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1日時,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就在一個月前,6月23日上午,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也是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升空。今天,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撫今追昔,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從北斗一號工程立項開始,26載風雨兼程,幾代北斗人接續奮斗、數十萬建設者聚力托舉,在強國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速度”、展現“中國精度”、彰顯“中國氣度”。這份榮耀的“成績單”背后,凝聚了中國科研單位、高校和無數航天人的努力和心血,他們在北斗26年的建設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難關,為北斗建設的穩步推進作出了極大貢獻。 在此,我們對為北斗系統做出貢獻的所有科研機構、高校、科學家、逐夢蒼穹的科技工作者們致敬!并在文本節選幾所高校和高校人物,為大家講述中國高校和北斗的故事。
國防科技大學——建設北斗的排頭兵
在北斗建設的長征路上,國防科技大學作為建設北斗的排頭兵,為我國建設一流的北斗導航系統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防科技大學北斗團隊自1995年組建以來,完整經歷北斗一號、二號、三號系統建設全過程,伴隨北斗系統發展而逐步成長壯大。國防科技大學北斗團隊在北斗建設的道路上,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忠誠履行“用科技創新推動北斗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的團隊使命,先后突破了以“快速捕獲與信號接收、衛星抗干擾、系統高精度測量、系統體系級仿真評估、分布式地面運控架構”為代表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發展成為北斗系統技術創新引領者,是北斗系統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創新團隊,為我國北斗系統從無到有、從追趕到并跑甚至局部領跑做出了卓越貢獻。
部分團隊成員
北京理工大學——北理技術助力“北斗短信”
在覆蓋全球的北斗系統中,“發短信”可謂是“獨家秘笈”,這一北斗系統獨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有著北京理工大學科技支持。 北京理工大學安建平教授團隊,從2013年開始探索,北斗全球短報文MEO星上處理關鍵技術,經過艱苦攻關,率先通過仿真試驗和原理樣機實測數據,給出了短報文星上處理機的性能、復雜度、功耗和抗干擾能力包絡相關結果,為用戶單位和工程總體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參考依據,加快了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的立項進程。
北理工通信與網絡實驗室由安建平教授擔任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空天信息網絡方向的研究工作
在北斗三號工程實施階段,北京理工大學團隊作為核心單位之一,承擔了MEO報文通信接收處理機的研制工作,先后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在極低信噪比、極高多普勒和極短時間窗口等多重約束下,實現了入站短報文的快速同步和可靠接收。至2020年3月,已有8臺北京理工大學參與研制的北斗MEO衛星報文通信接收機通過了在軌測試,目前均正常工作,效果良好。 從2005年起,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一直在為北斗衛星導航默默付出。2010年,團隊完成了我國首批北斗二代基帶處理芯片的流片,實現了我國北斗二代系統“中國芯”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壟斷;2012年,團隊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北斗二代手持基本型終端系統,實現批量裝備;2013年,團隊研發的北斗雙模用戶機,在蘆山地震救災中得以應用。 2015年3月30日,我國成功發射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這是我國首次采用遠征一號上面級將中高軌航天器直接送入預定軌道。北理工與航天科技集團聯合研制的測控數傳一體化應答機,首次用于遠征一號上面級,圓滿完成了此次發射的運載與衛星一體化測控數傳任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貢獻助“北斗”閃耀蒼穹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現場,也有北航人的身影! 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是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結構強度專業1986級本科校友。
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是北航人投身北斗建設的杰出代表。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雙星定位 區域組網 覆蓋全球,三代北斗人接續奮斗,建成了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這一過程中,空天報國的北航,不僅為北斗系統輸送了諸多人才,校內多個科研團隊也付出了許多智慧與汗水。一系列北航科研成果,有力支持北斗系統的研制與應用,在服務國計民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工大校友“北斗之父”孫家棟
在“北斗組網”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這一位年過90的老人必然會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他就是首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被稱為“北斗之父”的哈工大杰出校友孫家棟院士。
衛星導航是孫家棟近十年的主攻領域之一,在擔任北斗衛星導航工程總設計師的18年中,他在西昌發射現場組織指揮了14次北斗衛星發射。短短十余年,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從無到有并投入產業化。 1994年,孫家棟獲聘第一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他帶領其團隊完成了我國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建設任務以及北斗三號立項與論證,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衛星導航發展道路,為北斗三號系統實現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武漢大學——提升北斗‘視力’”,北斗系統的建設中,武大技術團隊功不可沒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是先后服務三代北斗系統的“布星者”之一,也是北斗三號系統衛星軌道精密定軌的重要參與者,他被稱為“GPS應用在中國的開拓者”。1997年,香港回歸,深港兩地的劃界,經中英雙方劃界專家多次爭議后決定,采用劉經南負責實施的深圳城市GPS框架網坐標作為劃界依據。
劉經南
當要發展我們自己的定位系統時,劉經南當仁不讓地被邀加入了國家隊,并提出了分布式廣域差分系統技術,建立了中國自主的廣域高精度衛星導航技術,通過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實現了厘米級的實時定位精度。 武大劉經南團隊研制的下一代高精度北斗定位導航授時芯片。其團隊承擔的“地基增強系統”建設,不斷讓北斗提升“視力”,通過地基增強和天基增強,可以實現時間精度為1個納秒或者優于1個納秒,實時位置可以精準到1個厘米,特定領域精度可以做到1個毫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航校友和師生持續貢獻著南航力量和智慧
在北斗系統全球組網中,南航校友和師生持續貢獻著南航力量和智慧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南航86級校友陳忠貴,北斗三號衛星副總指揮、南航90級校友王東,還有一大批校友投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研制當中。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南航86級校友陳忠貴,見證了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區域到全球的跨越發展與輝煌成就。
陳忠貴
1995年,隨著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的論證,他被調入到通信導航總體室,并開始了導航衛星的研制工作。 2007年4月14日,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計劃中的第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按照國際電聯的相關規定,北斗二號導航系統必須在七年之內完成衛星導航信號在軌向地面發播,否則就取消導航頻率的優先使用權,需要重新申請頻率和開展相關國際協調,實際上就是失去了我國發展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佳機會。 面對緊迫的研制任務,時任衛星副總設計師的陳忠貴帶領黨員突擊隊,改進集成測試驗證方法,一周“5+2”、每天“白+黑”,奮戰8個月,最終在國際電聯規定日期前成功完成了衛星的發射和信號開通。 北斗作為一項國家工程,需要的是團隊協作、接力傳承。作為一名擁有3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還積極擔任新黨員的督導師,做好青年后備人才的幫傳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必須得一步一步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發展”,陳忠貴始終堅持“以老帶新,積淀傳承”的團隊建設理念,也是北斗導航系統接力傳承、不斷創新超越的重要因素。
西北工業大學——北斗出天外,一舉定蒼穹!西工大力量從不缺席!
在這條“問天之路”“圓夢之路”,西工大人走了二十余年。多個學院的研究團隊及相關領域校友扎實積累、接續奮斗,承擔科研項目百余項,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科學成果。 掃描天線伺服驅動電機:作為衛星天線驅動控制系統中的核心部件,天線驅動電機至關重要,對衛星的導航通訊起著關鍵作用。西工大自動化學院劉景林教授團隊主持完成了北斗導航衛星掃描天線伺服驅動電機科研攻關。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天線掃描機構,正是由西北工業大學研發的6臺高性能步進電機進行伺服驅動,確保了衛星的導航及通訊功能。 通信導航一體化終端設計: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廉保旺教授團隊砥礪奮進20余載,與相關院所企業開展長期科研合作,在“衛星通信導航一體化終端設計”“低軌衛星星座組網技術與增強導航”“5G+北斗多源融合定位”方面承擔基礎研究、研制項目近百項,形成雄厚的理論及技術積累。團隊研制的高精度導航定位設備、高精度導航搜救設備已被廣泛應用于北斗衛星導航、低軌衛星通信互聯、通導一體化等領域,為實現全天候、全球化、低時延、高可靠的空間信息互聯、目標定位與跟蹤、打造天基傳感器監測網絡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干擾檢測、定位與抑制系統: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王伶教授團隊,針對衛星導航干擾源檢測與定位、干擾抑制等方面問題,依托承擔的北斗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30余項項目,經過10余年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攻關,掌握了自主可控的高精度多目標穩健測向、穩相數字波束低失真干擾抑制等核心關鍵技術,研制出高可靠、高性能、小型化的干擾檢測、定位與抑制系統。該系統已被應用于無人機、重點基礎設施防護等,滿足了對衛星信號“收得多”,對干擾“消得凈、測得準”的核心需求,可有效保障北斗衛星導航接收機終端的授時、定位精度。
山東大學——北斗三號高精度成果取得創新性進展
“省域北斗三號高精度位置綜合服務平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由山東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及2個企業共同完成。 項目開展主要針對我國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領域,長期受制于國外的現狀,面向我國北斗新時空+智慧應用國際化發展戰略需求和發展趨勢,結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進程和我國北斗產業發展現狀,突破移動目標實時車道級連續導航、高時頻動態、智能分析融合、秒級傳輸通信等產業化瓶頸,解決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關鍵軟硬件國產化、平臺運營服務標準化、多衛星系統融合、大規模基準站數據自動化處理等難題課題組成員單位進行了較長期合作。
中國科學院——在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始終秉承“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建設理念,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全方位參與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制建設。 中科院是導航衛星研制的主力軍。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了北斗三號10顆全球組網MEO(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2顆試驗衛星。采用全新的中科院導航衛星專用平臺,實現了小型化、輕量化和高載荷比;提出“功能鏈”設計理念,從設計源頭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突破了相控陣Ka星間鏈路、星載高精度時頻無縫切換、衛星在軌自主診斷恢復、抗輻照龍芯CPU、在軌軟件賦能等一大批新技術,為實現全球系統星間組網通信、導航信號連續、衛星性能持續提升和在軌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科院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突擊隊。作為與GPS、格羅納斯、伽利略并肩的全球四大導航系統之一,北斗三號在研制建設過程中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中科院充當了突擊隊的角色。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上海天文臺、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研制的甚高精度星載銣原子鐘,天穩精度居國際領先水平;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天穩定度和漂移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空間行波管放大器滿足高效率、高可靠、長壽命的要求,實現了進口替代。此外,中科院相關單位研制的衛星自主運行單元、星敏感器、紅外地球敏感器、星間激光通信終端、介質陶瓷、鎧裝加熱器、雙金屬合金催化劑等關鍵單機和器部件等,均已應用于北斗三號衛星,解決了系統研制急需,為北斗三號衛星系統關鍵技術100%自主可控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科院是地面信息處理的方面軍。地面信息處理是北斗系統實現導航、通信、授時功能信息解算的關鍵環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承擔地面運控系統信息處理、時間統一和衛星激光測距等任務,研制了主動型氫原子鐘,突破了混合星座高精度軌道與鐘差測定與預報、星地星間鏈路聯合精密定軌與時間處理、全球電離層模型處理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高實時性導航電文產品的自動化生成。 人民日報發表微博“致敬‘北斗布星人’”。二十余年,從無到有,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幾代人不斷求索的夢,沖向那片壯麗的星空!一起轉發,致敬中國航天人!
圖源:人民日報微博
本文由軟科公眾號手工整理,因篇幅和時間有限,僅收集了為“北斗”做出貢獻的部分高校,歡迎把你了解的其他高校留在評論區,讓所有人都看見! 新聞來源:各高校官網官微、人民日報
-
導航系統
+關注
關注
2文章
257瀏覽量
30679 -
北斗衛星
+關注
關注
0文章
136瀏覽量
15238
原文標題:【行業資訊】北斗導航系統研發,哪些大學是主力軍?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e7065087ad82,微信公眾號:中訊四方】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