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除了關于社區團購的火熱討論,巨頭造車也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
前不久,互聯網老牌巨頭百度以及"智能硬件新貴"小米紛紛傳出與傳統汽車合作要親自下場造車的消息。
· 12月15日,多個網絡媒體和數碼博主傳出,"小米即將發布和比亞迪聯合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
· 同日,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百度考慮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并已就可能性與吉利、廣汽、一汽等幾家車企進行了談判。
小米側,目前已經官方否認造車傳聞,但百度造車卻似乎在通過一波波消息不斷證實。12月18日,有報道稱,百度或將與威馬聯手造車,目前雙方正對可能的合作模式進行商議。
事實上,在此之前,有關互聯網巨頭造車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鮮事:
· 長安汽車攜手寧德時代和華為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 阿里和上汽集團合資推出"智己汽車";
· 科大訊飛與廣汽集團成立星河智聯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 滴滴則和比亞迪合作推出了定制網約車D1。
雖然,小米和華為對親自造車一事已加以否認,但縱觀下來,這個賽道已有不少巨頭投身其中。
不難看出,在當今5G+AI所賦予的技術驅動力之下,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成為了各家巨頭爭奪的焦點。只是,如今紛紛傳來巨頭造車新動態的背后,又該如何看待這一行業變化?
新能源汽車賽道 巨頭資本早已入局
眾所周知,今年的造車新勢力非常火,特斯拉成為了宇宙第一車企,蔚來市值超過寶馬緊追比亞迪、戴姆勒,截止目前,年內漲幅已達1062%;理想、小鵬相繼赴美上市并獲得了資本追捧,截止目前,股價漲幅分別176%、209%;而威馬汽車也完成了百億D輪融資將登陸科創板。
要說國內新能源賽道上的資本力量,這些造車新勢力的背后,早已有科技巨頭的身影。
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蔚來已累計融資13次,融資金額超461億元,背后有騰訊、百度、紅杉資本等加持;理想汽車累計融資超236億元,背后由美團多次領投;小鵬汽車累計融資超300億元,背后亦有阿里巴巴、高瓴資本的身影。
而威馬汽車從創立早期至今,百度一直"重倉"威馬汽車。公開數據顯示,百度領投了威馬汽車2017年12月和2018年10月的B輪和C輪融資,這兩輪融資金額分別為10億美元和30億元人民幣。
今年9月,威馬汽車宣布完成造車新勢力史上最大單輪融資金額——100億元,百度投資部依然在列。據天眼查信息,百度如今位于威馬汽車的前十大股東中,持股比例為3.53%,最終受益股份為10.07%。
除了頭部四小龍,最近頗為活躍的恒大汽車背后也已集結騰訊、阿里、紅杉、滴滴等各路巨頭資本。今年9月中旬恒大汽車公告,公司于2020年9月15日以先舊后新方式安排引入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紅杉資本、阿里巴巴的云鋒基金及滴滴出行等多名知名國際投資者,籌集約40億港元。
新能源板塊早已成為巨頭緊盯的陣地,市場也有不少觀點認為賽道正逐漸淪為巨頭之間的博弈游戲。這一觀點,港股研究社并不完全認同。畢竟,很大一部分的因素依然是時代使然。但隨著阿里、華為、百度、小米一系列關于下場造車動態的刷屏,這些站在背后的的資本巨頭似乎已不甘于做幕后英雄。
巨頭從幕后走向臺前 產業互聯網之戰已悄然打響
整體來看,目前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在智能汽車的布局最為積極。雖然,華為對外界早已表示"我們不造車",但卻被業內公認為是必然發生的事情。畢竟,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么看都不像玩票。
事實上,各家的邏輯也基本清晰,以軟件供應商、系統解決方案等角度切入造車領域,打法上有區別,但也存在很多業務的重疊。當然,以自動駕駛切入的百度還是與其他幾家略有不同。
比如,阿里的斑馬網絡、騰訊的梧桐車聯、華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新品牌HI等,但百度把大量的投入放在了自動駕駛領域。
但通過復盤國內科技公司與汽車企業合作的發展路線可以映射出了一個事實:從2014年阿里聯手上汽打造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汽車",到騰訊、阿里、百度、美團紛紛投資造車新勢力,再到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相繼打造自己的智能汽車生態,近年來科技公司與汽車企業的合作變得越發密切。
一定程度上來講,這也有新能源汽車賽帶上衍生出的一些問題的成分在內。
不論是國外的特斯拉還是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四小龍,目前來講,都未能逃脫汽車質量備受詬病的怪圈。似乎也側面表明了,作為造車新勢力在技術上還存在很大程度的優化空間。
有汽車行業專家表示,互聯網巨頭與傳統車企的深度合作,可能是中國式電動化、智能化的重要解決方案。雖然這種合資造車的形式會存在一些特殊危機,比如主導權、話語權之爭。
就拿阿里和上汽合資造車來講,從阿里一貫的市場打法來看,不論是投資還是收購,最終都追求完全控制。UC如此,優酷如此,那么,在合資汽車的項目上面,是不是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而事實上,這也并不僅會是阿里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科技巨頭爭相與傳統汽車更加緊密的合作之后,這可能會是一個共性問題,同時,還有可能會涉及到利益的均衡性等多方面因素。
但這些對于科技巨頭或者汽車企業而言,卻并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因為,當下的時代正處于一個消費互聯網的尾聲而產業互聯網正在拉開序幕的交替期。
而就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各行各業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未來幾年將是整個行業的格局重塑期。科技巨頭下場造車會是產業互聯網的重頭戲,也會是必然趨勢;而對于一些傳統汽車企業來講,在自身的優勢基礎上,融合了資本和互聯網技術后,也就擁有了在行業新一輪洗牌中搶占更多市場的機會。可以預見的是,新能源汽車格局還存在諸多變量。
責任編輯:xj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06瀏覽量
103018 -
百度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57瀏覽量
90258 -
小米
+關注
關注
69文章
14325瀏覽量
1438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