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人工智能只有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才有價值。人工智能絕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技術紅利惠及所有人,解決社會經濟問題。
同時,人工智能需要幫助改善民生,比如出行遇到交通燈的控制問題;人工智能可以進行醫學預警,針對血檢、CT影響等檢查出現的情況,可以通過大數據排查,發現問題,進行預警。
新基建、人工智能、民生的三方聯系
新基建,以解決社會剛需為出發點。
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包括三大領域。其中,兩大領域都直接提及人工智能。
在信息基礎設施領域,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區塊鏈一起被視為一種新技術基礎設施;在融合基礎設施中,人工智能則被視為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的重要工具。
人工智能,以科技解決民生剛需。
疫情之下,聚光燈又一次聚焦人工智能,不論是AI+教育、AI+醫療,還是智能機器人助力疫情防控、智慧城市管理,人工智能讓我們看到了技術賦能下的無數可能。
在城市治理中,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社區治理、生態環境、民生服務、宏觀決策等7大類應用場景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疫情加速推進著全民進入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產業將成為中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將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
解決民生剛需、解除民生痛點,是人工智能“新基建”的應有之義。
新基建與民生領域粘合度越高,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其中最大特征是: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
新基建助推人工智能民生發展
新基建的過程是幫助原來三四線城市,建立完整的網絡,讓中國更多城市完成城市化、智能化。
這幾年是一個打基礎的關鍵,在這個進程里,我們可以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去完善城市民生的各個方面。
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出“1+N”的人工智能項目群。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主題詞之一是“發展智能產業,以人為本”,并提到:“通過壯大智能產業、培育智能經濟,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將人們從簡單性、重復性、危險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從事質量更高、創造性更強的工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將為人們提供更多個性化、多元化、高品質的服務。
2017年,AI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AI多元化場景覆蓋,智慧民生將成為AI未來的價值與變革方向。
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
“AI+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基于AI服務民生的方式方法也揭示了AI 未來的價值與變革方向。
隨著AI技術的進步與場景普及,社會結構將向“人——AI——機器”轉變,人機協同下的“AI+”將為民生創造更好的服務體驗。
消費者能感知和體驗到的不單是AI硬件,更多的是產品與服務構成的AI生態。
公共衛生領域落地順暢
環境衛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環,在智慧城市日益盛行的當下,垃圾分類的智能監管也在逐步納入整個城市的智慧網絡,成為城市大腦的一部分。
垃圾分揀的難點主要在于識別不同的垃圾特征并予以歸類。在這方面,人工智能技術顯示出強大應用效能。
通過電子芯片,街道分類辦的工作人員可以在電腦里對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和監督。
部分社區試點建立了垃圾分類“AI糾察系統”,各個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有攝像頭和音箱,可識別出居民在非投放時間內投放垃圾的行為,還會發出“請不要在違規時間拋投垃圾”的語音提示。
為了讓垃圾分類管理更規范、更全面,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也在環衛領域上線。
通過環衛智慧云平臺,工作人員能夠零距離準確了解到當地衛生現狀、環衛車輛所在位置和作業時間等情況,全面構建起環衛作業網絡化監管體系,提高運作效率。
而管理人員可以借助移動傳輸網絡、智能感知設備和云平臺的大數據智能分析能力,實時了解環衛車輛的作業動態、作業結果,對環衛工人進行作業及考勤管理。
在今年,國內最大的環衛養護機械生產、銷售商海德汽車與國內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深蘭科技戰略合作的L4級智能環衛車正式下線發車,將為我國當前環衛工勞動力短缺、高齡化等現實問題提供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升級解決停車難
當前,圍繞“停車難”痛點而展開的人工智能升級改造正在悄然醞釀。
與早期智慧停車不同,人工智能無感停車是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金融科技等多種互聯網技術交互作用下的新型產物。
將人工智能算法融入系統開發,利用高位視頻AI動態識別算法實現高識別率、泊位監控、取證上報等功能。
并將信息完整保留到停車管理云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決策、管理,協助車主快速完成停車訂單,從而改善停車環境,改善用戶體驗。
最重要的是,該技術方案還能無縫銜接城市公交出行、交通指揮、公安監控和交警執法等系統,實現“一張網”管理,徹底顛覆了傳統停車管理模式。
今年,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無感停車試點落戶深圳大鵬新區,迪蒙智慧交通提供該項目整體解決方案。
AI加速服務民生,催生新服務新業態
例如,無人快遞、智慧商店等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商業模式也正在快速發展。
例如,打造智能維保系統,通過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控空調和通風設備,并及時響應維修,實現了遠程監測、高效預警和巡檢,讓百姓安心出行,這是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在民生領域的生動應用。
例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疫情監測分析和人員管理,挖掘利用大數據,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更多全面系統、科學精準的數據支撐和分析服務。
例如,依托互聯網平臺,能實現醫療防疫物資供需精準對接、高效生產、統籌調配。借助5G技術支持,遠程會診系統在全國各地醫院快速落地,專家可以對偏遠地區醫院的重癥、危重癥患者在線問診,提供救治指導。
結尾:
當前,教育、醫療等基本民生資源分布不均衡與消費升級、消費多樣化趨勢并存,新基建要瞄準民生需求,補齊民生短板,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靠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基礎,大力發展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使優質醫療、教育資源能夠延伸服務半徑,提高覆蓋面,讓更多人受益。
借助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改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工作環境。
責任編輯:haq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154瀏覽量
26842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62瀏覽量
237587 -
新基建
+關注
關注
4文章
811瀏覽量
2333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