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每次革新都會帶來知識領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而這與它是解放因素還是威脅因素完全無關?!痹谡f出這句話的先哲們的時代,互聯網還并未被發明出來。然而,他們卻已經精準預測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某些特征了:互聯網與人們的知識獲取之間已然存在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阿貝特曾經寫過一本關于互聯網發展史的書——《發明互聯網》,書中寫到,至今也說不清是誰發明了互聯網,因為沒有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或居里夫人式的超級英雄,能一人獨慧讓萬世受益。也難講是哪一年實現的全球聯網,更無法確定誰最先預見到互聯網的巨大前景。因為互聯網的模式不是單向度的供求關系(少數原創者供給多數使用者的金字塔模式),而是多向度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說,是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在日常與陌生人的合作中,一點點搭建出了覆蓋全球的互聯網。
也正基于此,我們可以相信,互聯網技術所衍生出的相應知識與文化形態,存在著一種民主化的趨勢,也就是去中心化、多元化、多樣化、流動化等等。它所預示的,可能是“知識民主化”的到來。
知識的生產
喀斯特在探討新世界的形成時,認為信息技術革命、經濟再結構、文化的批判運動這三個歷程是重新定義生產、權力與經驗關系的三要素,也是構成社會運轉的基石。誠然,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生產和傳統媒體時代的不同源于其承載媒介的改變,而其影響也更為深遠。
以維基百科為例,它在建設初期不過是一些在線社群中自發組織起來的志愿者所撰寫的。可當它借助互聯網迅速普及開后,維基技術便將知識的定義權轉交給了大眾,試圖通過全球性的書寫來確保知識的理性和秩序。
當然,也有不少學者提出質疑,那就是知識的生產其實依舊是不平等的。浙江大學的教授韋路便曾認為,新的數字技術雖然鼓勵個人去生產知識、分享信息以打破知識的壟斷局面,但生產什么內容、產生什么影響才是更重要的關鍵所在。比如說,教育程度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博客生產出更多的政治知識,也具有更大影響力。
知識的擴散
在互聯網信息與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環境下,不論是生態系統還是擴散過程都更加地復雜與多樣化。在知識的擴散過程中,搜索引擎將大量的知識通過PageRank、詞頻、付費、超鏈接等技術算法進行排序與整理,從而使知識的擴散如自然法則一般,得到了優勝劣汰的抉擇。
知識的獲取
互聯網時代的知識觸手可及,在互聯網的鏈接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其他人的“導師”。人們所更加側重的,不在于受教育程度或是社會地位的高低,而是每個人獨特的經驗,以及對他人的啟迪。在這個環境下,知識的個人性和經驗的獨特性超越了以往對普遍性的追求。
比如說之前被央視“點名”表揚的嗶哩嗶哩網站,就為許多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知識的傳播與獲得渠道。據統計,去年在b站進行視頻學習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了1827萬人,比高考的人數還要多出兩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會網上學習。只要打開手機,就能隨心所欲的利用時間碎片化的休息時間學習,而且還是精準定位你所想要學習的內容,隨意選擇你所感興趣的老師。更重要的是沒有收費這一項強制功能,完全滿足了當下人們的需求。
而且,除了這種視頻網站之外,更有另一種更加新穎的互聯網傳播方法,也就是視聯網。
從軟件層面來看,在5G+AI支持下,下一個互聯網時代將是基于視頻的時代,視頻將成為連接人與下一代智能設備、人與互聯網的重要媒介,進而形成以視頻作為主要信息傳遞介質和功能載體的互聯網形態,極鏈科技將這一代互聯網稱之為“視聯網”。視頻具有高帶寬的特性,能夠在同等時間內傳遞比圖文更多的信息量,是更好的信息傳遞介質。利用好這一點,就能讓視頻承載互聯網功能,能給觀眾帶來最大的便利。
小結:
世界上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而這也是我們為什么需要其他人的知識的原因之一?;ヂ摼W讓人得以擺脫獨自思考的弊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轉而投入到多元認知的領域中,令人發現自身的不足與長處,從而更好的揚長避短,去以互動合作的方式將知識播撒到網絡的每一個角落。
借用他人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人人有付出,個個有收獲,知識棲居在互聯之中”。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05瀏覽量
103016 -
信息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582瀏覽量
29652 -
維基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77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