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時,曾有一篇文章刷屏了朋友圈,《故宮,你怎么變成這樣了?》。這篇文章讓很多中國老百姓了解到故宮是怎樣從高傲威嚴的紫禁城搖身變成一座“活(火)起來”的博物館,同時也讓很多人第一次深入認識了當時故宮博物院的“看門人”單霽翔。
單霽翔,前故宮博物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歷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他現在的頭銜則是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在單霽翔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七年時間里,他對故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各種創新舉措,一心讓故宮更具人情味,讓故宮文化發揚光大。其中,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就是單霽翔非常看重的創新工具。
“數字化是為了讓文物走近更多人,讓傳統文化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日前舉辦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商湯科技人工智能企業論壇上,單霽翔會長帶來了一場題為“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主題演講,分享了數字技術如何與傳統文化激情碰撞。 如下是演講精彩內容,商湯君稍作整理編輯分享給大家: ▎三年零四個月打造數字故宮社區 借助持續的環境整治和古建筑修繕,多年來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逐年提高,目前已達到了80%。2019年,故宮博物院累計接待游客參觀1933萬人次,世界第一。 但單霽翔認為:故宮接待再多的人次,能夠實際現場參觀的觀眾仍然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如何更多傳播故宮文化? 特別是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這一限制更加明顯,也讓故宮數字化這項工作展現出特別的意義。
故宮團隊用了三年零四個月建立了數字故宮社區的一個組織架構,包括:中英文網站和青少年網站、網上系列專題展覽、涵蓋了微博、微信的“微故宮”、“故宮出品”系列APP,以及數字博物館等。 “更多人可以通過網站了解故宮文化”,單霽翔介紹說:不僅是中文網站,外文網站也得做得更加強大,而青少年網站要做的非常活潑,吸引他們喜歡故宮博物院、走進故宮博物院。同時,基于網站,故宮開始舉辦網上展覽,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參觀。 為了將故宮中的傳世珍寶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故宮團隊在2016年把宮藏的1,862,690件文物全部公布出來,人們在家里可以查閱到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包括高清晰的藏品照片、古建筑照片等。
互聯網時代,故宮也應該具備出色的社交屬性,因此故宮團隊又開始不斷地把“微故宮”做得更好更強。故宮博物院的官方微博每天都在局部改版,白天給大家講建筑,晚上講故事,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參與;“紫禁城的初雪”、“紅月亮”等故宮美景照片熱門微博話題,也在社交媒體中火了起來,故宮文化越發年輕了。
此外,故宮還緊隨潮流,連續七年持續策劃出品系列APP,《每日故宮》、《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故宮展覽》等作品都備受好評,更是收獲了“故宮出品必屬精品”的贊譽。如《韓熙載夜宴圖》,把古代書畫立體呈現,220個知識點,點擊進去就可以深度閱讀這幅繪畫,歷史、藝術、人物、角色,可以看到當年的情境、聽到當年的音樂、看到當年的舞蹈。
除了線上的數字化,單霽翔也分享了如何借助AI技術、AR/VR技術,讓線下展品和建筑也具備更多科技“活力”。 比如,在故宮的角樓,過去只能遠遠拍照,但今天可以走進去了。里面有VR影片,人們可以知道如何用榫卯結構把上百塊木頭組合成這個三重檐、七十二條脊的美麗建筑。
在故宮最南端的大門——端門上,故宮團隊借助于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建了數字博物館,所有項目都是深挖故宮文物藏品的內涵進行原創。人們可以在這里與1200多座古建筑對話;可以看到故宮無法展出的1500塊大地毯;可以與書畫中的小動物和鳥互動;可以調出一幅名家書法進行臨摹等等。
還有漱芳齋的多寶閣變成“數字多寶閣”也搬了進去,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藏品,可以點擊放大觀看,也可以旋轉各個角度觀看,用數字化的手段能使人們了解故宮藏品制作的過程和使用的過程。此外,觀眾還能走進虛擬現實中只有4.8平米的三希堂、走進太和殿,體驗古代服裝、織繡技術等AR項目,感受更多視角下的故宮博物院。
在單霽翔看來,數字故宮社區的功能還在不斷完善,包括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資訊傳播、休閑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等,讓故宮從資源數據化走向了數據場景化,從場景網絡化走向了網絡智能化。 ▎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 2020年,是紫禁城的600歲生日,七年前,單霽翔和故宮團隊一起立下了flag:“竭盡所能,讓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
數字技術讓故宮變得更好,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更加多元和便捷,同時也讓文化的創新更多地走出了故宮。 2019年,故宮聯合打造的《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在三個月的時間吸引了141萬觀眾參觀。借助高清數字技術和4D動感影像,圖中814個人物、29條大船、河水、柳樹全都動起來了,人們在孫羊店茶館里“體驗”民俗,在汴河的船上“盡賞”汴河兩岸風光。
而在同年,商湯科技也聯合故宮文化,在故宮三大主題性綜合文創項目之一“金榜題名”互動式展覽中,共同打造了“國子監祭孔”、“號舍考生相”兩個新穎的AI+文化互動體驗項目,讓觀眾們體驗了一把穿越古今的奇妙。(詳情可點擊文末文章超鏈《攜手故宮文化,商湯用AI演繹歷史的傳承與創新》閱讀)
單霽翔認為:“今天信息傳播速度和方式高度發達,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下能夠隨時地參觀博物館、了解博物館信息。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方法,和觀眾保持一個互動的、相互平等的態度,不斷根據大家需要來呈現出博物館藏品、展覽和古建筑的魅力。因此,我們要不斷跟蹤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前沿,研發更適合年輕人和普通大眾的文化傳播方式。”- 最后,單霽翔會長還進一步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里的諸多應用,如:展廳溫濕度控制、城墻沉降監測、白蟻監測、古建筑病害監測、觀眾流量監測、大氣環境監測、防雷測試,以及防火防范測試等。
借助人工智能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多地走進千家萬戶,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課題。
-
APP
+關注
關注
33文章
1568瀏覽量
7237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79瀏覽量
237616 -
VR技術
+關注
關注
2文章
226瀏覽量
18731
原文標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文章出處:【微信號:SenseTime2017,微信公眾號:商湯科技SenseTime】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