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在疫情期間體現3D打印機商用價值,能夠打印醫用護目鏡鏡框、口罩、面罩
在危急時刻大展身手,為戰“疫”注入科技力量。之前不僅打印出醫務人員的護目鏡、口罩等“第一道防線”,也打印出“疫情隔離屋”!近日,3D打印技術真正飛上了天,首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3D打印實驗。
在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打印機”,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樣件打印,并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復合材料3D打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科研人員將這臺我國自主研制的“復合材料空間3D打印系統”安裝在試驗船返回艙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樣件打印,并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復合材料3D打印的科學實驗目標。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打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3D打印實驗。這次太空3D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蜂窩結構(代表航天器輕量化結構),另外一個是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標志。
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是當前國內外航天器結構的主要材料,密度低、強度高,開展復合材料空間3D打印技術研究,對于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發展空間超大型結構在軌制造,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在太空打印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為了完成“全球首次”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連續纖維復合材料3D打印,需要三個絕學。
絕學一:克服失重環境,不能“飄”
因為太空是失重的環境,宇航員會在艙內“漂浮”,3D打印機就絕對不能這樣。而且在失重環境下,材料的成形和打印的精度控制起來都比地面要大。
絕學二:打印的原材料很特殊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是當前國內外航天器結構的主要材料,重量輕,強度好,同時耐空間高低溫環境能力強,而且它的空間打印過程更安全,需要的空間更小,是未來空間3D打印最有前景的材料之一。
如果能在太空打印出符合要求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那么以后在太空需要什么東西,就能立即打印出來。
絕學三:自主控制,智能節能
在這次任務中,3D打印機是完全自主控制的,在解鎖、打印、錄像、跳轉、鎖定等整個過程中各項操作都是程序控制,無人干預,而且根據不同的突發情況還設定了不同的應急措施和備用路徑。
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打印,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國科技力量不斷壯大的證明。未來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還會有更大更先進的太空3D打印館誕生,可以在太空里制造組裝上百米級的大型產品,為空間站長期運營、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深空航行等長期在軌任務提供持續的物資補充。
-
3D打印機
+關注
關注
9文章
523瀏覽量
44070 -
3D打印
+關注
關注
26文章
3544瀏覽量
1088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