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將5G網絡中引入的AI比作是“外掛式”、“嫁接式”AI,在6G網絡設計之初,業界有意愿將AI設計成6G的“神經網絡”。浙江大學教授張朝陽在日前的6G系列研討會上表示,無線AI可能會改變經典通信系統的模塊化架構和通信范式,甚至實現6G智能空中接口。
未來通信是大規模復雜系統
張朝陽表示,未來通信系統是大規模復雜系統,同時還有空、天、地、海的超大距離連接,應用場景復雜多樣,人、機、物存在其中,網絡的動態特性增加。
經典的通信范式是基于給定的需求、場景和資源分而治之,采用分層、分區、分簇的方式滿足需求,將時、空、頻切片滿足不同的場景,由此導致全局的狀態空間異質化、分布化、碎片化和非連續化。
張朝陽說,經典通信范式往往是基于局部有限場景,而且高度依賴于信道模型,因此必須針對不同的信道模型進行復雜的測量。經典的通信范式有一些明顯的不足,信號設計高度依賴模型,使確定性場景的細節缺失。
具體來說,經典的通信架構和范式是基于給定的需求、場景、資源分而治之,基于局部有限狀態進行局部優化控制,基于簡約參數設計模型進行收發處理,面向瞬時樣本序劃進行實時小數據計算,基于單用戶通信模式實現多用戶傳輸;;未來的通信網絡要轉向智能場景,具備情境感知能力,數據和模型融合處理,全維資源挖掘利用,對海量時空樣本的分布狀態做空間利用,全網多用戶智能分布協作。從而實現全面感知、全局優化,提升資源效用和容量時延性能。
無線AI原理性框架已初步建立
人工智能為通信架構和范式轉變提供了手段。張朝陽認為,通過云、邊、端海量分布數據和大狀態空間的挖掘利用,會極大提升網絡的感知和學習能力,實現接近全局最優的性能,促進網絡智能的形成,以提供高度智能的服務。
當前,無線AI已經受到國內外研究機構的高度重視和關注。無線AI的原理性框架和系統架構已經初步建立,AI優化、遷移、壓縮等理論快速發展,AI增強無線通信系統性能的機理和相應性能極限則有待進一步探索。
MIT、UIUC、GaTech、香港科大、西安交大和浙大等高校已經展開了相關探索,各種算法紛紛被提出,AI增強的編碼調制、MIMO傳輸、波束成形、信道估計、干擾協調、資源分配等等,機器學習框架和優化算法不斷得到驗證。IEEE通信學會啟動了“基于機器學習的通信新興技術研究計劃”,歐盟Horizon2020啟動“智能網絡與服務”6G研究項目,日本、韓國也開展了相關計劃。
近年,AI用于5G和6G的國際討論非常活躍。有專家提出6G網絡將從軟件化向智能化發展,具備環境感知、資源挖掘、分布學習能力,甚至實現6G智能空中接口;也有學者提出了針對物聯網的機器學習架構。
例如針對大規模異構接入場景,在動態頻譜接入上,實現分布感知小樣本實時學習,利用深度學習和深度強化學習、水庫計算等方法,實現有效的未來大規模機器設備的動態隨機接入,從而提高頻率效率。
國內學者還提出利用無線AI做頻譜、能量、緩存、計算等資源的深度挖掘,提升無線網絡的自治能力,而且適用于物聯網、車聯網等動態部署場景。
張朝陽說,無線AI會實現網絡系統端到端優化設計,還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的傳輸樣本,將數據和算力變為資源的一部分,進一步提升資源效率,促進通信與計算、存儲更深地融合。未來將以網絡為平臺、以用戶為中心、以數據為原料、以算力為動能,使網絡綜合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同時,無線AI也面臨很多基礎性問題,包括架構、數據、模型、算法等方面,這些問題的本質是通信與計算融合的問題,也是物理與數學在信息領域的前沿交叉,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
通信
+關注
關注
18文章
5871瀏覽量
135301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28850瀏覽量
266169 -
5G
+關注
關注
1351文章
48172瀏覽量
5607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