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立國、制造業強國,自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制造業都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制造業產值全球矚目,然而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卻一直比較落后。特別是在消費電子領域,芯片制造一直是國內制造業的短板。以華為為例,在手機、筆記本電腦、5G 基站領域無往而不利,結果卻因為無法與臺積電繼續合作而功敗垂成。
臺積電究竟有什么了不起,它為什么能決定華為的“生死”,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有什么區別,它們與芯片制造又有什么關系?小黑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解讀!
從一顆沙子到一顆芯片
小黑記得,初中生的課本上就講過,芯片的制程材料是硅,與沙子的主要成分一致。然而,從一顆沙子到一顆芯片,卻是這個世界上最為艱難的“旅程”,涉及全球數百家頂級公司,哪怕有一個環節失衡都會功虧一簣。
芯片的誕生過程主要分為IC設計、IC制造和IC封測三大環節。IC 設計,顧名思義就是畫圖紙,指導工廠如何制造芯片。可能有的小伙伴不了解,畫圖紙有什么難的,隨便拉來一個工科大學生都會畫。
其實,IC 設計遠沒有這么簡單。一顆芯片最大不過小拇指指頭大小,其中卻包含了近百億晶圓,如此龐大的晶圓需要細致地畫出圖紙,即使世界上最小的筆也無法實現。因而IC 設計需要EDA 工具來輔助設計。
EDA 又叫電子設計自動化,在EDA工具誕生之前,設計人員必須手工完成集成電路的設計、布線等工作。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集成電路復雜程度與日俱增,開發人員嘗試將整個設計過程自動化,通過編程語言來輔助設計,芯片的功能設計、綜合、驗證、物理設計、布局、布線、版圖、設計規則檢查等都可以通過EDA 工具來模擬。
由于EDA工具極為復雜,市場基本只有少數企業能夠完成,Synopsys、Cadence和Mentor是目前主流EDA工具廠商,所有IC 設計廠家都離不開他們。
有了EDA工具之后,就可以從容進行IC 設計,華為海思就是一家IC 設計廠商,通過不斷設計、優化,讓芯片發揮更大的功效。以前,IC 設計分為PC端與移動端(或者說手機端),蘋果、華為、高通、三星、聯發科在智能手機芯片設計上處于領先地位,英特爾與AMD 在PC端處于領先地位。然而,上個月蘋果發布的M1 PC端芯片打破了這一格局,目前蘋果橫跨PC端與移動端,技術明顯領先于競爭者。
眾所周知,蘋果的研發實力舉世罕見,不過蘋果芯片強大的實力背后,還有臺積電的鼎力支持。蘋果M1 芯片震撼世人,臺積電至少有一半功勞。很多人都知道臺積電是代工廠,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臺積電與蘋果所有的代工廠都不一樣,它獨有的技術甚至可以改變世界。
制程的差異
在蘋果手機上游,有著長長的供應鏈名單,有提供手機比例的藍思科技,有提供屏幕的三星、LG,有提供內存的美光、海力士,還有提供組裝的富士康、立訊精密,但是這些供應商加起來,也沒有臺積電對蘋果的影響大。
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其核心都是硬件性能,蘋果如果想要保持領先的處理器性能,就必須使用臺積電的制造工廠。原因很簡單,臺積電的工藝水平超出競爭對手一大截。
小黑在前面說過,芯片制造主要分為IC設計、IC制造和IC封測,現階段IC封測對芯片性能影響不大,主要就靠IC設計與IC制造。而在IC制造領域,主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制程。在最近幾年的手機發布會上,制程這個詞屢屢出現。Mate 30 首發臺積電7nm 制程,iPhone12 首發臺積電5nm制程,高通驍龍888 首發三星 5nm 制程,此類報道屢見不鮮。
從表面上看,臺積電與三星處于第一梯隊,制程工藝達到5nm;英特爾處于第二梯隊,制程工藝才剛剛達到10nm;再后面就是國內的中芯國際,以及放棄先進制程的格羅方德、臺聯電等廠家,制程工藝還停留在14nm。
事實上,制程工藝在各大制程廠家有著完全不同的定義,在14nm工藝之前,大部分廠家都嚴格按照標準命名。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描述的就是制程工藝之迭代:單位面積上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
然而,14nm之后,三星與臺積電先后拋棄這一標準,各自制定獨特的制程標準,因而對比晶體管密度或許更有意義。
▲ 制程工藝與晶體管密度
以晶體管密度來衡量,只有英特爾嚴格按照摩爾定律命名工藝節點,英特爾的的10nm制程工藝趕超臺積電7nm制程,略遜于三星的6nm制程與臺積電的7nm+制程。在最先進的制程工藝方面,目前臺積電5nm制程工藝遙遙領先,三星5nm制程工藝雖然名字都是5nm,但是晶體管密度差距明顯,真實實力遠遜于臺積電5nm制程。
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描述的就是制程工藝之迭代:單位面積上晶體管數量,每兩年(也有說法是 18 個月)增加一倍。至于英特爾,10nm 制程才剛剛用于輕薄本低壓芯片,7nm制程遙遙無期。按照原計劃,晶體管密度比臺積電5nm更高的英特爾7nm制程將于2021年量產,屆時英特爾將與臺積電處于同一水平(臺積電2021年計劃推出5nm+制程)。結果幾個月前,英特爾宣布由于技術缺陷,英特爾7nm將推遲到2022年底或2023年初,這一表態也直接導致英特爾股價暴跌。
先進制程帶來優勢
前文說到,先進制程可以增加晶體管密度,換句話說同樣面積的芯片,可以“塞入”更多晶體管。像蘋果A14 處理器,單顆芯片塞入了118億晶體管,而華為麒麟9000處理器,更是塞入153億晶體管。雖然晶體管數量不代表芯片性能,但是在IPC 設計水平相同的情況下,晶體管數量越多性能肯定越強(蘋果設計水平高,因而在晶體管數量少的條件下性能更強)。
另一方面,先進制程還能帶來功耗降低。臺積電表示,與7nm工藝相比,同樣的性能下5nm工藝功耗降低30%。通俗地說,5nm工藝可以用更少的電量實現同樣的性能。5nm制程的使用,也是蘋果M1 芯片續航暴增的原因之一。
與英特爾、AMD 兩大主流PC 芯片廠家相比,蘋果M1 芯片續航優勢主要在兩大方面:一方面,arm架構天生比X86 架構省電;另一方面,就是蘋果 M1 芯片在制程上領先。以英特爾為例,上一代蘋果macbook 采用的10代i7 采用的是英特爾14nm++++ 制程工藝,與臺積電5nm 有著接近兩代的工藝節點差距,因此才會出現性能、續航都是被“吊打”的局面。
當然,這樣對比并不公平,畢竟英特爾最新發布的11代i7 已經用上10nm 制程工藝。可惜,英特爾10nm也只能跟臺積電7nm、7nm+媲美,綜合性能依然落后于臺積電5nm。因此11代i7也只能在單核性能上與M1 “打得”不相上下,多核性能遠遠落后于M1。至于續航,采用11代i7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續航通常在10小時左右,而M1 續航已經達到18 小時以上。
手機、電腦的性能取決于設計與制造,制造的關鍵又在于制程。在芯片誕生的歷程上,設計、制造缺一不可,今年華為如此艱難,就是因為只掌握了芯片設計,在芯片制造上找不到臺積電的替代品。因此,臺積電終止與華為合作,麒麟芯片也就無法生產,華為整個手機部門都面臨“缺芯”難題,為了生存甚至拆分榮耀。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而芯片制造又是制造業王冠上的寶石,在外部環境波瀾詭譎的情況下,全面提升芯片設計與制造迫在眉睫。如今,在整個芯片產業鏈中,華為海思、紫光展銳在IC 設計上處于第一、第三梯隊;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在IC 制造上處于第三、第四梯隊;華大九天、上海微電子在EDA 工具、***制造領域還處于剛剛入門水平。半導體研發之路光榮而艱巨,國內廠家想拿下這顆制造業王冠上的寶石,所面臨的阻礙與挑戰還有很多。對此,小黑只想說:“加油,中國半導體人!”
責任編輯:xj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4文章
50430瀏覽量
421892 -
臺積電
+關注
關注
44文章
5609瀏覽量
166139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5文章
34313瀏覽量
2511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