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與自動化方案,到底是消滅工作崗位的萬惡之源,還是創造新平臺的有力武器?答案將取決于你的思考角度。
實際上,自動化的全面普及當然會消滅一部分崗位,同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就在去年,PA Consulting在題為《人與機器:從炒作到現實》的報告中就支持了這種動態平衡的主張,并預測,AI與自動化將在數量上實現工作崗位的凈增長。這一點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的調查結果相吻合。經合組織是一家擁有36個成員國的跨政府經濟機構,其在調查報告中指出,盡管自動化技術會給特定行業帶來沖擊,但“總體就業崗位仍可能繼續增長”。
在COVID-19疫情引發的這場社交隔離當中,自動化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目前我們還很難斷言這場沖擊能否真正加速各個行業中的自動化發展速度。LinkedIn最新數據表明,危機期間AI相關職位的招聘速度有所放緩,但包括機器人咖啡師、清潔工乃至商用無人機在內的各類自動化解決方案,也確實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遵守社交隔離法規。
當然,任何與自動化相關的討論,都需要首先明確一個前提:自動化會給工作崗位造成怎樣的影響?
人機回圈
目前,我們尚處于AI與自動化大范圍普及的早期階段,因此還很難斷言接下來會有哪些崗位徹底消失,又將有哪些崗位嶄露頭角。
Slamcore是一家總部位于倫敦的初創企業,致力于推動AI算法商業化,借此幫助機器人利用傳感器數據實現態勢感知能力。Slamcore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 Owen Nicholson表示,我們只需要著眼于當前的部分工作崗位,就能意識到預測未來有多么困難。
他指出,“與某些常見的觀點不同,我認為機器人能夠在未來創造大量新工作。正如50年前,還根本不存在網站設計師、視頻播主或者數據庫架構師,在接下來的50年,也必然再次涌現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型工作。”
Nicholson以機器人飛行員為例進行說明。
“真正具有普適性的全自主機器人,還遠沒能成為現實,因此人類將長期處于半自動、半手動的中間發展階段。在此期間,行業的整體效能將上升至新的高度,而嶄新的工作領域也由此拉開帷幕。”
越來越多的共識指出,人類將與機器人全面協同、各自發揮優勢,真正實現人機互補。
總部位于圣迭戈的Brain Corp最近劃撥3600萬美元資金,旨在“幫助受疫情流行影響的各個行業(從醫療保健到實體零售)對于自動移動機器人(AMR)的旺盛需求。”Brain Corp的知名成果為BrainOS,這是一套與硬件及傳感器相集成的操作系統,能夠在倉庫、工廠及零售店面中為運輸機器人提供“大腦”。BrainOS還可支持自動掃地機器人,幫助工人快速高效地完成清潔工作。這些掃地機器人配備有一系列傳感器,包括激光雷達與3D飛行時(ToF)傳感器,能夠在動態環境中實現自主導航。
Brain Corp還表示,在COVID-19疫情期間,各個行業對于BrainOS驅動型掃地機器人的需求開始激增,單在今年4月內,其使用量就增長了24%。Brain Corp高管Michel Spruijt在采訪中表示,“使用量增幅主要(68%)發生在白天時段,這表明企業正在提高清潔頻率,并在工作高峰期廣泛使用這款機器人。”
機器人還會生成大量性能數據,這些數據會被自動編譯成報告形式,以供管理者進行解釋、評估與分析,最終用于改善機器人的運營與性能表現。雖然相當一部分新工作可以由傳統崗位上的員工完成,但隨著機器人普及度的提升,終將出現專職員工負責這方面事務,也就是創造出了新的工作崗位。
Spruijt解釋道,“管理人員可以查看當前正在清理的路由軌跡,檢查運行時間及執行頻率等量化指標,并接收關于機器人診斷及軟件更新的通知。只有關注相關報告,并成功解釋數據中蘊藏的洞見,才能讓自動化技術真正給業務運營帶來改善。”
這類機器人通常還需要接受訓練,即遵循“重復學習、加深印象”的流程。員工將指導機器人沿著清潔路線進行操作,并在環境變化時應當調整。Spruijt強調,這一過程“離不開人類員工的參與。”
他表示,“沒有人類,機器人的功能性將無從談起。”
此外,這類機器人的廣泛普及,可能還會創造出機器人維護員這類新型工作崗位。
Spruijt指出,“要在物理層面構建機器人,并成功對其進行現場維護,必然需要一系列新型、或增強性質的工作職能。這一切都將表現為全新的工作崗位。此外,隨著生產線上機器人產量的增加,相關工具、輕型制造、觸控屏以及激光雷達等硬件的需求都將有所提升。最后,在現場部署與維護方面,愈發復雜的機器人方案,也需要配合專職員工乃至服務供應商,才能持續保持正常運轉。”
人類與機器人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自動化廠商必須充分考慮這一基本前提。Veo Robotics是一家位于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的初始企業,他們使用計算機視覺與3D傳感技術,提升工業機器人的感知能力。其Veo FreeMove系統計劃于明年推出,旨在幫助各類廠商協調機器人與人類的最佳能力,構建起既非全手動、也非全自動的綜合性業務系統。
Veo Robotics公司CEO兼創始人Patrick Sobalvarro解釋道,“Veo所做的就是開辟一條中間道路,借助人類員工的靈活性、創造力與靈巧性完成人類擅長的部分,再由機器人的持續運行與強大力量,為人類員工提供協助。這樣的工作單元在成本上要遠低于全自動化解決方案,因為人工能夠更準確地完成那些較難處理的部分,特別是工作中涉及敏捷、感知與判斷的內容。”
Sobalvarro還補充道,“這意味著,熟練的焊工能夠把更多時間用在焊接操作上,而夾具擺放與搬運類工作將由機器人完成。質量技術人員也可以更多關注檢測本身,零部件的移動交由機器人處理。每個人的勞動強度更低、工作體驗更好、生產效率也更高。”
隨著各行業在疫情之下建立新常態,人機協作可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潛力與價值。
Sobalvarro表示,“制造企業必須降低工廠內的人員密度,以符合社交隔離法規的要求。Veo系統提供的人機協作方案,能夠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意味著一人一機的結對工作將成為主流,由此代替以往兩人一組的傳統工作方式。”
過去幾年以來,Miso Robotics公司一直在全美部署其漢堡制作機器人。該公司最近又推出了下一代機器人產品,名為ROAR(軌道機器人),能夠在多個烹飪臺間移動,以完成漢堡餅炸制與食材翻轉等操作。
隨著社交隔離的推進,餐廳行業成為COVID-19疫情之下受打擊最嚴重的領域。Miso公司CEO Buck Jordan認為,自動化將在幫助餐飲行業恢復運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他指出,“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認真面對新挑戰與新常態,而克服一切難題的核心正是技術。餐飲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整個行業需要高度自動化以維持運轉、推動增長并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將自動化與商業食品制備流程相結合,才能讓餐廳的經營者們安心重新開放,通過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點/污染點吸引顧客,從而提高食品健康與安全性。這最終將帶來更高的生產速度,更好地滿足送餐與外賣需求,為餐廳在社交隔離時期探索出新的運營模式。”
雖然這一切必然給傳統廚房模式帶來沉重打擊,但如果無法滿足食品安全要求,后果只會更糟。
Jordan補充道,“如果不利用機器人技術幫助餐廳重新開放并恢復經營,那么問題就不是有沒有工作崗位的問題,還是餐廳本身還存不存在。餐廳不在了,工作崗位或者就業機會根本就無從談起。”
前線任務
無人機是自動化技術的集大成者,但目前大多數無人機仍然需要操作員進行部署、管理與監督。人們需要對飛行路線進行編程,在出現問題時立即介入,并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
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商用無人機就一直處于快速上升通道。據報道,到2026年,商用無人機市場預計將由2018年的12億美元增長超過5倍。而此次疫情的出現,則讓醫療服務交付等領域對無人機服務提出了更旺盛的需求,前線應用場景也隨之快速增加。無人機數據軟件平臺DroneDeploy聯合創始人兼CEO Mike Winn在采訪中表示,公司預計2020年內無人機將在十幾個行業當中迎來需求增長,而COVID-19疫情又進一步推動了增長的具體幅度。
Winn表示,“COVID-19之下,我們的無人機業務仍在增長。客戶數據顯示,活躍的企業無人機用戶數量同比增長達130%,2020年4月與2019年4月相比影響不大,而5月的增幅開始全面凸顯。”
這家總部位于舊金山的企業打造出一套平臺,允許商用無人機操作員輕松繪制、勘測并檢查航空影像,并借此將無人機推廣到農業、采礦業、建筑業以及保險業等諸多領域當中。
即使自動化技術無法在短時間內催生出大量新興崗位,但無人駕駛飛機仍讓我們得以一窺,傳統職能角色的演變文化,特別是現場工程師如何一步步完成職能蛻變。
Winn表示,“我們已經看到一部分企業客戶在對團隊成員進行無人機技能培訓。例如,「無人機操作員」已經成為一大快速增長的職位。隨著負責快遞配送的無人機越來越多,不少現場工程師開始轉型為無人機操作員。在農業領域,他們將遙控無人機捕捉現場數據、精確播撒化學藥品等。”
Freedom Robtics是一家總部位于舊金山的初創企業,該公司聯合創始人Dimitri Onistsuk致力于開發用于控制及監視機器人集群的軟件。Onistsuk表示,他發現一部分相關崗位確實有所發展,企業則可能需要擴大其員工隊伍以引入新的專業人員。
Onistsuk指出,“企業需要擴大員工的技能范圍。例如,我們發現機器人技術團隊開始劃分為「工程師」與「操作員」兩類。由于對無人機解決方案的需求水漲船高,企業已經不可能單純依靠工程師操縱無人機完成日常任務。因此,具備嫻熟技能的工程設計與機器人開發人員,應著力處理機器人視覺識別及算法等方面的問題,而現場操作、維護與維修等工作則交給專職操作員進行。”
企業可能還需要重新評估自身工作流程,保證人們的技能得到有效利用。Onistsuk補充道,“指派頂尖工程師去處理機器人維修任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與其他機器人從業企業一樣,Freedom Robotics公司在疫情流行期間的業務需求也迎來“急速”增長。該公司目前正在加快發展規劃,努力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
他指出,“客戶一直非常關注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潛力,而我們現在也體會到了發展的緊迫感。客戶們不可能用幾年時間等待我們的原型設計逐漸發展成熟,他們希望快速部署、在試驗中不斷糾錯。”
Onistsuk還指出,機器人確實能夠幫助企業客戶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包括負責監督機器人設備的遠程操作員與管理人員。“以操作員為例,客戶們建立起人機回圈。一旦半自動配送車發生異常,例如貨倉中的反光材料干擾到其視覺判斷,或者行駛在色彩雜亂的步道灌木叢附近,操作員就會通過GPS、遠程遙控或者腳本等方式,接管車輛行駛。在制造方面,機器人負責將零部件運送到特定工位,人類員工直接接手并進行更為復雜的實際裝配。”
雖然還很難確定接下來又會有哪些工作崗位涌現,但我們不妨做點有趣的推測。Onistsuk認為,掃雪機器人可能很難分辨出被積雪覆蓋的汽車,這時遠程操作員就需要介入并主動解釋當前場景,并在必要時執行手動導航。隨著未來幾年新興技術的成熟,我們將更清晰地了解到AI與自動化將給人類員工帶來怎樣的影響。
Onistsuk表示,“我認為,機器人的服務器與邊緣端操作非常重要,這也是機器人基礎設施與資產跟蹤方面的重要前提。5G技術將帶來無限的可能,并對機器人技術產生重大影響。以此為背景,我們需要一套全新的技術與技能組合。我認為,未來將有新一代人機混合型工作崗位出現,包括與機器人配合完成醫療診斷、工業檢查甚至是手術等任務。”
工作過渡
普華永道曾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最可能從人工智能發展中受益的行業為:“人員密集型”行業及“高科技”行業,例如醫療保健、教育與科學等。報告指出,“教學對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雖然人工智能系統或機器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補充,但必須要有人類參與者的介入,才有可能滿足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因此,我們預計未來只有5%左右的教育工作者被AI技術替代,但由AI創造的全新教育崗位將達到當前行業整體數量的10%。”
這份報告還指出,機器可以承擔某些較為“乏味”的教學任務,例如批改作業,特別是其中的多項選擇題。報告補充稱,“凈失業”部門則主要體現為“負責處理高重復度及日常例行事務”的部門。
制造業則是另一個典型案例。普華永道估計,到2037年,自動化將在制造業中消滅約25%的工作崗位。同時,隨著自動駕駛汽車與自動化倉庫體系的增加,“運輸與倉儲”工作崗位的削減比例將達到40%。而在此期間,新增的崗位數量可能只有被取代崗位的一半。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到2022年,全球工廠當中將有“近400萬臺工業機器人全力運轉”。報告同時預測,疫情后的人力市場將“對機器人相關技能提出旺盛需求”。這份報告補充稱,各國政府需要集中精力組織教育與培訓,保證國內勞動力獲得必要技能。
即使AI與自動化能夠在工作崗位的絕對數量上帶來增長,隨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不斷變化與發展,一波重大沖擊甚至是顛覆似乎已經不可避免。一部分崗位將被歷史所淘汰,另一些角色則可能會呈現出新的面貌,甚至是徹底轉化為前所未有的新職位。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系列變化都將在未來幾年中,在技能與教育再培訓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責編AJX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0文章
28231瀏覽量
206618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239瀏覽量
268480 -
自動化
+關注
關注
29文章
5519瀏覽量
7912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