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近年來,“智能可穿戴”這個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可穿戴設備產品銷量也開始不斷走俏。根據IDC的統計數據,預計到202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整體出貨量將達到1.2億臺,在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占有率將上升至40%。
顯然,可穿戴設備市場能有今天,離不開5G、AI、物聯網的推進,離不開消費者對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興趣熱度和強勁需求,更離不開傳感器這一核心技術的支持。
從智能手表,到智能手環,再到其他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設備,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品類豐富的產品都有著類似的功能:追蹤身體運動,監測溫度、血糖、心率等。而在這些功能的背后,有一樣東西功不可沒,它就是傳感器。
以運動傳感器和生物傳感器為例,可穿戴設備的運動傳感器可以隨時隨地測量、記錄和分析人體的活動情況,用戶可以知道跑步步數、游泳圈數、騎車距離、能量消耗和睡眠時間等;而生物傳感器則可以通過動態的、非侵入性測量的方式對血壓、血糖、心電、腦電波等狀況進行連續的、實時的監測,用戶可以實時觀察“健康信號”,及時發現并處理身體出現的異常狀況。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傳感器,我們穿戴在身上的智能設備才有機會實現數據收集、信息傳輸和互動。因此,說可穿戴設備的本質是傳感器一點都不為過。
隨著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可穿戴設備對傳感器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讓可穿戴設備的功能有新的變化?或者說提高可穿戴設備功能性的關鍵在于什么?從傳感器入手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首先,高度集成和多元化測量??梢灶A見的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和產品功能,今后的可穿戴設備勢必將集成更多的傳感器。不過傳感器的“體積”是個永恒的難題,如何才能在保證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傳感器呢?這就要求傳感器集成度再提高,再升級,使其能夠測量更多參數,實現更高精度,獲取更多細節。
其次,新材料應用與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由于人體構造復雜且存在差異性,因此,可穿戴設備如何更好地貼合人類的肢體也是需要探索的重點方向。目前,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常用材料包括柔性基底、金屬材料、無機半導體材料和碳材料等,實現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高分辨率、高靈敏、快速響應,低成本制造和復雜信號檢測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最后,降低傳感器功耗,增加續航能力。薄、小、輕是對可穿戴設備的基本要求,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可穿戴設備技術的短板是電池的續航時間。在電池技術獲得新的突破之前,可穿戴設備只能通過選擇備用電池、降低傳感器功耗等途徑,間接增加設備的續航能力,不過這很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成為制約可穿戴設備發展的“瓶頸”。
顯然,可穿戴設備的更多功能,都有賴于各類傳感器的融合和創新。只要傳感技術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智能可穿戴設備實現全面普及的那一天會到來得更快一些。
(責任編輯:fqj)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48文章
50678瀏覽量
752010 -
可穿戴設備
+關注
關注
55文章
3807瀏覽量
16684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