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化建設步伐推進,區塊鏈進入跨越發展期。2019年下半年以來,各項區塊鏈相關指導政策迭出。業內分析認為,在物聯網、AI、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未來區塊鏈在金融、民生、政務等場景應用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傳統供應鏈金融解決的是核心企業的主體信用傳導問題。目前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聯合各方參與主體構建聯盟鏈的形式,利用分布式記賬與智能合約技術,為各參與方提供可信協作平臺,支持多層級信用傳遞,實現融資業務場景增信。區塊鏈確保鏈上行為的不可篡改和可授權的共享,但要實現上鏈數據的可信,需要區塊鏈與物聯網、大數據、AI的結合,進行交叉驗證,同時也可支持數據溯源,這將是未來區塊鏈實踐的重要趨勢。”平安銀行戰略發展中心高級項目總監鄧俊毅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去中心化聯盟機制
《中國經營報》: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場景應用的業務模式上呈現哪些新的特點?未來將有哪些變化和趨勢?
鄧俊毅:區塊鏈解決的是信任問題,是定位在弱信任關系主體之間信用背書、傳導以及自證清白的工具,核心在于價值的可信流通,但并非所有場景都適合上鏈,需要先對業務場景進行分析,從信用機制、生態模式、業務場景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同時,已經具備強勢信任關系的主體內部不需要上區塊鏈。
從落地模式來看,去中心化的聯盟機制是目前各商業銀行區塊鏈業務應用的重要形式。區塊鏈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主要有兩種聯盟鏈形式:一是有牽頭方發起的聯盟,由牽頭方主導制定聯盟治理機制;二是各參與方是對等的聯盟成員,這種模式下各參與主體需要共同協商出臺一個治理機制。
2019年以來,受政策推動和數字化建設迅速推進的影響,各領域對區塊鏈技術的場景化應用探索備受關注。尤其在金融領域,從多年的實踐情況來看,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業務、生態的融合等領域發揮的作用凸顯。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跨境金融業務的應用更加廣泛。以跨境支付為例,傳統的跨境轉賬業務需要經過SWIFT組織的報文傳送系統實現,一般需要一到兩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結算,時間長且成本高。借助區塊鏈技術,具有相互認可資質的信用主體之間通過建立聯盟鏈,將交易數據上鏈,可解決國際銀行間交易、對賬、清算等重大難題。
此外,跨銀行之間的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成為目前傳統金融機構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重點場景之一。像大額存單這類資產,以前如果有提前變現需求大多是通過銀行內部系統處理,或聯合第三方半線上實現收益權轉讓,存在信息不透明、難以穿透業務全流程等問題。現在平安銀行正在與幾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規劃共建基于區塊鏈的跨行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跨行金融資產交易的透明度和穿透性,增強金融資產轉讓的流通性和市場活躍度,確保資產安全和資金安全。
政務方面,平安銀行還與部分地方法院聯合進行了智慧法院建設的相關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創新企業破產清收模式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該模式將債務方、債權人、破產管理人、托管銀行、法院等各主體機構納入統一的區塊鏈平臺上,制定各方認可的共識機制和表決機制,按照資產清算、清償順序等規定,一旦條件觸發,鏈內相關參與主體可通過智能合約自動進行資金劃扣清算。這種模式,可將原來需要幾年的處置進程壓縮到短期內完成,大大提升破產資產的處置效率。
《中國經營報》:作為區塊鏈應用的重要內容,未來數字貨幣的落地將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哪些影響?
鄧俊毅:隨著數字化建設加速,我國正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區塊鏈為主要候選技術的數字貨幣將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趨勢,現已有多個國家啟動數字貨幣研發。我國央行于2014年就已啟動數字貨幣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和標準制定,并已啟動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在深圳、蘇州等城市的試點準備工作。
與其他數字貨幣相比,中國的數字貨幣綁定的是人民幣,具有法償性,其功能和屬性與現有的人民幣紙幣相似,只是形態為數字化,是法定貨幣的一種補充,可以在支付過程中推進貨幣更好地流轉。
銀行作為主要金融服務機構,未來將承擔著數字貨幣賬戶管理、支付結算等系統維護職能。現在各商業銀行也在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只是技術層面而非管理層面,這也意味著數字貨幣運行中必須強化央行的統一監管。
區塊鏈+物聯網是未來趨勢
《中國經營報》: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是現階段金融機構主要目標。區塊鏈技術在這方面有哪些優勢?
鄧俊毅:機構主體建立聯盟鏈、實現數據合規共享的同時,與物聯網、AI、大數據等金融科技的融合也是目前傳統金融機構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授信業務的重中之重。
供應鏈金融并不是新興的業務,但隨著區塊鏈和物聯網的結合,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痛點得以紓解,供應鏈金融呈現新的活力和熱點。
眾所周知,上下游產業鏈中,核心企業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有兩個特點:一是直接渠道多,二是間接層級多。這些上下游大多有應收賬款融資或預付款融資需求。原來沒有物聯網和區塊鏈的模式下,銀行無法對抵質押資產和資金流轉進行閉環監控,特別是涉及到下游預付款動產質押和多層級還款能力評估缺乏有效風控模型,因此不太敢向無核心企業背書的上下游企業授信,進而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主要原因之一。
借助區塊鏈技術,銀行將核心企業與多層級上下游企業納入統一的區塊鏈平臺,實現三流合一及實時共享,同時支持應收賬款在鏈平臺上的自由流轉、拆分。同時,借助物聯網技術,通過在貨場安裝智能視頻和傳感器、在運輸中利用GPS和攝像頭、在倉庫部署智能分揀等手段,對鏈平臺上參與主體的抵質押貨物進行實時聯網監控,即使上下游企業自身主體信用評級數據不充分,企業也可以基于物聯網閉環監控的場景實現業務增信,緩解中小企業實體經濟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不過,區塊鏈增信場景不是單一技術工具的運用,除了物聯網接入以外,還需要與AI、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合力才能發揮作用。比如,物聯網獲取的數據包括ERP、WMS、TMS、工業設備等結構化數據,和來源于視頻采集、音頻采集的非結構化數據。我們需要借助大數據處理技術建立不同數據來源之間的關聯關系和校驗機制,借助AI對非結構化數據進行解析處理,最終建立資產評估、風險預警等數學模型,一旦倉儲或物流監控情況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明顯變化便可觸發預警規則,及時通知監管人員跟進處置。這些僅靠人工手段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經營報》:從行業現狀來看,目前區塊鏈在場景應用領域實踐還存在哪些痛點和挑戰?
鄧俊毅:區塊鏈的本質是基于分布式記賬和智能合約,實現參與主體之間數據共享,并保證鏈上行為數據可信和不可篡改,提升成員之間的信任度。
在鏈上行為數據不可抵賴的同時,如何保證上鏈的數據真實并做到賬實相符?關鍵還是要實現要與物聯網、AI、大數據的有效融合,保證交易數據的可驗證、可追溯、可跟蹤。更多數據佐證下的交叉驗證更可信,這也意味著要盡可能讓各個相關主體都要參與進來,形成更大的聯盟鏈,并在可信的環境下做授權的訪問和加密后的使用,以確保數據的開放共享一定是基于合法合規、安全可控的前提。
聯盟鏈各個主體之間,最大的問題在于數據的隱私保護。數據主權歸屬?上鏈的數據誰有權使用?如何使用?這都涉及區塊鏈的治理問題,需要落地合理的治理制度。聯盟鏈必須強化區塊鏈的治理能力,各參與主體要提前協商溝通達成一致,明確各自角色的權利、職責和義務。
除治理層面外,區塊鏈領域也面臨技術安全性問題。一直以來區塊鏈過度依賴密碼學,并非絕對安全,需要通過多維度考量實現立體的動態安全鏈路防護。
高并發下如何提升交易性能一直是區塊鏈面臨的巨大挑戰,包括交易并發響應能力和延時處理能力。強調高并發忽略處理時效會影響客戶體驗,反之則影響并發響應。目前在業界各方努力下,已經有一些解決方向和方案,比如閃電網絡、分片分層、隔離驗證、側鏈技術以及智能合約優化等手段。但需要看到,區塊鏈在單鏈擴展性和多鏈互通性上還沒有特別完美的解決方案。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4文章
44306瀏覽量
371459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628瀏覽量
61648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0文章
15560瀏覽量
10580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