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國際市場震蕩。從因疫情大范圍停工,到克服困難復工復產,全球制造業也在危機中尋求新出路。
盡管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但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仍是大勢所趨。對于探索智能制造轉型的中國來說,面對疫情如何“危中尋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仍是重點課題。
全球制造業“危中尋機”
疫情給全球生活生產方式帶來新挑戰,對制造業沖擊尤其大。制造業依賴全球產業鏈,但各國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對企業用工數量和通航等進行了諸多限制,全球物資流通和企業生產受到巨大影響。
不過,疫情作為“催化劑”,也進一步激發了生產線均由機器人操作、可實現關燈狀態下的全自動化作業的“熄燈工廠”、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轉型需求。全球制造業通過加速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危中尋機”。
美國工具公司首席執行官、美國《福布斯》雜志撰稿人安娜·謝德列茨基此前在該雜志上發表文章說,為減少病毒傳播,對于工人操作距離的要求明顯增加,這離不開制造業現代化,“我們可能在未來18個月看到過去許多年才會實現的創新,這將帶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少浪費”。
愛爾蘭研究與市場公司發布的全球智能制造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20年年底,全球智能制造市場總額將達到1813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2204億美元。
目前,中國疫情得到控制,但全球范圍內疫情仍在蔓延。在復工復產大背景下,如何解決跨國協作是制造業面臨的又一難題。通過與新興科技公司“聯姻”,以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手段擺脫傳統人力對效能的束縛被認為是發展方向。
中國增強現實(AR)科創公司亮風臺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廖春元說,今年以來,亮風臺在制造業方面的業務需求,特別是在遠程裝配指導、遠程驗廠、遠程售后等增強現實協作方面的需求有明顯提升,而挑戰在于這些新技術手段能否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最終成為行業的常規能力與常規需求。
“智能制造”如何再升級
抗疫之戰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持續,全球科技經貿交流何時回歸正軌尚不明朗,對中國制造業抗風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冠疫情前,制造業強調全球戰略,裝備需求市場往往在一個地區或國家,裝備集成在另外一個地區或國家,而相關軟件、零部件分布在其他地方,大家唇齒相依、共同發展。現在這種格局被疫情或人為破壞了。”中國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長聘教授劉辛軍說。
劉辛軍建議,中國制造業應抓緊補這段時間暴露的“短板”,比如機器人作業是切斷病毒與人接觸的有效途徑,但中國的機器人只在送餐、消毒等領域發揮了作用,而在最需要無人化作業的診斷、治療、護理等技術性領域發揮作用有限,這凸顯出我國醫工交叉研究嚴重不足,后期需要重點加強。
“工業機器人是個通用設備,具體能應用在哪兒,取決于具體需求和應用工藝。打通基礎研究、通用技術、專業知識和應用場景的無縫銜接十分必要。”劉辛軍說。
廖春元也坦言,新技術企業和傳統制造企業之間存在認知、模式、敘事方式等差異,二者需更深入交流,理解制造企業實際需求,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融合。
此外,中國工業智能化人才仍有很大缺口。既懂工業,又精通數據分析、網絡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極度缺乏。劉辛軍指出,當前更需重視對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
受訪專家指出,除人才挑戰外,中國智能制造基礎研發能力相對較弱,特別是在基礎部件、智能制造標準、工業軟件、網絡信息安全方面尤其需要多下功夫,更多企業尚處于電氣化、自動化甚至機械化階段,因此要分區域、分領域、分階段推進智能制造,要以效果和解決問題為目標,切忌急功近利。
責任編輯:PSY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19瀏覽量
53545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488瀏覽量
7626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