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使得一些人對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認為在人工智能高度發展后,價值的創造已經不需要人的參與。事實上,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看,人的勞動依然是價值的唯一來源,人工智能仍屬于勞動工具,人工智能系統是人類勞動的結晶。雖然在資本的壓榨下出現人的異化,但是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減少工人對機器的依賴,將人類從危險、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基金項目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立項課題“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研究——基于新時代和新工業革命的視角”(項目編號:18VSJ054)階段性研究成果。
當前,人工智能在便利和豐富我們生活、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使人們產生了一些疑問、質疑甚至恐慌:在無人工廠出現后,到底是人類還是機器在創造財富?人工智能取代了許多就業崗位,是否會導致普遍的失業?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紀建立了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作出過深刻的分析,事實上,他們的理論對于新興的人工智能仍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的勞動依然是價值的唯一來源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但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使得一些人對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隨著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制造業呈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如果說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生產過程始終離不開人的參與的話,那么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深入推進,工廠中從事直接生產的工人數量將會不斷減少,目前已經出現了完全由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和人工智能系統構成的無人工廠。據此有人認為,在人工智能高度發展后,價值的創造已經不需要人的參與。
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看,盡管無人工廠的制造過程無人參與,但人的勞動依然是價值的唯一來源。首先,人工智能仍屬于勞動工具。與機器替代笨重、繁雜、骯臟、危險的體力勞動不同,人工智能不但能夠取代一部分體力勞動(如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的使用),而且能夠替代一部分智力勞動(如智能化的進貨、排產、發貨)。智能化生產線自不必說,與機器設備一樣屬于生產工具的范疇,以軟件代碼、算法形式存在的人工智能系統雖然具有無形性,但仍然是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新型生產工具。2018年3月,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發布《美國機器智能國家戰略》,用“機器智能”取代了2016年以來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國家科技委員會接連發布的三份報告中“人工智能”的提法。“機器智能”的概念表明,人工智能系統可以看作具有某些人類智能的機器,與傳統的機器設備并無本質的不同。
其次,人工智能系統是人類勞動的結晶。人工智能系統的物理支撐包括芯片、傳感器、計算機、服務器、機器人以及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在軟件層面包括基礎軟件、嵌入式軟件、APP以及更為底層的算法和代碼,其研究、開發、生產都是人類勞動的結晶。馬克思指出:“機器總是全部地進入勞動過程,始終只是部分地進入價值增值過程。”同樣,在人工智能系統參與生產過程時,物化在人工智能系統之中的勞動會發生價值轉移,逐步轉移到無人工廠生產的新產品中去。
再次,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屬于復雜勞動。人類的勞動包括重復性的簡單勞動和創造性的復雜勞動兩類。相比于在生產流水線上重復一兩個簡單裝配動作的勞動,發明流水線上的機械設備和工藝流程的勞動就屬于復雜勞動,開發人工智能系統屬于當代最需要創造力、最復雜的人類勞動之一。少量的復雜勞動可以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故而在同等的生產時間里,從事人工智能系統開發的復雜勞動比簡單勞動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最后,無人工廠的運作離不開人類的參與。無人工廠看起來沒有人參與生產過程,事實上,只不過是人類的工作從現場轉向了后臺。無人工廠本身的設計、建設,機器人等生產設備的制造、安裝、調試、維護,針對不同產品的生產線運行代碼的開發,生產數據的處理以及生產流程的優化等,都需要人類的勞動投入。可見,在智能化工廠中雖然人類沒有直接參與產品的生產,但是間接參與了價值的創造,因此,歸根溯源,在人工智能時代,勞動依然是價值的唯一來源。
人工智能將人類從危險、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家為了追求剩余價值,會采取增加勞動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的方式加強對工人的壓榨。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工作日工作12小時是很普遍的,甚至得到法律的認可。資本毫無拘束地壓榨勞動力,工人處于非常悲慘的境地,身體受到嚴重摧殘,并且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在資本的壓榨下,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即人的異化。卓別林在其經典影片《摩登時代》中形象刻畫了人的異化——工人在大規模生產的流水線上不停歇地重復同樣的動作,機器不停止,他便無法休息;即使機器停止了,由于慣性,他仍然機械地重復同樣的動作。本來是人操作機器,結果人卻成為機器的奴隸。
馬克思預言了生產力的發展對人的解放,他指出,“機器能夠完成同樣的勞動”,而且機器替代工人同樣遵循價值規律,只是由于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人類只需要勞動更少的時間就可以創造出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人工智能作為一種使能技術,能夠顯著地提高生產力水平,一些對于人類而言非常復雜、耗時的工作,依靠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算法,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例如,摩根大通原先需要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花費36萬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用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金融合同解析軟件幾秒鐘就可以完成;借助于人工智能系統,高盛紐約總部現金股票交易柜臺的交易員從2000年的600名減少到兩名。就像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故事一樣,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減少工人對機器的依賴,將人類從危險、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還有一些人擔心人工智能發展會取代人類的就業崗位,從而造成大規模失業。根據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研究報告,美國從1850年到2015年的勞動力市場發展趨勢,任何一個10年期里,技術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都不比它所消除的更多,從1850年開始到現在的大部分時間里,整個美國經濟都以強勁的速度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失業率一直很低。盡管從歷史上看,機器的發展并沒有造成人類就業崗位的絕對減少,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系統具有自我適應、自我學習等方面的優勢,對就業的替代能力更強,因此有學者表達了對人工智能影響就業的擔心。實際上,聰明的人類已經找到一種應對辦法,那就是減少工作時間。根據Huberman和Minns的研究,以美國為例,1870年到2000年間,每周工作時間從62.0小時下降到37.2小時,休假和假期從4天增加到20天,年工作小時數從3096小時減少到1878小時。隨著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可以通過減少工作時間,使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個人。
針對由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而產生的大量閑暇如何利用的問題,馬克思早已給出了設想:“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即更多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隨著人工智能在內的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極大豐富,“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8瀏覽量
237556 -
工業革命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7瀏覽量
157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