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企業科技出海的模式,與中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戰略極為吻合。”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珠江學者申明浩在10月17日的億歐2019大灣區峰會上表示,“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多個國家和中國經貿關系的梳理,我進行了大灣區科技出海模式的歸納和整理,總共有七種模式。”
圖: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
粵港澳大灣區出臺——中國制造轉型之路開啟
申明浩分析說,大灣區設計的背景正是中國***新階段的標志,以前中國立足前店后廠模式,令香港把制造業轉移動珠三角地區,成為世界工廠,香港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第二階段,服務業整合階段,通過CEPA和服務業合作協議,大灣區進一步整合。香港服務業發達,中國內地制造業能力不斷提升,也需要服務業對于制造業的支撐和升級,制造業的微笑曲線中,制造位于低端,研發和設計、銷售和物流這些都屬于高端,需要服務業的支撐。
第三階段,研究發現,全球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無一例外都是科創中心,在三次工業革命中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的科創中心。在大灣區的一線城市,尤其是廣深港澳共同的訴求是在科創。中國如果希望在下一次工業革命中,成為領軍者,必須立足科創,找到國際合作,找到科技創新的最大公約數。
申明浩強調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新動能,也是外經貿平衡發展是中國國際化的重要基石。進入WTO后,中國2001年到2008年,外貿增長最快,外貿依存度從2001年的34%上升到2006年64%。2008年以后,出口變化尤其明顯,在2017年從64%又下降到34%。總量不斷增大,那么誰對***貢獻最多?內需和消費。2018年,***穩中趨緩,在“三駕馬車”中,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顯著增大,前三季度達到78%,比上年同期高13.5個百分點,為2001年以來最高;投資貢獻率為31.8%,比上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而凈出口貢獻率由正轉負(-9.8%)。
在消費經濟大潮中,哪些企業表現最好?是互聯網企業,他們將國內市場變為一個統一市場,互聯網將消費者和廠商距離縮小最短。阿里、騰訊、美團都是這樣的企業。而且是內需市場。10億人口和4億中產,規模以上企業3000多萬家,廣東企業有492萬家。廣東企業與港澳資源、科研機構、專利機構合作,會帶來一大批在國際市場中有競爭力的產品。帶動一大批有創新科技能力企業的成長,比如華為、大疆、騰訊和傳音。
還有一大紅利:新技術和專業模式的推廣應用。中國為何消費增長快,而且在海外市場購買力強?統計顯示,中國人在海外購買力2018年達到1萬億人民幣,國際上之所以認為中國屬于發達國家,是因為這個數據。中國的用戶基數大。一部分企業的產品做得好,帶來所在中產階層的不斷增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已經跟上美國的腳步,在移動場景、應用種類和使用頻率上,都有大幅度上升。其中微信月活率達到11億,手機年銷售量達到8億部。
中國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有巨大的人口消費潛力,帶動各類創新產品在這個市場類的快速迭代。在這種快速增長和人口基數下,香港的創新創意,加上灣區的制造業規模,一定會誕生出一系列類似大疆和順豐這樣的企業。大疆科技,就是香港科大教授的實驗室技術,在大疆科技的CEO汪濤拿到深圳來進行孵化后,形成了在消費類無人機市場占據70%份額的創新企業。
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比較優劣勢
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2萬美元,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1.6萬億美元,僅次于東京灣。但實際上,現在體現的是高質量發展,中質量的規模。效率創新主要考察人均GDP,僅相當于前三大灣區的二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的水平。
圖: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三大灣區對比圖。
目前,全中國70%的研發投入發生在企業。專業資訊服務提供機構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前湯森路透)公布了2018-19年度全球創新百強企業與機構,中國在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強的創新企業,只有三甲上榜,分別是比亞迪、小米和華為。粵港澳大灣區有兩家,比亞迪和華為。但是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實際上有十家和二十家,中國企業的差距明顯。
圖:2018-2019全球百強企業之前50家排名,數據來自科睿唯安,電子發燒友整理。
與國際一流對標,研發投入和制造業密切相關。全美100強企業研發投入的經費達到2000多億美元,中國的100強是300億美元。這些數字說明在科創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制造業多處于中低端,制造業總產值是美國的2.3倍,制造業增加值是美國的1.8倍。未來的方向——在做下游產業的時候,兼顧上游關鍵器件的發展。上下游聯動發展。
大灣區科創產業的成長空間和潛力依然巨大,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所有制造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很多品種占世界的絕對多數。珠三角是全世界制造業配套最合的區域,比方說手機產業鏈有99%的環節在深圳都可以找到。
廣東下游終端能力強,掌握了消費者數據。比如華為海思研發芯片,華為每年上游元器件的采購量達到幾百億美金。中美***一個不利的因素,就是擠出我們下游企業產品,這是不利的方面。這也是中國企業科技出海必須面對的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出海的四大機遇和七大模式
申明浩認為,大灣區的產業體系健全是一個巨大的利好的基本面,現在還面臨著四大跨境跨界的合作創新的重大機遇。
第一,跨界跨境的創新應用轉化的機遇。日本的應用轉化全球最高,能達到70%。美歐能達到30%-40%,中國只有10%,事實上我們的空間還很巨大。深圳的專利轉化實際上有12%來自北京,有8%是來自硅谷,深圳的秘訣在于使得全國乃至全球科學家最愿意在這里把研究成果市場化變現。
圖:大灣區企業的四大機遇。
第二,統一大市場帶來的一個內需整合的機遇。2008年以后,實際上我們中國從內需逐漸取代了外貿,作為拉動經濟市場的主要動力。能利用好統一市場整合內需的企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大規模用戶孵化出商業模式快速成功的機遇。大灣區的人口有近八千萬,是舊金山灣區的十倍,比前三大灣區人口的總和還多,中國網民已經達到8.3億。這么大的用戶基數使得深圳的商業模式可以快速實現發展,成熟壯***數據、人工智能都是高度依賴用戶基礎的,這些都是大灣區的優勢。
第四,“***”創造的出海機遇。大灣區是國家重要的外貿區域,香港占到全中國外貿的26%,其中有六成是中國內地的專口貿易。廣東能占到全中國外貿四分之一的份額。大灣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樞紐。“***”沿線國家跟中國的貿易去年增長了15%,而且海上絲綢之路當中的中南半島、中東、非洲都是未來30年快速成長的區域,將從今天約10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成長到2050年70萬億美元的規模。
隨之而來的,是中國企業科技出海的四大模式,申明浩總結道:第一、基礎設施走出去做配套,比如中國中車研發的高鐵走到非洲、歐洲;第二、產品走出去帶動研發,比如華為、傳音;第三、逆向研發,海外并購研發;第四、“***”商務模式變革,IMT-TLTM模式轉變。
七大類企業出海模式歸納,申明浩給出詳細的圖表說明。
第一類:華為模式,依附于制造領域,生產網絡設備、交換機和智能手機,在產品、設備出口后進一步為海外客戶提供后續的運營,維護等服務。在此基礎上實現技術研發與創新的海外布局。
圖:中國企業七大出海模式分類圖。
第二類:中行模式,服務制造行業,為企業提供走出去的融資、審計、管理等方案。近600家分支機構,服務全球500萬家公司客戶,1600家金融機構和2.4億個人。
第三類:阿里模式,打造交易平臺。推出全球速賣通、菜鳥網絡、螞蟻金服等平臺,為全球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業為中國品牌商品進入海外市場提供便利。
第四類:摩拜模式,立足商業模式創新。“無樁、共享、智慧、便捷”在海外品牌輸出時遵循了從試運營到大投入,再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的模式,已經進入8個海外市場。
第五類:萬達模式,以并購模式進入。
第六類:威視模式,依托民航、海關、鐵路、公路、城市軌道發展,已經進入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安檢產品和服務。
第七類:傳音模式,營銷驅動本土化微創新。2013年成立,2018年出貨量位居全球第四,海外收入占比100%,非洲手機市場占有率48.71%,市場推動平臺式創新。
小結:
面對第四次全球工業革命的浪潮,兩大力量三大經濟板塊結構將發生變化。全球增長帶已經出現向東移動趨勢,跨界跨境整合將隨著***經貿快速增長,灣區內企業應該充分把握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市場機遇,華為、大疆、順豐模式的成功,也將帶動新一代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浪潮,未來國際化品牌會越來越多。科技創新,必須提升企業自身研發實力,這樣中國企業走出去才能穩和準。
-
比亞迪
+關注
關注
19文章
2204瀏覽量
53862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5文章
34128瀏覽量
249478 -
科技創新
+關注
關注
0文章
50瀏覽量
1178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