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面遇到的問題類似,本想寫一個(下)篇就結束了,但發現真要寫完且把戰略戰術都寫清楚,就得認真地寫明白每一場決戰,尤其是第一場決戰該如何來打。那就再分細一點吧,本篇只寫戰略決戰(一)——以手機電腦為錦州城,在終端產品和通訊設備領域展開的科技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解決的是信心和戰術創新
從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并獲勝,拉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戰役不僅是第一場決戰,也是一場樹立解放軍堅定進行大決戰信心的戰役。遼沈戰役前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實力已經超過衛立煌的國民黨軍隊了。至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已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有百萬大軍。而國民黨軍隊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并且是被分割、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于部分北寧鐵路為東北野戰軍所控制,長春、沈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雖然如此,東北國民黨軍隊中也有精銳之師,其五個王牌主力中的新1軍和新6軍都在東北,且都在廖耀湘兵團。他們都是齊裝滿員的美械裝備,其戰斗力是非常強悍的。因此在發起錦州戰役前林彪信心遠沒有那么足,發生了很多次反復,最終是在毛澤東不斷催促和說服下才最后決心打錦州的。尤其1948年9月7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中一段話最為著名: “你們應當注意:1. 確立攻占錦、榆、唐三點并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2. 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的時候敢于同他作戰。3. 為適應上述兩項決心,重新考慮作戰計劃并籌辦全軍軍需 (糧食、彈藥、新兵等)和處理俘虜事宜。” 在過去比較左的年代,很多時候簡單認為林彪在遼沈戰役中對毛澤東陽奉陰違,不執行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但林彪當年的猶豫和反復絕非一無是處。林彪打仗最擅長的是避實擊虛,或繞到敵人背后切斷敵人退路,類似巴頓最善長的戰術打法,或者避開敵精銳打敵薄弱環節的埋伏。他非常不喜歡打惡仗,因為這樣搞不好部隊傷亡就太大了。但在決戰階段,必須要面對攻城攻堅的大難題,兵家歷來將攻城視為不得已的下策,弄不好就可能會陷入傷亡巨大,卻收效甚微的境地。我們不要只站在今天的時代去簡單地看待歷史,只看到勝利,要知道當年的戰爭有多么殘酷,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也不是一觸即潰的。在解放戰爭初期,因為解放軍缺少攻堅的武器和作戰經驗,即使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時,也是吃過敗仗的。例如在大同集寧戰役中,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的解放軍以十二萬人的絕對優勢兵力攻擊大同區區2萬國民黨守軍,打了一個多月卻久攻不下。后傅作義以圍魏救趙的戰術攻下集寧,解了大同之圍,后來又導致解放軍抗戰后占領的第一個大城市張家口失守。東北野戰軍在四平市攻守上也都吃過白崇禧的虧。 遼沈戰役前東北野戰軍在選擇首打長春還是錦州之間反復多次搖擺。1948年5月24日對長春發起了進攻,甚至已經占領西郊大房身機場,但到6月中旬又決定改為長期圍困。顯然,林彪忍受不了攻打有堅固城防大城市過程中的巨大傷亡。在正式決定南下攻打錦州途中,因為得到蔣介石親自坐陣指揮東進兵團登陸葫蘆島,經塔山增援錦州的情報,林彪又發生猶豫,想回頭再去打長春。 在這個宏觀戰略決策過程中,東北野戰軍在微觀的戰術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創新,摸索出了大炮上刺刀,即通過大型交通壕將大炮直接拉到距離城墻很近的地方,在攻城發起之前輕易就將城墻快速轟塌的攻城戰術。另外還有巷戰中的炮兵小分隊通過墻破洞的方法,繞過堅固堡壘打穿插等。這些極為有效的攻破城墻和打巷戰的方法,使得東野戰軍在攻城上的戰術手段迅速提升,并達到可以說在當時全球陸戰攻城水平的巔峰狀態。在此之前,打下一個大城市的時間短則幾周,長則幾個月,在冷兵器時代以年計算的也不稀奇。而從錦州戰役開始,攻打數以十萬計的精銳部隊防守并有堅固城防體系大城市的時間變成按小時計算了。從發起總攻開始到全部占領錦州,只花了31個小時,而攻打天津更是只花了29個小時,并且徹底擺脫了過去攻城中難以避免的巨大傷亡代價。即使和平時期春游,從發起總攻的出發地走到市中心也得近十個小時,由此可見東北野戰軍在攻城上的戰術創新達到何等驚人的程度。因此,并不是簡單地擁有信心就足夠的,還必須依靠真正的技術創新才能將信心變為踏實的現實。正是林彪的極度謹慎,才使得這些解放軍基層官兵的戰術創新被大量發掘出來并被上升為戰略性的技術手段。 攻下錦州之后,整個戰略格局立即發生巨大的轉變。首先是東北局勢頃刻之間一邊倒,國民黨在全東北的勢力被封閉合圍。1948年10月15日解放錦州,17日困守長春的國民黨60軍軍長曾澤生即率部2.6萬人起義,21日長春和平解放。28日,最為精銳的西進廖耀湘兵團(含新1軍和新6軍)在遼西會戰中被全殲,11月2日沈陽解放。至此,全東北解放。遼沈戰役不僅使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瞬間暴增,而且在整體上極大地增強了全國各地解放軍的士氣和信心。即使之前做事極為謹慎的林彪和四野,在此之后可說是摧枯拉朽,劍鋒所指,所向披靡,沒再有過任何猶豫。在平津戰役中以29小時攻下全城,逼得北京的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在渡江之后馬不停蹄地將老對手白崇禧的幾十萬精銳部隊,在不到半年之內追殺到全軍覆沒,一直攻到海南的天涯海角。
終端和通訊設備的絕對優勢與薄弱環節
終端(手機、電視、電腦、服務器、家電、電腦外設等)和通信設備業(電信設備、數據通信設備等)是中國當前實力最為強大的領域,大多產品已經遠遠超過任何對手。但即使在這個領域,中國依然是嚴重缺乏信心的,因為的確也還存在很多核心技術沒有掌握,尤其依然強大的Wintel兵團控制著PC領域的核心領地。現在,美國在剛剛宣布制裁華為之后不到兩個星期,又把360等一大批人工智能、電腦及網絡安全等領域的公司列入實體名單。這一次卡脖子的不是芯片,而是美國核心信息科技中最精銳的Wintel兵團已全軍來援。我們是否敢于同他作戰?這當然是非常嚴峻的考驗。尤其在以往的PC歷史時代,事實證明Wintel兵團是近乎于絕對不可戰勝的。如果說美國科技競爭力的核心是在芯片和軟件,那么Wintel就是其核心競爭力王牌中的王牌,精銳中的精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今天的時代,Wintel兵團依然完全不可戰勝。 確定一場大決戰如何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第一個突破口選在哪里。遼沈戰役第一個突破口選在了錦州城。這個突破口的選擇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做了很多次的嘗試和反復。那么這次高科技領域的遼沈戰役第一個正確的突破口在哪里?哪里是終端產品和設備大決戰的錦州城?——手機電腦。
中美科技第一場決戰的錦州城——手機電腦
手機芯片的進化速度遠遠比PC的CPU更快,因此早就已經超越PC的CPU性能。單純從運算性能上看,現在的智能手機可以同時又是一部電腦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因此,業界早就在預測用手機替代電腦的那一天的到來。 2011年,當時的MOTO就推出過一種手機電腦Lapdock。
硅谷創新公司Andromium基于Android平臺推出過一款手機電腦產品,以及相應的操作系統。
手機電腦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手機電腦在技術上并沒有太多難題,關鍵只是用戶體驗和產業生態問題。 智能手機從一出世,就是一個功能黑洞,把其他產品功能和市場不斷地吸收進來。收音機、衛星導航、數碼相機。..。..但是,由于尺寸上的天然限制,以及必然需要遠超出手機的功能配件,智能手機要直接地替代電腦是很難的。鍵盤和鼠標的人機接口,大屏幕的顯示等,這是現有的智能手機無法實現的。但只要通過一系列的簡化和重新進行功能設計定位。手機電腦將成為一個全新的、可以充分簡化重復成本,并極大增強用戶需求滿足的產品。 要想使手機電腦廣泛普及,必須解決如下標準問題:
1. 手機與電腦功能件之間的無線聯接
過去無論是Lapdock還是Andromium,都依賴于USB聯線等實現手機與電腦功能配件之間的聯接。這種方式做一下演示和少量應用還可以,但大規模普及的話用戶是很難接受的。一是聯接線很麻煩,二是使用和收起來時必須要插撥,時間長了難免連接出問題。聯線一出問題電腦功能就沒法用了。這個問題會讓普通用戶存在風險感。 有些應用從技術上看沒問題,但真到了實際應用中,用戶體驗上極小的障礙,就可能導致一個產品或其應用模式的失敗。例如,最初在宣傳手機的SIM卡時,廣告中將這樣一個應用場景作為很主要的優點來說,那就是:當用戶自己的手機沒電時,可以借用一下別人的手機,把自己手機里的SIM取下來,插到別人的手機里去,這樣也可以正常用自己的手機號碼通話。這從技術上說的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可實際通訊中有幾個人真這么去做的?不僅麻煩死了,而且把自己和別人的手機都開蓋,撥出SIM卡,這種操作專業人員感覺很簡單,但普通用戶哪里接受得了這種做法。還不如直接借別人手機用一下,或在大街上過去有很多經營公用電話業務的花點錢打個電話即可。 如果必須依賴USB連線,在手機和電腦之間每次使時都要進行插撥才能正常使用,這會讓用戶體驗極大地降低。采用無線方式,雖然還是需要網絡上的連接,但對普通用戶來說是無感的。手機放在電腦旁自動就連上可以用了,這與原來傳統電腦使用習慣相比,至少沒有降低用戶體驗。
2. 增值功能
從營銷的藍海戰略來說,手機電腦并不能僅僅是一個最簡單的對電腦的取代,而是要能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多的功能和用戶體驗。要實現這一點,就不能僅僅停留于技術上“可以實現手機電腦”,而是要更多考慮實現了手機電腦以后,比現有的“手機+電腦”好在哪里。因此,應當在省掉電腦主板,從而極大節省成本之后,再將省下來的成本極大地增強更多的有用功能。 替代充電寶。手機電腦的功能配件中很容易放置大容量電池,從而在不開機情況下可以為手機充電,取代充電寶的功能。這樣,手機電腦不僅是取代了電腦,而且還取代了充電寶。 手機的海量存儲。手機的很大一個問題是內存容量有限,從而很容易在拍照和拍視頻過程中把內部存儲消耗完了。另外是保存比較麻煩,要往外存里面倒,得借助電腦與手機之間的聯接軟件,非常麻煩。手機電腦可以在功能配件中提供大量USB接口,從而可以使用U盤直接保存手機里的信息。這會給用戶帶來巨大的方便。甚至于,因手機電腦功能配件中原有的主板沒了,內部會有大量富余的空間,可以設計大量內置U盤接口,將高達10個(甚至更多)擴展U盤接口內置于手機電腦功能配件中,這將是何等的強大?你可以買10個128G的U盤,通過簡單打開一個蓋板插到內置的U盤接口中,平時就放置在手機電腦的功能配件里,它又是一個保存大量U盤的盒子,同時也避免U盤插在電腦外面影響美觀和操作。以此將你原來32G的手機擴展成超過1T存儲量,這將是什么概念?而現在128G的U盤普遍不到100元人民幣,10個128G的U盤價格不超過1000元。你要想在手機里增加1個T的存儲量,那還不得上萬元并且還沒有哪個廠家現在會提供。這樣的功能和體驗將會是何等的令人瘋狂?而且通過海量的手機電腦外存,如果換手機,不僅手機電腦的功能配件是不用換的,而且可以將用戶數據、通訊錄等都保存在功能配件的U盤里。手機一換,不用倒騰大量數據,直接實現“即換即用”。換手機時的倒騰數據是最讓用戶煩心的事情。實現了這一點,用戶換手機就可以更頻繁了,這將是對手機產業最大的利好之一。 觸摸屏。原來的電腦因為歷史原因,很少采用觸摸屏的。但手機電腦應當從一開始就使用觸摸屏,這樣從一開始就具備替代平板電腦的潛力。
3. 豐富的外設接口
原來的智能手機是很難提供外設接口的,而通過手機電腦,手機可以支持的外設就與PC完全一樣了。HDMI、USB、各種存儲卡接口。..。.. 這樣強大的手機電腦,成本和重量都遠比“傳統手機+傳統電腦+平板電腦+充電寶+U盤保存盒”低得多、輕得多,攜帶方便得多,市場怎么可能不火爆?除了極少量必須要PCIE插槽的研發等目的,家用或辦公等大部分市場里,誰還會買傳統的桌面或手提電腦?那不是傻子?甚至發展到未來,通過外接PCIE插槽,絕大部分研發用桌面電腦的市場也都可以被取代。
手機電腦成功的意義和戰略價值
對美國的制裁不能總是被動應付,對方封鎖什么,就馬上被動地補什么。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避實擊虛、側翼迂回、暗渡陳倉。..。..為什么老祖宗的話我們今天反倒全都忘了,純粹只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呢? 在過去,要想正面與Wintel競爭,無論是攻還是防,都必敗無疑。但手機電腦產業影響極為廣泛,一旦在該領域的錦州戰役獲得成功,情況就將完全不同。 PC在20世紀70年代不斷創新積累,在80年左右正式成形。1971年INTEL公司的年輕工程師特德·霍夫開發成功了第一個4位微處理器芯片4004,為個人電腦的誕生打開了可能的空間。1974年4月,INTEL推出8080。1975年初,MITS電腦公司推出了基于8080芯片的Altair 8800微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PC(個人電腦)。蘋果公司1976年4月1日成立。PC一詞出現于1978年IBM推出第一部桌上型電腦。此前蘋果公司的Apple II已經獲得爆炸性的成功。
4004芯片內部線路
PC的出現并不是一日之功,中間出現過很多各種不同探索性的方案。在IBM的8086 PC/AT電腦成功推出之后,PC的基本架構其實就一直沒怎么變過,只是中間向下出現手提電腦,向上漫延到服務器領域。 在PC出現之后,其全球出貨量就一直高速增長,2011年達頂峰,為3.528億臺,但此后一路下滑。至2019年有微弱回升,為2.61億臺,相比最高峰時已經跌去了近1億臺。可以說,原來的PC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經到了需要進行一場大革命的時候。用手機電腦從總體替代PC從技術和市場需求上說已經完全成熟了,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一旦手機電腦全面普及,傳統PC銷量將更進一步地直線下降。剩下的研發、服務器等所用的PC相對使用者比較專業,可比較容易被其他操作系統平臺所取代。一旦如此,Wintel體系的后路就會被完全切斷,市場空間就接近于歸零。 行千里而不畏者,行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直接去攻Wintel兵團是不可能取勝的,但通過手機電腦繞開Wintel兵團的正面陣地和戰場,即可避實擊虛、側翼迂回切斷其新增市場的后路。因為手機的更新換代速度遠比PC快得多,平均手機更換周期僅為不到3年,而電腦的更換周期為5到10年。如果在5G時代全面普及手機電腦,即使它不可能全部替代電腦的市場,但個人和普通辦公使用基本可全部替代。只有必須PCIE插槽支持的研發等應用才暫時還必須傳統電腦支持,而這些專業領域又相對更為容易采用以Linux為基礎的各類操作系統替代掉。 Wintel之所以可以牢牢地控制PC領域30多年,最核心的原因并不在于其技術,而在于它周圍聚集了太多生態資源。例如大量外設及應用軟件的開發等。這些構成了其堅固的護城河和城墻。但如果通過掌控手機電腦,幾乎整個IT業的資源都必須要考慮與這個新生態的兼容,因此其具有極為強大的市場統攝力。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無論直接去與微軟競爭還是與Android競爭,都是一種極少自我保護的架云梯攻城,傷亡巨大,而可能收效甚微。但如果從全新的手機電腦切入,相當于大炮上刺刀的戰術,事半而功倍。打贏此一科技領域的“錦州戰役”意義極為重大。它不僅會使中國整體上建立牢不可破的科技實力,而且將極大鼓勵中國引領全球科技進步的信心和勇氣。 很顯然,此為千載難逢之重大戰略機遇。從技術上說中國也完全具備掌握此領域所有技術。但是,我們卻看不清中國做成功此事的希望,原因何在?這是因為手機電腦要做成功必須得有行業標準。
標準及標準組織
直到今天,手機電腦是一個還未真正成功的領域。因為它需要全新的產業生態,需要建立全新的技術和行業標準。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并不一定是需要最高深的技術,而是需要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早已經深入骨髓,但對中國人來說卻還是非常陌生的工作:在一個領域初生階段就敏感把握,并及時建立標準組織和制定產業標準的自覺。手機電腦的產業標準并不復雜,問題只是沒有人來做而已。為什么?因為能做且愿意做這個工作的人基本上都已經被中國企業全干死光了,而中國企業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必須成為領導者來做這些事情。這就是手機電腦從技術上已經完全成熟,甚至熟透了,卻遲遲不能大規模普及的根源所在。Wintel是不可能去主動做的,因為這搞不好無異于給自己挖墳墓。國內PC廠商也不可能去做這件事,這也無異于給他們自己挖墳墓。他們不僅不愿做,而且還可能會制造手機電腦在成功道路上必須面對的塔山和黑山兩個激烈的阻擊戰。 推動手機電腦主要市場動力是手機、芯片和電腦外圍配件等領域。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可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中國過去不是不想做標準,很早就搞過標準戰略,但成功的卻不多。在3G時代的TD標準推廣中,我與李進良等人以非正式的方式做了很多本應由標準組織來做的工作,從中深切體會到中國在標準戰略執行中的大量問題。中國往往是一旦開始做標準,就被各種因素搞得一塌糊涂。不是迅速地在國內分成幾派惡斗到這個領域和技術方向死掉(如國內地面電視標準),就是自己內部根本搞不清該干什么,把握不準技術方向,直到最后變成莫名其妙的結局(如閃聯)。有些我們并未深入研究清楚什么樣的技術才是需要制定全新標準的,什么樣的技術在什么標準組織中運作更為合適和自然。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標準戰略是不可能有好結果的。其實這個事情并不難,只要簡單總結一下國外公司是怎么做標準的,事情就非常清楚了。國外有多種模式來操作技術標準:
一是市場自由競爭最后統一,這尤其適合技術方向還不是太明朗的領域。先是企業自由組合建立幾個產業聯盟,然后通過一段時間幾個不同技術方向聯盟的競爭,最后通過技術競爭不斷獲得統一。但中國往往是一旦如此地自由競爭,往往是死斗到底,絕不統一。
二是通過一定的相對權威的機構發起,行業內所有主要角色一起加入成立一個從事標準或行業發展事務的實驗室,以后所有該領域相關技術標準皆由該組織牽頭進行。例如美國有線電視的標準組織Cablelab實驗室等。
三是通過技術創新形成新的標準組織,以后所有相關技術標準進展都在這個標準組織中進行。例如電信領域的ITU,互聯網領域的IETF等。
四是由頭部企業將平臺產品或收費,或免費地向產業圈提供,形成事實標準。如微軟OS平臺,Android OS平臺等。
五是其他類型。
學會標準組織的正確運作方式是極為重要的。例如,標準組織本身并不一定去做所有標準提案和研究的工作,而是可能主要依賴組織成員單位去研究和提出各種標準提案。標準組織最重要的工作是制訂標準發展計劃,尤其制訂時間上的死線(Deadline)。這一點是極為關鍵的。如果沒有時間上的死線,有些成員單位就可能只要自己對標準有不滿,就無止盡地拖延標準進程,最后導致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標準組織需要去對各種提案進行測試和研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和討論。他們可能更多承擔的只是一個會議組織者的角色、而不是運動員更不是裁判者的角色。需要不斷組織行業和產業論壇等進行標準的市場推廣和營銷活動。因為我們沒有對如何運作標準進行深入和詳細的研究,在此情況下盲目搞的標準戰略行動當然會很容易變成是外行之極、一塌糊涂的。 三流企業做生產,二流企業做技術,一流企業做標準,超一流和世界領導型的企業做標準組織。
如何做標準組織成為科技領導者?
做標準和標準組織不能強行地去做,而必須得有革命性技術領域出現的時機,和對時機的準確把握。不能說別人都已經完成了革命性技術創新,相應標準組織、技術和行業標準、產業生產都已經成熟了,你因為知道標準的重要性,就只是在別人已經做好的生態上稍微改改,就硬性地要搞出自己的標準和生態。這不是在做標準,而是在給標準搗亂。新標準尤其國際標準組織的出現一定是順應重大技術領域革命的需要。如果錯過了一場重大領域的技術革命,你不可能再去人為制造標準和標準組織。 原有的國際標準組織主要有兩個:ITU和IETF,另外還有一個IEEE。但是,在信息技術發展到現在,原有的標準組織的確已經力不從心了。原因在于,ITU過去是從CCITT(國際電話電報委員會)演化來的,專注于電信領域。在過去,電信網絡與業務都比較單純,所以ITU從物理層一直到應用層的標準都去進行定義沒有大的困難。但到了互聯網時代,應用層發生巨大的革命,遠遠不是傳統電信的基礎業務話音和報文所可以覆蓋的了。這就是IETF和IEEE角色份量不斷加大原因所在。雖然名義上通信的七層協議都可以歸ITU管,但他已經越來越專注于物理層了。IETF從一開始就與ITU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去做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所有工作,而是主要專注于以IP協議為核心的網絡層和傳輸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依托于ITU與IEEE(主要定義局域網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由此可見,應用層在互聯網時代是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過去這個工作主要是計算機行業里的企業在做,一般是采用事實標準的模式。微軟、Linux、Android等操作系統提供了應用層的所有功能接口單元。它不是靠標準方式來解決,而是靠驅動程序或插件等來解決。如果不夠用了,就再增加一個中間件。計算機有強大的智能和靈活性,所以這樣來解決一方面在過去一直能夠適應,另一方面微軟等做事實標準的企業也樂于這么搞。因為這樣會讓各種應用的驅動程序和接口數量規模極為龐大,讓其他潛在競爭對手望而生畏。開發一個操作系統其實并不難,但你要想讓成千上萬已經習慣了微軟操作系統的外設和應用軟件企業去兼容你的操作系統平臺,這個是天文數字的工作。 但到了今天,這種完全采用事實標準的操作系統平臺來解決應用層問題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困難了。物聯網會使網絡終端類型爆炸性增長,每一種類型又有大量支持的廠家。如果每個終端類型的所有不同廠家都要通過驅動程序去支持,這種海量的需求即使微軟也忙不過來,因此各種物聯網的操作系統平臺就應運而生。但是,建立物聯網的操作系統就能解決問題嗎?很難很難。這就使物聯網想象著很好,但實際推廣起來困難重重的原因所在。但凡是通信,就必須要基于標準,如果沒有標準,靠操作系統平臺的事實標準方式,來支持比計算機時代多幾個數量級的應用類型是無法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電信業、互聯網、計算機業幾個不同的行業存在巨大的理念和行業生態的差異。電信業講究業務權利的清晰認證、歸屬和付費等;互聯網講究業務的自由和去中心化;計算機行業只講究信息本身的格式,信息產權、認證和付費等概念非常弱。在今天,三網已經高度融合,對信息或虛擬資產的產權歸屬和付費問題越來越大。同時,數字貨幣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和基礎。如何將過去不同領域的特性,以及最新的技術創造進行重新的融合,建立適應未來信息產業的標準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課題。
因此,進入5G和物聯網時代,迫切需要一個不同于ITU、IETF和計算機行業事實標準模式的全新國際標準組織,來專注于解決應用層的國際標準問題。中國最有條件做這個工作。這不是我們過去遇到的填補一個產品技術空白,或推動一個企業,而是建立新的國際標準組織的工作。這個我們過去根本沒意識到,也根本沒認真地想過。現在中國做這個工作的人才積累是足夠的。不僅大量國際標準組織中的Editor(標準作者)、Fellow(可成為資深的標準審閱者)和從事標準組織管理的官員有中國人,連ITU的秘書長趙厚麟(他是我過去在鄭州郵電部設計院有一年時間的同事,也是南郵的校友)都是中國人。要搞標準組織,不能靠會喊標準戰略政治口號的人來搞,得有長期實際做過國際標準組織的人來領導和管理。中國現在并不缺少這樣的人才。 做國際標準組織就如同建群,誰最初負責建了群,誰就理所當然地是群主。過去國際上的群都是人家歐美國家建立的,我們最初只想著能擠進去,被人家批準成為群員就高興得不得了。然后抱著爭當勞模的心態,給錢的工作做,不給錢的工作也做,最后倒貼錢的工作還做。先做成了群員積極分子,然后做成助理管理員,再然后是副管理員、副群主、最后把人家群主的事情全干完,一不小心搞到原來的群主沒事干都快破產光了。群主說你們再讓中國這么搞我就不給錢了,然后中國就說你不給錢我給錢。現在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也是美國不斷退群的原因之一所在。 我們的本事都已經大到把別人建的群里群主位置都給擠沒了,怎么還是會對自己建群沒信心呢? 現在為什么矛盾這么大?各方有各方的道理。建群也像打天下一樣,人家是在一個行業或領域剛出現,大量技術和產業生態都還不清楚的時候,依靠創新和摸索把群建起來了。一旦如此,天下是人家打下來的,他們當然就擁有了很多的特權。什么是科技領導者?別以為你搞的科技最先進就成領導者了,那不是。真正的領導者就是其他人無論做得有多好,你都得首先去向領導匯報工作,并且以能夠向領導匯報工作為榮耀,最后所有工作成果都得歸屬領導建立的群,要這個群批準才有實際意義,否則你搞得科技再好也沒用。你要寫新的IETF標準,得提前半年把草案文稿上交給IETF的核心審稿人,人家有特權提前半年看這些文稿。提交文稿的作者最后還會為能夠被IETF接受成為正式文稿感到無比榮耀。這才叫領導者。 中國人的確很早發現科技領導者的特權太好了,就也想要爭取這樣的權利。但這個特權可不是簡單地說想要就能要得到的,你得自己去尋找到機會、自己率先打天下。這不僅是能力問題,而且得有歷史性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出現,并且被你及時發現和抓住了。這樣你才有機會率先建群。這樣的歷史機會非常非常地罕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出現一次。你抓住了就抓住了,抓不住就再等幾十年吧。如果你不能自己抓住機會率先建群,而只是通過積極勞動,去搶別人建的群里的地位。無論你工作有多么的積極,付出的有多么大的辛苦,你把別人的群主位置給擠沒了,還是無法得到他人的尊重。要想得到他人心服口服的尊重,你得發現和找到歷史性的重大技術革命機遇自己去建群,并且他人都不得不尊重你建的群、都想加入進來尊重你的領導。如果中國不能實現這樣的超越,無論你的技術和產品做得有多好,都還是會被人家看不起。
ITA:三分天下有其一
手機電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新產品,而是在物聯網時代很有可能成為突破口的新國際標準組織的機會。通過建立國際手機電腦產業協會,而后發展成國際物聯網標準協會,再進一步發展成ITA(International Terminal Association)國際終端協會,中國就可成為新一代標準組織的群主。ITU占物理層,歐洲為主導;IETF占網絡和傳輸層,美國為主導;ITA占應用層,中國為主導,三分天下有其一。 現在大量應用層的終端企業都在中國,中國最適合主導ITA這個工作。但如果中國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自己不知道利用這個重大歷史機遇去建新的群,而只是知道去擠占別人建的群,中美科技沖突最終極的根源就永遠也無法解決。
責任編輯:pj
-
手機
+關注
關注
35文章
6853瀏覽量
157433 -
通訊設備
+關注
關注
1文章
60瀏覽量
12664 -
外設接口
+關注
關注
0文章
9瀏覽量
818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