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人成在线_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_国产在线视频国产永久2021_国产AV综合第一页一个的一区免费影院黑人_最近中文字幕MV高清在线视频

0
  • 聊天消息
  • 系統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帖/加入社區
會員中心
創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如何生產3納米以下全環繞柵極晶體管?

我快閉嘴 ? 來源:EEWORLD ? 作者:EEWORLD ? 2020-09-29 13:54 ? 次閱讀

半導體技術發展史的本質就是晶體管尺寸的縮小史。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10微米節點開始,遵循著摩爾定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5納米。在這一過程中,每當摩爾定律遭遇困境,總會有新的技術及時出現并引領著摩爾定律繼續前行。自22納米節點上被英特爾首次采用,鰭式場效應晶體管(FinFET)在過去的十年里成了成為了半導體器件的主流結構。然而到了5納米節點之后,鰭式結構已經很難滿足晶體管所需的靜電控制。其漏電現象在尺寸進一步縮小的情況下急劇惡化。因此,半導體行業急切需要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在未來節點中替代鰭式晶體管結構。

盡管各種新型晶體管方案不斷地被提出,然而工業界真正青睞的是能夠允許他們繼續使用現有設備以及技術成果的方案。正是基于這一原因,全環繞柵極晶體管(Gate-All-Around FET)被廣泛認為是鰭式結構的下一代接任者。在2019年的三星晶圓制造論壇(Samsung Foundry Forum)上,三星明確表示將會在3納米節點放棄鰭式結構,轉向全環繞柵極技術。在剛剛過去的臺積電第26屆技術研討會上,臺積電也正式宣布將在2納米節點引入全環繞柵極技術。目前英特爾仍然受困于7納米技術難產,尚未給出具體的計劃何時引入全環繞柵極技術。但英特爾的首席技術官麥克邁克· 梅伯里博士也在今年的國際VLSI會議上稱希望英特爾能在五年之內實現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的量產。那么這樣一個備受各大半導體廠商青睞的晶體管結構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平面型晶體管到鰭式結構的轉變

要搞清全環繞柵極技術,我們首先要從場效應晶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說起。所謂的晶體管,是指一種等效于水龍頭作用的電子器件。水龍頭可以用來控制水流的大小以及開關,與之類似晶體管的作用是控制電流的大小與開關。這里面另外一個關鍵詞是場效應,指的是這種對電流的控制是通過施加一個電場來實現的。晶體管結構中,我們可以 通過對柵極施加一個電壓從而在通道內部產生一個電場。這個電場的大小可以被用來調節源極和漏記之間電流的大小。也由此可見,決定場效應晶體管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柵極對通道的控制能力。

根據電阻的定義 ,我們可以簡單估算出源極到漏極之間電阻的大小是和柵極的長度成正比的。柵極越小,在同樣的電壓下能實現的電流也越大。這是決定晶體管性能的一個關鍵參數,也因此早期的技術節點往往是根據柵極的長度來命名的。所謂的10微米節點,指的就是柵極的長度最小為10微米。自從引入鰭式晶體管結構之后,技術節點中的數字僅僅是一個營銷代號,已經不再和晶體管的任何尺寸直接對應。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通道的長度并不等于柵極的長度。這是因為源極和漏極是通過離子注入(ion-implantation)實現的。在離子注入的過程中,會有離子擴散到柵極下方,形成所謂的擴散層。擴散層的存在,導致了在32納米節點之后,柵極長度無法進一步縮小(避免漏極和源極之間直接短路)。英特爾也因此在之后的22納米節點引入了鰭式晶體管。

從平面型晶體管過渡到鰭式晶體管,柵極對通道內電場的控制能力大幅提升。原先柵極與通道的接觸面積僅僅是由通道的寬度 決定的,而在鰭式晶體管中則是由 決定。更大的接觸面積導致了通道內電流傳輸的橫截面積更大,因而對應的電阻更小電流更高。

鰭式晶體管除了實現對通道更好的控制,另一個重要改進是允許柵極的長度進一步縮小。在平面型晶體管中,源極和漏極的生產是通過離子注入實現的。而在鰭式晶體管中,源極和漏極的則是在柵極做好之后直接在鰭上外延生長(Source-Drain Epitaxy)。此時由于柵極的阻斷,不會出現擴散層,也因此不會有短溝效應的問題。

英特爾在22納米節點首次引入鰭式晶體管時給出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單元都包含著兩組鰭,每組內部各三個。在另外一個方向上,更高的線則是柵線。鰭式晶體管的尺寸縮小的一個重要衡量參數就是鰭線(Fin Line)和柵線(Gate Line)的重復周期。其中鰭線的周期是半導體器件中所有結構中最小的周期,而柵線的周期對整個晶體管的性能有決定性的影響。在22納米節點,鰭線和柵線的周期分別為60,90納米。而到了5納米節點,鰭線和柵線的周期僅為27,54納米。

5納米之后,鰭式晶體管將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首先隨著柵線之間的間距進一步減小,很難再像之前那樣在一個單元內填充多個鰭線。而如果只做一個鰭線的話,生產工藝又很難保證不同器件之間性能一致。因為控制多個鰭線的平均尺寸要遠比控制單個鰭線的尺寸容易得多。其次也是更為致命的問題是,隨著柵線之間的間距進一步減小,鰭式晶體管的靜電問題急速加劇并直接制約晶體管性能的進一步提升。這里所說的靜電問題是指鰭式晶體管本身的結構帶來的一系列寄生電容以及電阻的問題。例如柵極與柵極之間的寄生電容,柵極與通道之間的寄生電容,柵極與金屬電極之間的寄生電容,以及源極與漏極之間的寄生電阻等問題。IMEC之前的模擬表明,當柵線之間的間距縮小至40納米之后,鰭式晶體管的性能將會趨于飽和。因此,在5納米之后,工業界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結構來替代鰭式晶體管結構,這就帶來了全環繞柵極晶體管。

全環繞柵極晶體管

前文中我們提到,工業界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晶體管結構來需要滿足以下幾個需求:

1. 新的結構所需的生產工藝應該與鰭式晶體管相似,可以繼續使用現有的設備以及技術成果;

2. 新的結構應實現對通道更好的控制,例如柵極與通道之前的接觸面積更大;

3. 新的結構帶來的寄生電容和電阻問題應得到顯著改善;

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的出現滿足了以上所有需求,從而允許摩爾定律在5納米之后進一步前進。首先其生產工藝與鰭式晶體管相似,關鍵工藝步驟幾乎一樣(這點我們會在之后的文章中進一步講解)。其次,全環繞柵極晶體管實現了柵極對通道之間的四面環繞,接觸面積由 提升到了 。最后由于源極與漏極之間的通道橫截面積顯著縮小,對應的寄生電容顯著降低,而寄生電阻顯著增大。

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的結構如下圖所示,根據源極與漏極之間通道的長寬比不同,分為納米線結構(中圖)以及納米片結構(右圖)兩種。在早期的研發中,包括IMEC和IBM等機構的早期工藝均采用的是納米線結構。這是因為較高的長寬比很難控制納米線與納米線之間的刻蝕與薄膜生長。隨著工藝的逐漸進步,在即將到來的2納米與3納米節點,臺積電三星等眾多廠商將會采用納米片結構來實現更大的接觸面積。而在納米片之后,工業界可能會重新回到納米線,因為納米線可以允許更小間距以及更大的表面積/體積比。

全環繞柵極之后晶體管的發展

根據當前的估計,水平方向上的全環繞柵極晶體管足以維持柵線的周期從54納米縮減到30~40納米左右(2~3代節點)。在此之后晶體管的發展,則充滿了挑戰與不確定性。在當前已知的幾種備選方案中,垂直納米線結構將會把納米線調整為垂直方向;互補式結構將會把N型晶體管和P型晶體管沿著垂直方向進行堆疊;而堆疊式結構則會把多個柵極在垂直方向上經行堆疊。這些新型的結構理論上均會表現出比水平納米線/片更加優越的性能,但是他們也需要更為先進的工藝水平才能實現商業化生產。從目前的信息來看,互補式結構最有可能是全環繞柵極晶體管之后的選擇。但至于未來究竟會走向何種結構,我們將拭目以待!

如何生產3納米以下全環繞柵極(Gate-All-Around)晶體管?

在前面我們探討了工業界是如何從平面型晶體管過度到鰭式,再過度到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的。我們提到工業界青睞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種新的結構所需的生產工藝與鰭式晶體管非常相似,可以繼續使用現有的設備以及技術成果。那么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究竟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在本期文章中,我們將會詳細介紹其生產工藝。在10納米以下的先進制程中,生產一顆芯片通常需要幾千道工序,因此我們沒法詳細地介紹每一步工藝。這里我們將重點放在那些和鰭式晶體管不同的步驟進行討論。

超晶格外延生長(Superlattice Epitaxy)

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的生產從硅(Si)片基底開始,第一步在Si上外延生長出三個Si-SiGe超晶格結構。這一步在鰭式晶體管的生產工藝中是不需要的。如上圖所示,左圖中淺色的薄膜以及右圖中灰色的薄膜為Si,而深色及藍色的薄膜則為SiGe。超晶格結構中的每一層厚度均在10納米以下,最終生產出的厚度會直接決定納米片通道的高度以及靜電性能。

鰭式結構成型(Fin Formation)

在這一步中,我們通過光刻把前一步外延生產的超晶格薄膜做成一個一個周期分布的鰭。上圖中新出現的淺藍色材料是SiO2, 它的作用是隔開相鄰的兩個晶體管(鰭),因此也被稱作淺溝隔絕(STI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這一步工藝最早是從250納米節點開始引入的,在鰭式晶體管中也有完全一樣的生產步驟。通常鰭的周期是芯片所有結構中最小的周期,在5納米制程中相鄰的兩個鰭間距已經低至30納米,是通過自對齊四重曝光實現的(SAQP Self-Aligned Quadruple Patterning)。預計從3納米開始,這一步將使用EUV單次曝光實現。

柵極成型(Gate Formation)

在這一步中,我們在與之前的鰭線相垂直的方向上做出周期分布的柵極。柵極所使用的材料是多晶硅(PolySi),柵極的上面附著的是氮化硅(Si3N4),在光刻中起到硬掩膜(Hard Mask)的作用。為了保護柵極避免其與源極漏極短路,柵極表面還會有一層隔離層(Spacer),隔離層的材料通常是氧化硅或者氮化硅。從目前的模擬來看,柵極的周期無法做到40納米以內,因此自對齊雙重曝光即可實現柵極的成型。預計在即將到來的3納米制程中,這一步將繼續使用193納米沉浸式光刻機進行光刻。

內隔離層成型(Inner Spacer Formation)

這一步的工藝實際包含三步。首先我們需要把柵極之間鰭全部清理干凈,清理出來的空間將來會用來生長源極和漏極。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柵極之間的間距很難做到40納米以下,因為40納米以下很難再有足夠的空間生長源極和漏極。然后我們將暴露在表面的SiGe材料刻蝕進去,這一步將是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生產中非常關鍵的一步,刻蝕的程度將直接決定晶體管中有效柵極的大小。最后在刻蝕過的SiGe表面生長內隔離層,與外部的隔離層類似,內隔離層的作用也是防止柵極與之后形成的源極漏極短路。

源極漏極的外延生長(Source Drain Epitaxy)

在成功的長出內隔離層保護柵極之后,這一步我們便可以在Si表面外延生長出源極和漏極。如果是P型晶體管,那么源極漏極的材料是硼摻雜的SiGe (SiGe: B)。如果是N型晶體管,那么源極漏極的材料則是磷摻雜的SiC (SiC: P)。這一步的工藝和鰭式晶體管的工藝也是一致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外延生產會給晶體管的通道施加很大的應變,這種應變對于晶體管的電學性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3納米以下的節點,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的通道是僅僅幾納米厚的薄片,且相鄰的薄片之間的距離也只有幾納米,這種應變可能會導致晶體管的嚴重變形。

通道釋放(Channel Release)

通道釋放可以說是全環繞柵極晶體管生產中非常華麗的一步。在經過幾百道工序之后,終于在這一步,我們通過選擇性的刻蝕把通道釋放到半空中,形成三個半懸空的納米線/納米片。而之前形成的柵極完全被清理掉了,也因此我們往往稱之前的柵極為虛設柵極(Dummy Gate)。在之后的工藝中,我們將會重新在納米線/納米片的表面生長出具備高介電常數的絕緣層以及金屬柵極(HKMG High-K Metal Gate)。

通道釋放也是我們這篇文章介紹的最后一步,之后的生產工藝與鰭式晶體管生產工藝幾乎是完全一致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一下鰭式晶體管的后續工藝。
責任編輯:tzh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電阻
    +關注

    關注

    86

    文章

    5476

    瀏覽量

    171702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

    文章

    27063

    瀏覽量

    216502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

    文章

    9641

    瀏覽量

    137876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全新納米3D晶體管,突破性能極限

    11月7日,有報道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超薄半導體材料,成功開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納米3D晶體管。這款晶體管被譽為迄今為止最小的3
    的頭像 發表于 11-07 13:43 ?311次閱讀

    NMOS晶體管和PMOS晶體管的區別

    NMOS晶體管和PMOS晶體管是兩種常見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類型,它們在多個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以下將從結構、工作原理、性能特點、應用場景等方面詳細闡述NMO
    的頭像 發表于 09-13 14:10 ?2329次閱讀

    CMOS晶體管和MOSFET晶體管的區別

    CMOS晶體管和MOSFET晶體管在電子領域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它們在結構、工作原理和應用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別。以下是對兩者區別的詳細闡述。
    的頭像 發表于 09-13 14:09 ?1249次閱讀

    技術前沿:“環抱”晶體管與“三明治”布線

    環繞柵極(GAA)架構。在晶體管中,柵極扮演著關鍵的開關角色,控制著電流的流動。RibbonFET使得
    的頭像 發表于 09-11 17:57 ?311次閱讀
    技術前沿:“環抱”<b class='flag-5'>晶體管</b>與“三明治”布線

    GaN晶體管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GaN(氮化鎵)晶體管,特別是GaN HEMT(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近年來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場景。其出色的高頻性能、高功率密度、高溫穩定性以及低導通電阻等特性,使得GaN晶體管成為電力電子和高頻通信等領域的優選器件。
    的頭像 發表于 08-15 11:27 ?773次閱讀

    GaN晶體管和SiC晶體管有什么不同

    GaN(氮化鎵)晶體管和SiC(碳化硅)晶體管作為兩種先進的功率半導體器件,在電力電子、高頻通信及高溫高壓應用等領域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然而,它們在材料特性、性能表現、應用場景以及制造工藝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以下是對這兩種
    的頭像 發表于 08-15 11:16 ?717次閱讀

    微電子所在《中國科學:國家科學評論》發表關于先進CMOS集成電路新結構晶體管的綜述論文

    晶體管結構創新成為了技術發展的主要路徑,從平面晶體管演進到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再到最新3nm技術節點下的堆疊納米溝道
    的頭像 發表于 05-31 17:39 ?414次閱讀
    微電子所在《中國科學:國家科學評論》發表關于先進CMOS集成電路新結構<b class='flag-5'>晶體管</b>的綜述論文

    什么是達林頓晶體管?達林頓晶體管的基本電路

    達林頓晶體管(Darlington Transistor)也稱為達林頓對(Darlington Pair),是由兩個或更多個雙極性晶體管(或其他類似的集成電路或分立元件)組成的復合結構。通過這種結構,第一個雙極性晶體管放大的電流
    的頭像 發表于 02-27 15:50 ?4891次閱讀
    什么是達林頓<b class='flag-5'>晶體管</b>?達林頓<b class='flag-5'>晶體管</b>的基本電路

    場效應晶體管怎么代替繼電器 晶體管輸出和繼電器輸出的區別

    繼電器通過通斷線圈產生磁場來控制機械開關,實現對電路的控制。而場效應晶體管(MOS)是一種基于半導體材料工作的場效應晶體管,通過柵極施加正負偏壓來控制漏極與源極之間的通斷狀態。
    的頭像 發表于 02-18 10:16 ?4566次閱讀
    場效應<b class='flag-5'>晶體管</b>怎么代替繼電器 <b class='flag-5'>晶體管</b>輸出和繼電器輸出的區別

    晶體管和場效應的本質問題理解

    三極功率會先上升后下降,因為電壓降在下降而電流在上升。功率最大點在中間位置。 3、當基射極電流增大到一定水平,集射極電壓降低到不能再降的程度時,晶體管進入飽和,此時無論基射極電流如何增大,集射極電流也
    發表于 01-18 16:34

    如何根據管腳電位判斷晶體管

    晶體管是一種常用的電子器件,用于放大和控制電信號。判斷晶體管的一種常見方法是根據管腳電位來識別晶體管的類型和狀態。本文將詳細介紹如何根據管腳電位來判斷晶體管,分為
    的頭像 發表于 01-09 17:29 ?2126次閱讀

    下一代晶體管有何不同

    在經歷了近十年和五個主要節點以及一系列半節點之后,半導體制造業將開始從 FinFET過渡到3nm技術節點上的柵堆疊納米晶體管架構。 相對于FinFET,
    的頭像 發表于 12-26 15:15 ?414次閱讀
    下一代<b class='flag-5'>晶體管</b>有何不同

    IBM發布首款專為液氮冷卻設計的CMOS晶體管

    IBM突破性研發的納米晶體管,通過將硅通道薄化切割為納米級別的薄片,再用柵極全方位圍繞,實現更為精準控電。此結構使得在指甲蓋大小空間內可容納最多達500億個
    的頭像 發表于 12-26 14:55 ?701次閱讀

    可性能翻倍的新型納米晶體管

    IBM 的概念納米晶體管在氮沸點下表現出近乎兩倍的性能提升。這一成就預計將帶來多項技術進步,并可能為納米晶體管取代 FinFET 鋪平道路。更令人興奮的是,它可能會導致更強大的芯片
    的頭像 發表于 12-26 10:12 ?608次閱讀

    場效應晶體管柵極電流是多大

    場效應晶體管柵極電流是多大 場效應晶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是一種基于電場控制的電子器件,常用于放大、開關和調制等電子電路中。在FET中,柵極電流
    的頭像 發表于 12-08 10:27 ?1409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