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大寶科學)
心房顫動(AF)是一種導致不規則且異常快的心律的心臟病,可能導致血液凝塊,中風,心力衰竭和其他與心臟相關的并發癥。雖然房顫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它影響了英國約100萬人,預計病例數將增加給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
目前,房顫通常使用心電圖(ECG)進行診斷,但是只能在發作期間進行,因此需要輔助診斷手段。
AF是通過稱為“導管消融”的外科手術治療的,該手術會仔細破壞心臟的患病區域,以中斷異常電路。在50%的情況下,患者需要進一步治療。由UCL開發的技術的測試(今天在《應用物理快報》上發表)表明,它可以成功地模擬模仿生物組織的溶液的電導率,因此可以用于診斷房顫并確定應作為手術目標的心臟區域。
通過以2D方式繪制心臟的電導率以識別心臟失火的異常來起作用。通訊作者盧卡·馬爾穆吉(Luca Marmugi)博士(UCL物理與天文學和UCLQ)說:“房顫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對此知之甚少。我們希望通過與臨床醫生合作進行診斷和治療來改變這種情況。
“治療房顫的手術有效地切斷了導線,防止了心臟的短路,將不規則的心跳重置為正常的心跳,我們的技術將有助于識別出短路的位置。雖然目前尚無臨床應用,但我們首次表明,可以將小體積活組織的電導率映射到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并在室溫下進行。”
該團隊使用具有交流磁場的非屏蔽原子磁力計,對電導率與活體組織低至0.9西門子每米,分辨率達到1厘米的溶液進行了成像。這些溶液的體積均為5 ml,以符合AF診斷中預期的應用需求。
該信號是使用基于Rub的量子傳感器檢測到的,該團隊專門開發了這種傳感器,可以在幾天內準確,一致地對小體積的圖像進行成像,其中亮度區域表示高電導率。能夠以每米不到1西門子的電導率進行檢測,比以前的成像結果提高了50倍,并且證明了該技術足夠靈敏和穩定,可用于在非屏蔽環境中對生物組織進行成像。
共同作者兼小組負責人Ferruccio Renzoni教授(UCL物理與天文學)說:“電磁感應成像已成功用于一系列實際應用中,例如無損評估,材料表征和安全篩選,但這是首次證明它對生物醫學成像有用,我們認為使用它是安全的,因為它將使諸如心臟等器官暴露于MRI掃描儀常用的十億分之一的磁場中。
“在非屏蔽的室溫環境中,我們已經達到了驚人的靈敏度水平,這使我們更接近將這項技術應用于臨床。只有通過使用量子技術才有可能,而且我們為改進這一技術的潛在應用感到興奮。心房顫動的臨床結果。”研究小組設想了一系列可以放置在心臟上方的量子傳感器,可以在幾秒鐘內給出讀數。
(責任編輯:fqj)
-
醫療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9瀏覽量
21172 -
量子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7瀏覽量
1275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