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援引武漢某高校校方消息稱,該校整合相關學院與科研資源,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學部,以推動學校進行教育變革、創新教育技術的能力。該校將建設“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關大平臺,構建“人工智能+教育”復合型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未來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后疫情時代的教育生態會如何?教育領域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是,后疫情時代將會呈現全新的教育生態,“線下+線上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會讓教育面貌煥然一新;另一種觀點則提出,如果不摒棄教育過程中的功利主義,深入推進教育管理與評價改革,那么后疫情時代的教育生態或許不會有明顯變化。這就涉及用怎樣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與學校管理中使用人工智能。筆者以為,發展“人工智能+教育”不應該只追求教育技術現代化,而應該有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與制度,應基于現代化教育理念發展“人工智能+教育”。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學生實行精準教學、個性化教學,這是很多推崇“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者的一致理念。事實上,我國有的中小學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并通過采集學生信息,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等,進而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人擔心,通過技術手段采集學生信息,涉嫌侵犯學生的隱私,也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
筆者認為,這種擔憂雖不無道理,但也不必過分強調人工智能被引入教育之后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以何種具體方式采集學生信息以及如何使用這些信息。以大數據在學生評價中的使用為例,有的學校在校門、教室、食堂等多個場景中都安裝人臉識別或打卡系統,以此記錄學生全周期的活動軌跡及信息,并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做法,就有侵犯學生隱私的嫌疑。而有的學校大數據賦能教育的實踐是,通過老師對學生的寫實、個性化日常評價以及學生自己上傳的學習生活記錄來采集相關信息,之后用大數據系統進行分析,這種做法堅持了基本教育倫理,強調教師與學生在評價中的作用,而非把評價都交給機器。這就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既充分發揮了人工智能在推動教育變革中的潛能,又最大程度考慮了學生們的感受,維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這種理念和做法理應在更多學校進行推廣和普及。
在今年因疫情而進行的“停課不停學”教學中,據媒體報道,有的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安裝監控攝像頭,由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居家學習情況進行監督,督促不自覺的學生提高居家學習效率。學校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在實踐中也的確起到了一定效果。不過,作為學校和教師,也要注意一點,要提高在線學習效率,必須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這才是育人的根本所在。假如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一旦離開受到嚴格監督的環境,他們就容易變得不知道該怎么學習。因此,教師可以適度利用技術手段督促學生,但更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這一點需要厘清。
不僅如此,在關于“人工智能時代哪些職業最不可能消失”的相關預測中,教師被列為其中一種。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教師是有靈魂和情感的職業,對學生因材施教,主要應該依靠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培養未來教師,推進教師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固然要培養學生掌握在線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技術,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不會也不應被取代。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6瀏覽量
237551 -
智能教育
+關注
關注
0文章
198瀏覽量
158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