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智造2025”·2016產業峰會上,工信部賽迪研究部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軟件產業研究所所長楊春立表示,未來我國“互聯網+”制造發展有五個著力點。
以下為演講內容:
尊敬各位來賓、企業家、各位朋友,還有媒體界各位專家,我們今天非常高興參加這樣一個峰會,首先特別感謝主辦方21世紀報系的邀請。今天演講題目,主要圍繞互聯網+制造,為什么選擇這個題目?可能大家都知道去年5月29號我國發布了制造2025,7月1號又發布互聯網+行動計劃,這兩個大戰略發布之后,無論我們政府,還有企業界、行業界都在探討一個問題,怎么樣如何協同推進制造2025互聯網+,所以從去年7月份到現在我們一直在探索這樣一個課題,所以這就是我今天要選擇這個課題,把我們這段時間研究成果跟大家進行分享。
這里面有幾張片子,大家可以看到,這是發布在今年1月5號李克強總理的文章,其中一篇提到,我國發展制造業最顯著特征就是互聯網+智能制造,大家可以看到實際上國家最近幾年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把互聯網+制造融合在一起,為轉型升級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在正式演講之前跟大家分享幾個案例,其中一個就是通用,大家對通用并不陌生,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個數字,這張圖是1994年-2014年20年,他們一直去金融化,1994年金融業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接近60%,從1994年開始金融業務在不斷縮減,最低可以看到2009年低于10%左右,從11年到現在,以及在把金融這塊業務縮減,同時在其他方面在布局,在工業、互聯網方面進行布局在軟件這方面,所以未來目標就是軟件類的收入超過150億美元,成為全球十大軟件公司,所以大家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在業界響當當制造業,為什么要大力發展軟件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可以看到,廣東、江蘇都在用機器人換人,這里面有一些案例,最終得到結論,無論從同濟大學的研究案例里面,還是紐約時報等等這些研究結論來看,機器換人是未來3.0,軟件換人是真正4.0。
這個案例是德國西門子,西門子也是一個典型制造業企業,這幾年西門子也在大力布局軟件業,他的布局就是要成為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這里面有一些數據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張表是07-14年,整個西門子在軟件這個領域進行的一些收購、兼并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西門子這幾年也在整個系統解決方案方面,所進行的布局。
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跟大家共同探討四個方面:一、為什么要提出互聯網+制造;二互聯網+制造到底是什么發展趨勢;三互聯網+制造從哪些方面變革我們產業發展模式,我們如何推進互聯網+制造。
互聯網+制造背景,大家可以看到,半個世紀,信息技術持續創新,比如說集成電路,大家都不陌生,摩爾定律,光存儲等軟件,都在向前不斷創新發展,最典型比如說CPU的性能,你看到現在已經提高3500倍。這些數據都說明一個道理,就是信息技術創新速度非常快,這是一張圖片,65年IBM要用一臺存儲器,你看需要4個小伙子還需要工具搬運,但現在一個8G的優盤,一個小孩子就可以拿得動。
信息技術產業、制造業的融合所產生一些變革,這里面有,1946年計算機誕生以來,一直發展到現在,大家所熟悉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等這些都在快速發展,這些所發生的轉變,都在進一步使得我們制造業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比如說46年計算機誕生之后,隨著制造業就誕生數控系統,到今天大家所熟知互聯網、工業這些都是基于這些所發展的,使得我們制造業才能談到智能生產、智能管理,智能制造等這些方式。
總體來看,信息技術對于制造業變革就是通過由最初輔助手段,一直到和裝備進行集成,到今天從業務模式融合進行幾個方面。
我們看看互聯網,互聯網一直從生活服務領域,從電子商務消費領域,這張圖清晰展現互聯網從桌面互聯網1.0時代,誕生到現在對我們整個生產、研究一些影響。
所以說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從技術、業內需求都可以看到互聯網已經能夠滿足制造所說達到智能生產的基礎條件,比如說我們的精準感知能力、寬帶使得信息傳輸、傳遞能力,云計算,大量計算處理、轉換能力。所以使得我們在生產過程當中,可以實現對生產數據、可以實現實時感知,可以計算,同時可以進行反饋,也可以連通,所以正是因為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今天談智能生產才有了可能。
我們再看看互聯網+制造的發展趨勢。我們看看其實今年我們在做互聯網+的時候都知道,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來到現在已經將近一年半的時間,我們總結互聯網+實際上從最初連接,在連接產生各種各樣關系,提高我們能力,構成一個完整、優良生態,最終使得我們生產效率、設備效率都進一步提高了。
這里面也是當時我們對互聯網+內涵界定,實際上就是通過線上企業、線下企業的融合,或者說一種集成,使得線下企業能夠在生產方式上發展、創新。最終使得我們網絡經濟和實體經濟可以很好融合、發展。
我們總結的互聯網幾個特點,比如說規模效應、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在創造價值的時候,實際上是遵循一個定律,就是卡斯定定律,我國用戶規模比較大,我國可以在互聯網這方面可以產生更多價值。另外,對于技術產業周期性影響,這張圖大家也可以看看,相當于每一個十年,從上世紀90年代PC互聯網誕生,到2000年移動互聯網誕生,一直到現在產業互聯網,每十年產業都會發生比較重大的變革。
這是互聯網一些優勢,比如說便捷,大家都可以體會到;還有扁平,還有規模的優勢、聚合等等這些互聯網優勢,今天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便捷、普惠、聚合等這些優勢。這是我們當時總結互聯網+的幾個特點,比如說這個通用性,我們認為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實際上就是一種通用技術,所以互聯網+具有通用性,還有網絡外部性,還有協同共享、去中間環節,互聯網最重要就是把中間環節省略掉了。還有這種聚合,聚合結構的優勢,這個是從互聯網+對產業、企業發展方式所產生的變革作用進行總結的。
這個我們就想,我們也是從去年一直到現在在探索的,互聯網+制造,正在遵循什么規律?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橫坐標,實際上是我們幾個重點產業、消費、裝備、原材料等,我們縱坐標互聯網和這幾個產業融合階段。大家可以看看,對于消費、消費品這個行業來說,實際上互聯網融合的程度比較深,但對于我們的裝備、原材料、能源融合環節還是屬于初步階段。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規律?就是因為不同的產業對互聯網影響時間不一樣,越靠近下游,且用戶關注就早發生變革,像服裝、家電等這些跟用戶距離最近,所以這些行業跟互聯網融合也是最快的。
這個我們是從產業鏈角度看看,到底互聯網對整個產業的融合作用,實際上就是遵循逐漸傳導的過程,比如說還是以三個行業裝備、原材料、消費品。消費品這個行業互聯網已經在進行在中游、下游深度融合,現在還是屬于初步階段。
我們又從區域層面看看互聯網對制造業影響,這是從慢慢一個環節,或者一個單點環節,從這種小范圍投入再慢慢向大范圍高效、協同轉變。比如說寶潔公司等等,他們都是在向成熟、全范圍、高效、協同方式轉變。還有我們今天大家所關注的雙創平臺,也是基于互聯網從逐漸企業內部,應用向企業外部,甚至向整個行業開放這種創業資源,整個產業鏈形成良好的生態。
還有一個趨勢,我們從同質化為特征這樣的個性,同質化、個性化并存,這是非常明顯規律,廣東尚品宅配,我們也在調研,發現他們在C2B方面做得非常好,還有這些企業也是做得不錯。
還有一個發展趨勢,我們從整個生產者或者客戶參與程度來看,實際上原來我們生產主導和消費者指導,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參與制造、研發的過程。
下面跟大家探討到底互聯網制造如何變革我們制造業,我們說我們也做了很多調研,我們發現主要就是集中在五大變革,前期發現互聯網對制造業變革規律、趨勢來看。比如說在產品層面、生產過程層面,制造業價格鏈提升方面,在組織管理模式方面,在我們資源優化配置方面,這幾個方面都產生很大影響。
比如說在產品個性化方面,我們這里面所舉的例子,這是他們集團開展C2B開展服務經營模式,說到今天大規模化定制,從表面上來看是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但從企業內部來看,這是基于大數據的分析,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集成響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企業就是大數據驅動型的企業。
這里面也有一些對比,大家可以對福特并不陌生,福特是工業經濟時代大規模流水線比較典型案例,但是那個時候,客戶沒有更多選擇。
制造業價格連提升,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這里面很多裝備制造企業,比如說三一重工,都以設備互聯網,對設備進行遠程維修等等。
還有市場過程虛擬化,我們說智能制造為什么可以實現?就是因為我們互聯網制造過程當中,運用很多比如說云計算、大數據,還有我們自動控制等很多技術、平臺使得我們整個生產過程,可以實時監控,也可以進行虛擬仿真。
這里面有幾個案例,比如說在不同的企業,每個企業在每一個環節他們都有一些仿真應用做得比較好。
這個層面就是組織分散化,互聯網+對制造業產生最大變革就是在組織管理模式層面,這里面我們舉海爾例子等,基本上他們都是通過建立這種眾包,雙創平臺,聚集全球相關創新資源,共同完成一款產品研發、設計。
資源方面的變革,我們這里面形成制造資源的云化,大家知道北京數碼大方,他有一個工業云平臺,通過這個云平臺主要就是對制造業所用到的CD、CM等,他們現在集中就是CD軟件、工具,可以在云平臺進行共享、使用。
我們在前期研究當中也發現,國家實際上在互聯網+制造方面,還是有一些企業,走在前面的,這里面我們總結7個模式。
眾包眾設研發模式,我們選擇蘇寧等,由于時間關系就不具體介紹,如果大家關于工信部上周開發一個平臺,制造業大企業雙創平臺這里面集中很當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也在上面進行發布,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大規劃個性化定制生產,這里面前面已經生產了,這一塊主要在服裝領域做得比較好。
精準供應鏈這個模式,我們發現這些企業在精準供應鏈方面,開始構建一個網絡交易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把供應商、上下游供應商資源集中在一起。
平臺化生態化組織,我們把它稱之為是平臺化生態組織模式。
在線服務,也就是前面所說三一重工這些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模式。這里面也有一些對比,通過傳統制造企業和服務制造企業,在業務流程、在運作方式,在服務的創新、交易方式等等這些企業都有一些對比。
這主要在裝備制造業的領域,另外還有資源優化、配置,我們這里面主要選擇我們CA19的典型案例。
大家熟悉的互聯網開始進入生活領域里面,社交場景化的營銷,這一塊也在我們制造業里面應用最普遍,也最成熟互動模式。
最后跟大家探討,我們出臺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我們都有一些研究,我們對這三個國家進行對比,我們發現實際上美國在互聯網、制造業這兩個領域發展得都很強大,而且也涌現了像GE、IBM等等一批非常強大的公司,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何發展互聯網+制造。
我們看看德國,德國現在正在轉型,從德國來看制造業非常發達,但互聯網是相對比較弱的,對我國來說相對來說,我們互聯網算是比較強,因為從前十大互聯網企業來看,我們國家占4個。但是我們沒有西門子、GE這樣強大制造業,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如何發展互聯網+制造業。我們當時提出一個理念要實施雙輪驅動的模式,比如說我們在裝備制造業,就可以由制造業主動和互聯網擁抱,采用三一重工等模式,向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對于消費品這種行業,可能消費端、客戶比較健康,在這種模式下我們可以讓互聯網來擁抱這些行業,探索互聯網和制造業的融合發展路徑。
所以當時我們也提出一些原則,比如說在促進互聯網+制造業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重視軟件,一定要重視數據,重視云,數據共享,所發展的作用。我們覺得軟件是實現智能制造載體,數據是靈魂、云是方法、途徑。
所以基于這樣分析,我們提出來我國發展互聯網+制造業有幾個點:一、發展互聯網+智產品,推動工業產品價值鏈向高端躍升。還有智能工廠,從機器智能到系統智能。智能生產,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生產要素逆向整合。智能服務,加快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基于平臺打造一些智能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智能制造,我們要構建新四基,大家都知道我們有工業強基,這里提出就是智能新四基。
為什么要提智能產品,原來大家都使用的功能機,是沒有什么智能化,今天大家對智能手機并不陌生,比如說芯片、初期器、后臺芯片等等對這些的改造提升,使得我們今天手機智能程度越來越高,這樣就提升整個產品的智能化,也使得這個產品的價格越來越高。
這里面也總結了,智能產品可以做什么?可以優化、控制等等。產品智能化也有一些顯著特征。
智能工廠,智能工廠可以使整個系統、生產線智能化提升。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可以看到智能化程度演進過程。智能工廠本質就是原來的硬裝備,大家所看到的一臺一臺的設備,到軟裝備,就是指里面所嵌入芯片、軟件、系統等各種各樣平臺,這些集成整個生產過程當中的經驗、工藝、科學的方法、規則、先進理念等等。最終核心就是由原來機器智能,到系統智能的轉變。
對于理想制造業來說,智能工廠怎么構建?這里有一個路徑,理想制造從智能制造單元,到智能生產線生產車間,最終實現智能工廠。
我們選擇一個點、指標來看看智能生產裝備智能化,我們對國家這幾個小微型企業、大型企業等都進行對比了。
個性化定制生產方式,李克強總理兩次提出定制化生產模式。所以我們認為整個定制化生產模式,就是要越來越接近客戶,越來越使我們產品積極響應客戶需求。最終實現線上咨詢、網上下單,到工廠可以實現針對每一個客戶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最終實現人性生產、最后實現精準配送。
這里面提到個性化定制生產,對我們企業所發生變革,個性化定制生產,是對于企業背后數據的組織管理模式。還有我們的智能服務,十八大四中全會的智能服務這里面也有一些戰略部署,這里面提到德國的我們請來相關研究機構,對于智能服務的理解。
所以我們認為,總體來看,除了大家所熟悉工業4.0,實際上智能服務也是非常重要強調的一個內容。這是一個案例,羅·羅,通過發動在線維護,實現智能服務的業務。由于時間關系,這個案例就不介紹了,還有我們的新四基,這跟大家探討一下,我們都知道有傳統四基,新四基,要實現智能制造,我們離不開一軟、一軟一網一平臺,一硬就是我們遍布在生產、車間的自動控制,一軟就是使我們的核心工業軟件的體系,我們曾經去我國一些重點全國航空航天這樣大企業進行調研,發現其實因為核心,因為工業軟件缺失,使得這些企業在這些區域不能用這些企業生產的軟件,所以軟件是我們實現智能制造必備技術。一網就是工業互聯網,還有一個就是工業云平臺,這是一硬一軟一網一平臺,總體來看實現互聯網才剛剛開始,所以如何推動我國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還有很長路徑需要走,希望各位企業積極參與進來。
責任編輯:tzh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1文章
11389瀏覽量
360879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06瀏覽量
103019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485瀏覽量
7626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