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通信行業人才轉行計算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尤其是在校的通信專業大學生,幾乎普遍都有轉行的意愿。
這種人才快速流失的現象,與通信行業的整體衰退形成了惡性循環,給行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了陰影。
究竟為什么通信行業會發生如此嚴重的人才流失?相比IT行業,我們到底存在哪些不足?輸在哪里?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遏制住這樣的趨勢?還是說,這種趨勢完全無法避免,我們只能默默接受?
作為通信行業的知識服務創業者,我一直在思考上面這些問題。
今天,我想把我的思考和大家做一個分享,希望大家幫我參考一下,我的想法究竟是對還是錯。
我個人認為,通信行業的人才流失,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
一、通信技術缺乏革命性創新
通信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這個需求是無止境的。
很多人認為,我們以前沒有電話、手機、互聯網,所以這些技術出現的時候,通信行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也創造了豐厚的利潤,行業度過了黃金時期。如今,人人有手機,有網絡,無處不在的通信已經實現,所以,通信的發展到頭了,自然就衰敗了。
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
有固定電話的時代,沒有人能想到會有手機。有功能機的時代,沒有人能想到會有智能機。人類的通信需求遠遠沒有得到徹底滿足,只不過更先進的通信形態還沒有出現。
即便說人聯網目前已經走到一個不錯的階段,我們還有物聯網呢。物聯網才剛剛起步,不是嗎?
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農業……各種各種的物聯網場景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它們的商業價值,這些場景仍然對通信技術有強烈的演進需求。
所以,通信行業的衰敗,并不是因為需求枯竭。
恰好相反的是,通信行業的衰敗,源于技術革新跟不上需求的發展。
自從19世紀初人類開始接觸電磁場電磁波,到后來建立完善的電磁理論,并將其創造性地運用于通信領域,迄今已經快兩百年。
我們一直在享受電磁波通信帶來的便利,挖掘電磁波更大的潛力。
然而,電磁理論終究有自己的能力極限,我們現在已經無限接近于這個極限。
速率、覆蓋、時延、能耗、成本,想要實現通信性能指標的全面提升,已無可能。即便是5G毫米波,哪怕6G太赫茲,都是以犧牲覆蓋能力為代價換來的帶寬提升。這樣的技術創新,難以服眾。
現在的通信能力進一步挖潛,甚至只能寄希望于材料學的進步。
通信的下一個輝煌時代,一定要等到一種完全不同于電磁理論的新理論出現。也許是量子,也許是某種我們還沒有發現的未知領域。
在革命創新還沒到來之前,通信技術的修修補補,確實無法滿足社會進步的需求,最多只能帶來規模增量(修建大量的基站)。量變無法帶來質變,通信技術無創新,則需求爆點無法出現,渴望的投資也不會到來。
技術走向瓶頸,當然吸納不了那么多的人才,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結果。
未來終結通信行業的人,一定來自通信行業之外。
二、通信行業的封閉商業環境
通信行業雖然看似高科技,但其實本質上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傳統行業,甚至比工業、農業更加傳統。
通信行業的所有生意,都是圍繞幾家運營商在轉。這種商業模式,堪稱“地獄模式”,存在很多先天性問題。
問題常年累積,最終導致行業惡性競爭,榨干企業的合理利潤空間,進而影響企業生存與員工待遇。
而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模式,不能夠完全開放市場,又和電磁通信理論有密切關系。畢竟頻率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無節制地批準運營商,資源肯定不夠用。
而且,通信服務的本質,是基礎設施服務。網絡覆蓋的特點,意味著巨大的資產投資,屬于典型的重資產經營。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大國,一般的企業根本沒有能力參與。
IT可以通過一個DC(數據中心)為全國甚至全球提供服務。通信不行,通信的“管道”屬性,決定了它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除了公共通信網絡之外,是不是可以針對區域市場,甚至某家企業或特定人群,提供專網通信服務呢?能不能開放專網通信運營市場呢?
雖然專網通信的投資遠遠低于公共通信網絡,但頻率仍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頻率資源的使用成本太高,導致普通企業只能使用免授權的頻譜,也就是Wi-Fi那樣的頻譜,干擾和沖突嚴重。
說句題外話,其實我個人覺得,LoRa這樣的私有技術,除了核心專利授權掌握在美國企業這個缺點之外,它真的有很強烈的用戶需求。很多企業用戶都希望有這樣一個自主建網的技術,就像自家Wi-Fi一樣,既安全可控,也低成本。
前幾天看新聞,德國給74家企業發放了5G園區網絡頻譜牌照,其實也是朝這個方向進行摸索。開放專網通信市場,也許是激活物聯網市場的一個好辦法。買網絡就像買云服務一樣,不再局限于運營商,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如果物聯網市場能夠做大做活,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這個生態,帶動通信行業的繁榮。
三、通信的高技術門檻和寡頭格局
前面我所說的兩個原因,大家應該都能夠想得到。
接下來我想說的,是一些新的思路。
我想站在大學生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么會選擇計算機而非通信。
大學生對通信行業并沒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不太會想到前面兩種原因。
他們會選擇轉行,源于自己的直觀感受,以及來自學長們的忠告——通信的課程很難,學起來很累,通信專業就業選擇余地很少,工資待遇很低。IT專業,尤其是軟件專業,工作好找,學起來也快,工資也很不錯,還容易進大廠。
確實如此。
通信專業和化學、醫學一樣,是一個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而且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專業。通信專業課程的學習難度真的很高,通信原理、電磁場電磁波、信息論、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課程。
國內大學普遍不合理的專業定位和教學大綱設計,加劇了通信專業的學習難度。什么都學,最終的結果就是什么都學不會。
幾乎每個大學都會設置通信相關的專業,但是,只有少部分的大學具備將這個專業教好的能力。于是,學校之間的差距被拉開,只有少部分的通信畢業生被用人單位認可。更多的通信畢業生,如果進入通信行業,只能從事專業性不強的崗位,或低端崗位。
通信專業領域,在“學校出身”方面有很明顯的鄙視鏈,存在明顯的階層劃分。
雙非畢業生和985畢業生,沒有辦法站在一個平面進行平等對話。通信標準組織的席位,都是特定的人群所壟斷。你很難在通信標準會議中,找到一個低學歷或者“學校出身”比較差的參與者。
通信技術的高門檻,某種程度上阻擋了新鮮血液的加入,也扼殺了創新和活力。
我個人認為,雖然現在3GPP一統江湖,全世界形成了5G這樣的統一標準,看似是好事,但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那就是通信技術的話語權被大企業所壟斷。小企業的創新想法,提出來就會被拍死,很難成為標準。
當年2G時代,如果全球形成統一標準,那肯定就是GSM一家獨大。像高通和它的CDMA,根本沒有生存空間。而事實證明,CDMA確實有很大的創新,也是更優秀的技術。
小企業和新技術,缺乏成長的土壤,是行業的悲哀。大企業以“統一行動”為理由,實行專利壟斷和技術打壓,對通信行業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會有相同的看法。
反觀計算機行業,或者說IT行業,則是一個典型實用性行業。
IT行業的入門,需要的理論知識遠沒有通信那么復雜。硬件性能的快速提升,軟件的蓬勃發展,程序開發語言的極速進化,大大降低了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想要靠計算機技能找一份工作,遠比通信要容易得多。
一個人,一臺電腦,就能干活,這是其它任何技術型行業無法想象的事情。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不知名大學的畢業生,逆襲進入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大企業。這在通信行業,也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軟件行業的創新氛圍,由來已久。像谷歌、facebook這樣的企業,都是大學生創業逆襲,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現在云計算、大數據的很多底層技術,甚至很多開發語言,都是不知名的小人物提出來的。IT領域的很多會議,參與者的身份五花八門,什么樣的人都有,什么學校的人都有,人人平等,都有資格提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產品和代碼。
這樣的行業,必然會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因為它提供了均等的機會,人人都有逆襲的可能。
IT行業就業廣泛也是事實。現在我們的社會正在不斷走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會誕生大量的商業機會。
算力和連接,是數字化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連接雖然重要,但作為管道,碰不到用戶數據,商業價值遠遠低于算力。
現在的企業,需要云計算,需要大數據,需要軟件,需要系統,需要算力。旺盛的市場需求,會帶動計算機專業的長盛不衰。龐大的市場規模,也會拼命地吸納人才。
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到IT行業的負面——
低入門門檻,導致大量的人才流入,競爭更加激烈,想要脫穎而出,更為困難。IT行業的快節奏,絲毫不輸給通信行業,頻繁的加班、出差,同樣存在。IT行業的人員流動和失業風險,也明顯高于通信行業。通信行業的寡頭格局,正在IT行業重演。。。
所有選擇轉行IT的年輕人,必須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盲目選擇,恐怕會適得其反。無腦轉行,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任。不是么?
以上,就是我對于通信行業人才流失現象的一些思考。
一個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直接決定了這個行業的未來。雖然目前來看,通信人才流失的趨勢無法逆轉,但是我仍然希望,這個問題能得到行業各界的重視。
行業本身需要更多的改變,注入更多的活力,給創新更多的土壤,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守護通信行業的未來,是每一個通信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責任編輯:haq
-
通信
+關注
關注
18文章
5977瀏覽量
135872 -
IT
+關注
關注
2文章
856瀏覽量
63473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628瀏覽量
61648 -
5G
+關注
關注
1353文章
48380瀏覽量
563456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52瀏覽量
9713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