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作為國內民營科技企業的杰出代表,近年來,一直飽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科技圍堵打壓,尤其是今年,更是遭受了美國的極限扼殺。面對芯片制裁,雖然華為拿出了隱藏已久的備胎計劃,但仍然獨木難支,疲態漸顯。為了應對未來在操作系統和半導體領域可能爆發的科技戰,日前,華為選擇與西北工業大學合作,建立鴻蒙生態菁英班,旨在培養一批能夠解決軟件終端問題的國內自主高科技人才。
既然是培養計算機專業高科技人才,那么華為此次為何放棄清華大學,而選擇名氣稍遜的西北工業大學作為聯合培訓基地呢?我們知道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實力非常強勁,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畢竟經常拉出去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爭世界第一。但是實力強只是一方面,不是評判一切的唯一標準,中國古代對人才就有“不能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的說法,當然現在不可能這么極端,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清華培養出人才的一些問題。
清華大學雖然實力強,但其每年培養的專業人才多數選擇出國深造或者工作,而選擇留守國內的卻很少,人才流失可謂非常嚴重。據美國有關方面的統計顯示,僅美國硅谷就有2萬多名清華畢業生在那里從事高尖端技術研發工作。因此,清華大學更被戲稱是美國的人才培養基地。
科技戰最終打的是人才戰,人才才是制勝的關鍵。既然留不住人才,那么做多大努力都是無用功。關于這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曾用“中國雞”和“中國蛋”做了個形象的比喻,他說:“我們有時候花大價錢,從國外引進的高新技術,打開后發現是中國雞下的蛋,我們還要為此交關稅,還要出高價,為什么不能讓中國的雞回到中國來下蛋呢”。這一隱喻說法就差沒指名道姓了,清華估計也很無奈。
而相比清華,西工大在人才流失方面就做的很好。西北工業大學作為“國防七子”之一,是中國唯一的一所同時發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國際性雙一流大學,作為老牌985高校,其綜合實力(包括計算機系)自然也是不容小覷的,從其能夠被美國列入制裁的13所高校實體清單就足以說明一切。
西工大建校80年來,共培育出55位將軍,49位兩院院士,國防科工領域半數以上的領導班子和技術骨干都是西工大的杰出校友。例如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殲20總設計師楊偉、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殲15艦載機副總設計師趙霞、中科院士“兩彈一星”功勛吳自良等。而其畢業生也是不負眾望,秉承了老一輩科研專家們的優良品德,在畢業后基本都留在國內發展,為中國的國防和高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具有濃厚愛國情懷的人才才是現階段國家發展所真正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相信任正非也是看好這一點才決定與西工大合作,從而摒棄清華,全力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高科技人才。
華為作為中國引以為傲的民族企業,在半導體芯片、操作系統以及5G技術等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尤其是5G技術更是領先世界。由其推出的麒麟系列芯片和鴻蒙操作系統也是讓我們看到了國產打破國外壟斷的可能。但也正因為如此,華為遭受了一些西方國家的不公平打壓。不過科技戰就是這樣,實力決定一切。令人欣慰的是華為頂住了壓力,并沒有因此屈服,而是選擇迎難而上,越挫越勇。
作為同是被美國列入制裁清單的西北工業大學和華為,它們一個是中國高校代表,一個是民族高科技企業代表。此次校企雙方合作,建立的華為鴻蒙生態菁英班,將由華為高級技術專家擔任導師,在華為研發基地進行培訓。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培養屬于我們自己的高科技人才,為將來的科技戰做好戰略人才儲備。
誠然華為有著自己的目的,希望能夠為其鴻蒙生態輸送更多的國產人才,以全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國產操作系統。但出發點畢竟是好的,自己培養自己的高科技人才總好過為他國做嫁衣。我們不缺乏優秀的企業,也不缺乏優秀的人才,但是要將這些轉化成真正的戰斗力,還是需要企業和高校的強強聯合。特殊節點上,華為和西工大合作可以作為典范,也許能夠為自主人才的培養模式打開一個良好的開端。
編輯:hfy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5文章
34123瀏覽量
249411 -
鴻蒙系統
+關注
關注
183文章
2627瀏覽量
657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