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在京召開。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烈宏出席會議并講話。針對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工信部將于明年初繼續開展為期半年的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國家持續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戴上“緊箍咒”有助行業產業發展。
絕大多數用戶應該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打開一款新下載的手機App,首先會彈出一個要求授權的頁面或者相關提示,不點同意就無法正常使用該App;可點了同意,有時冗長的隱私條款、晦澀的專業術語之下,用戶卻很可能把自己的個人信息稀里糊涂交了出去。
早在2019年1月,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就啟動了App專項整治工作。
今年7月,工信部信管局發布了《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通知》,旨在加大App整治力度。
目前,工信部已對國內主流應用商店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完成各種技術檢測工作,共1336款違規App責令整改,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被公開通報,更有94款拒不整改的App遭到下架處理。
劉烈宏說,工信部將狠抓嚴查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緊盯反復出現問題被點名通報的重點企業。同時推動App及SDK開發運營者、應用分發平臺、第三方服務提供者、設備廠商、安全廠商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我們將逐步將團體標準提升為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力爭成為國際標準。同時推進全國 App 技術檢測平臺建設,爭取在2021年實現全年檢測180萬款 App 的覆蓋能力。
在政策層面上,11月27日,《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范》8項系列標準發布,涉及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位置、錄像、軟件列表等信息收集使用規范,明確了“最小必要”等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原則。工信部12月4日表示,將繼續推動制定《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范》剩余9項標準,力爭于今年底前發布這9項標準涵蓋錄音信息、短信信息、房產信息、通話信息、身份信息、傳感器信息、日志信息、交易和消費記錄、好友列表等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規范要求。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時代。手機App已經成為了信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技術的演進,盈利模式也從在線廣告向基于大數據的定向推送、精準營銷轉變,用戶個人信息正在成為企業攫取利益的核心要素。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甚至有些App存在“不給權限不讓用”的問題,其所引發的用戶信息泄露問題廣受詬病。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及其帶來的個人信息濫用,已經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在瀏覽器搜索某些關鍵詞后,網頁的廣告位便頻繁出現該關鍵詞相關的廣告;在電商平臺購物后,轉眼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也看到了所購物品的廣告——這樣“驚”準廣告背后,就是各類平臺在搜集用戶的上網痕跡。還有諸如各類“精準詐騙”,一些平臺在掌握大量用戶個人信息的同時,安防技術卻相對滯后,導致用戶信息泄露呈現渠道多、竊取違法行為成本低、追查難度大等特點,給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機,嚴重危害公眾財產安全。
面對依然嚴峻的用戶隱私保護形勢,要切實保護好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不被泄露,進而保護用戶的財產安全,這很顯然不能完全指望用戶個人提高和加強隱私信息安全防范意識,最關鍵的是要給手機App獲取用戶隱私信息行為戴上“緊箍咒”,用法律法規保護好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改變當下手機App肆無忌憚過度獲取用戶隱私信息的狀況。
只有必要的個人信息才允許收集,這是一條不應逾越的紅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再好的創新,也不能以侵害用戶合法權利為代價。當然,目前App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不僅與 App 自身有關,還涉及移動設備生產商(手機廠商)、App 分發平臺(應用商店)、第三方(第三方 SDK、合作伙伴)等多方主體,是一個復雜的移動生態問題。
要保護好用戶個人信息,除了監管發力、用戶維權意識增強之外,更需要推動多方合力的形成,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合規的行業生態。行業生態變好了,未來發展也才能行穩致遠,這才是各方最樂意看到的情形。
責任編輯:gt
-
手機
+關注
關注
35文章
6851瀏覽量
157424 -
APP
+關注
關注
33文章
1568瀏覽量
7237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