶道,“他很渴望勝利,甚至有些爭強好勝。正是這一點,讓他充滿斗志。”
蓋茨曾參加“琪瑞夏令營”
面對困境時也不輕言放棄,則是蓋茨充滿斗志的表現之一。在感到沮喪時,比爾·蓋茨通常會說,“讓我們加快速度吧,我們去解決問題吧,讓我們想想,距離勝利還差什么。”
而這與蓋茨母親的言傳身教也有著莫大的關系。蓋茨的母親在西雅圖地區的社交圈里很有名氣,是不少志愿者委員會的成員,也是知名的慈善人士。
蓋茨的母親能力出眾得以在男性主導的商業社會立足
蓋茨回憶,他的母親有明確的價值觀,并且擅長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向孩子們傳遞這些價值觀。
蓋茨的姐姐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我們一直有這樣的印象,母親希望我們能夠成功。她是一股力量,她也希望我們家能夠成為一股力量。”
可以說,是母親的言傳身教,讓蓋茨渴望成功、追求成功,同時也構成了蓋茨數十年如一日的商業與慈善生涯的動力之源。
而除了母親,對蓋茨影響最深的莫過于他的妻子梅琳達。
梅琳達大學畢業后就加入了微軟公司
梅琳達天資過人,不但在杜克大學獲得了計算機與經濟兩個學士學位,還在22歲時就拿到了杜克大學的MBA學位。1987年,22歲的梅琳達在杜克大學獲得MBA學位后,進入曾經實習過的微軟公司消費者部門任職。
女性視角與曾經在消費者部門任職的工作經驗,讓梅琳達與蓋茨形成互補。譬如說,蓋茨有許多新穎的創新想法,比如發明新的清潔技術,但在實際體驗中,貧窮地區媽媽如何帶孩子上廁所這種問題就會成為他們的盲區。梅琳達則會在這些方面提醒蓋茨,與蓋茨共同去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在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蓋茨和梅琳達會互相傾聽和尊重彼此,然后達成一致,繼續推進。
年輕時的梅琳達和蓋茨
紀錄片中,蓋茨被問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今天被汽車撞了,死了,有哪件事是你最希望你已經做了的?蓋茨的回答是:“感謝梅琳達”。
蓋茨之道
在這部紀錄片,我們可以看到,離開了微軟的蓋茨,不但沒有放緩自己的行動速度,甚至可以說在許多對人類生存更加有價值、更具挑戰性的問題上,投入了更多精力、找到了更多的解決方案。
“蓋茨可能有種感覺,覺得自己不年輕,今后的時間不多了。這種感覺我們可能也有,也許是子女去上學了,也許是朋友病倒了,因此越來越感到來日無多了。”Gates Ventures 的 CEO Larry Cohen在紀錄片中表示。
而在有限的人生中,公共衛生、小兒麻痹、新能源,蓋茨給自己選擇了太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今天蓋茨所選擇挑戰的問題,難度遠遠超過了成功經營一家企業,這其中有些事情或許能解決,有些事情或許終其一生也無解。
譬如,由于高昂的造價、國家間的貿易爭端等等問題,蓋茨一次又一次看到自己數年的努力瞬間回到原地。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一次次重新開始,重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面對這樣的挫敗,蓋茨所想的是,在有限的人生中,“你必須選擇有限的一些事情,告訴你的大腦,讓大腦去處理。你必須決定,你應該關心什么?”
年少成名,盡管在創業歷程中曾經有過大大小小的波折,但整體來看,蓋茨在一手將微軟打造成行業巨頭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反而是在離開微軟,投身于蓋茨基金會之后,蓋茨所面對的種種社會議題,才是真正超出他掌控范圍的難題。
但蓋茨依然在耳順之年,選擇忙碌地奔波于全球各地,解決這些挑戰與難題。
從蓋茨的母親瑪麗生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所闡述的思想中,我們或許可以了解到蓋茨為什么會做出今天的選擇:
“每個人一開始,都要先給成功下一個你自己的定義,有了這些對我們自身的具體的期待,我們就更有可能成功。說到底,那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甚至也不在于你給予了什么,而在于你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這部紀錄片還有另一個中文譯名,叫《蓋茨之道》。
影片的結尾,蓋茨獨自一人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踽踽獨行,并隨著鏡頭的拉升而逐漸變得渺小——這或許,就是今天真實的蓋茨之道。
-
比爾·蓋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瀏覽量
38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