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行至尾聲,國內半導體行業漲價之聲“愈演愈烈”。從8寸晶圓代工到封測廠,再到多家IC廠商,漲價已成為年末半導體產業鏈的主基調。
國信證券發布的研報認為,與2017年原材料漲價拉動上行周期不同,本輪 8寸晶圓價格上漲動因主要源于需求快速成長帶來的供需失配,且根據記者此前多方采訪以及多家券商、業內人士預計,此輪漲價潮至少將延續至明年一季度。
較于漲價幅度的不確定性,2020年國內半導體行業一個確定的主題則是國產化替代,并且在華為、中芯國際等相繼受到美國制裁,關鍵技術或設備被卡脖子后,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顯得迫在眉睫。
1、關鍵詞:漲價潮
供需失衡是此輪半導體行業漲價背后的核心邏輯。在2020年,在全球性疫情的影響下,海內外的部分晶圓廠、封測廠宣布停工,供需平衡被打亂。
首先從供給端看,晶圓代工廠自動化程度較高,且產能集中于亞太地區,疫情對其影響低于其他產業鏈環節,但整體產能擴張幅度仍低于預期,對此光大證券分析出兩大原因:其一是存量減少,主要減少的部分在海外晶圓廠或因為罷工等意外事件;其二是增量產能放緩,疫情導致代工廠擴產進度有所推遲(主要設備公司暫停出貨,即便設備進廠也無法安裝)。
在增量產能方面,創道投資咨詢執行董事步日欣向記者分析,向12寸演進是行業大趨勢,8寸產線已經趨于穩定和飽和,代工廠不會因為暫時的產能供給不足,就貿然擴建8寸線。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設備也在升級換代,部分8寸線設備也面臨供給不足的問題,出現了甚至二手設備都搶購的狀態,擴建起來也會存在一定的難度。
根據 SurplusGlobal 測算,目前市場約有700臺二手8英寸晶圓制造設備出售,但是8英寸晶圓制造設備需求至少在1000臺以上,設備短缺限制了相關廠商短期的擴產進度。
此外中芯國際全球銷售及市場資深副總裁彭進此前表示,市場化的價格不斷增長,晶圓代工廠擴產需要更加謹慎。
根據產業鏈跟蹤顯示,從 2020 年二季度開始8寸晶圓廠產能基本接近滿載,幾大供應商均超過九成,聯電更是在第二季度達到滿產。隨著第三季度產能進一步緊張加劇,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的8寸線也紛紛滿載。
而在需求端,目前模擬電路包括射頻芯片、指紋識別芯片、圖像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等以及功率器件,基本都使用8英寸晶圓。
曾在臺積電負責技術研發、中芯國際創始團隊成員,江控創富基金合伙人施振業向《科創板日報》記者稱,這剛好是一個階段,因為8英寸剛好銜接了很多特殊需求,傳感器、tws相關應用,包括功率半導體,功率半導體現在最厲害的也是到8英寸,很多特殊應用都集合點8寸。
國信證券指出,由于電源管理 IC、CIS、MCU 等高毛利率產品容易獲得優先權,而毛利率偏低的 MOSFET、顯示驅動 IC 較為弱勢,由于產能排擠使得晶圓漲價優先傳導到該類產品中,因此在今年早前已有 MOSFET 公司漲價。
據施振業觀察,有些細分領域確實存在緊缺,但有些領域的訂單卻很空。
步日欣向記者指出,在這一輪搶產能的過程中,中低端產品、利潤空間較薄的產品,產能必然會受到擠壓,代工廠也會有動力把產能優先釋放給需求量大、利潤空間大的高端產品。
不過有芯片設計廠商的高管向記者表示,需求旺盛的背后,不排除部分廠商對訂單的提拉,甚至是擠兌,“如果說這些終端也好,或者模組廠也好,其訂單提拉到一定程度后,發現需求其實沒有增長,肯定會停下來”。
另有芯片設計業內人士向記者稱,此輪漲價背后,或存在備貨炒貨加焦慮性備貨炒貨。
步日欣亦認為,這一輪缺貨和漲價屬于不太理性的現象,“明年上半年就可以得到緩解。”
光大證券則預計,本輪8寸缺貨漲價周期將長于往年,其中晶圓代工端:在產能全面滿載情況下需求外溢導致8寸景氣度高于12寸;IC封測端:預計不會全面漲價,局限于部分高端產品漲價:IC設計端:受上游晶圓代工廠成本傳導而被動漲價拉動利潤率回升,中低端產品產能受擠壓情況更明顯。
2、關鍵詞:***
2020年,部分中國高科技公司被美國單方面列入“實體清單”,臺積電于年9月14日宣布不再向華為供貨,12月,美國又正式將中芯國際列入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中芯國際10nm及以下先進工藝制程的發展被限制。
步日欣向記者表示,中芯國際被列入實體清單,只是中美科技、貿易博弈的一個點,從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來,直至未來的長期,***都將是一個主旋律,“此次中國半導體被打壓,已充分將短板展現在了整個產業界面前,未來如果不能補足短板,將隨時處于被動狀態。”
在外部挑戰之下,業內認為,國內晶圓廠將更加注重產業鏈的穩定可靠,未來半導體產業鏈上游核心設備材料的自主可控將至關重要。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條完整的晶圓廠生產線需要購買***、PVD、刻蝕機、CVD、離子注入機、清洗機、氧化設備、量測設備等多種前道工藝核心設備,方正證券首席分析師陳杭在研報中指出,除***被荷蘭壟斷外,其他設備(PVD、刻蝕機)都是美系為主,都面臨實體名單的威脅。
相比于先進制程,成熟制程將為國產設備、材料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已具備實現國產化的條件。
目前在半導體設備環節,已有部分國產設備廠商布局,如:上海微電子(***)、中微公司(刻蝕機)、北方華創(刻蝕、PVD、CVD、氧化、退火等)、盛美(清洗、氧化等)、萬業股份(離子注入機)、華海清科(CMP化學機械拋光)、沈陽拓荊(化學氣相薄膜沉積)等。
據中銀證券發布的研報,今年8-10月,本土主要晶圓產線國產化率提升2%至13%。截止10月末,去膠、CMP、刻蝕、清洗和熱處理國產化率分別達66%、24%、23%、22%和22%,PVD國產化率達到14%。另外在8-10月,本土晶圓產線合計新增中標626臺,國內廠商中標占比21%,其中去膠(75%)、CMP(47%)、清洗(33%)、熱處理(31%)、PVD(30%)、刻蝕(30%)占比更高。
光大證券認為,受益于半導體制造環節產能緊俏、廠商陸續進入擴產周期對應拉動上游半導體行業設備需求,前段晶圓制造行業要優于后端封測行業。中長期看,前道晶圓制造環節中芯國際受管制壓力背景下,后端先進封裝工藝路線將成為國產半導體產業彎道超車的重要方向,國產先進封裝產線有望于2022年起逐步落地。
3、關鍵詞:政策紅利
***是國內電子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國家也在多個層面予以半導體產業支持。
在產業投資層面,大基金一期、二期相繼成立。一期總規模1387億元,重點投資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兼顧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大基金投資的企業包括中微公司、北方華創、沈陽拓荊、晶方科技、三安光電、通富微電、萬業企業、雅克科技、長川科技、長電科技等。
而大基金二期成立于2019年10月22日,有知情人士曾向記者表示,大基金二期重點會投資龍頭企業,尤其是上游環節(設備和材料領域)和“卡脖子”領域。
天眼查顯示,今年以來,大基金二期共投資了11家半導體企業,遍布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其中既有晶圓代工廠龍頭中芯國際,也有芯片設計公司紫光展銳,也有國產EDA廠商——國微思爾芯,還包括國產DRAM公司長鑫存儲的母公司睿力集成等。
其次在資本層面,科創板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公司融資上市。WIND顯示,今年以來共有59家科創主題為“電子核心產業”的公司,申報科創板獲受理,中芯國際只用了29天就走完了在科創板上市的交易所審核和證監會注冊的所有流程。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逖在第二屆滕王閣創投峰會上表示,包括滬硅產業、安集科技、中微半導體、芯原股份、中芯國際、華潤微等產業鏈代表企業,科創板涉及設備、設計、晶圓制造加工以及封裝測試、應用等,已形成比較完整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
另外,截至12月10日,共有8家芯片設計企業在主板和科創板上市,募集資金額達到98.5億元人民幣。截止到12月1日,前述企業的總市值達到2084.6億元。
而在政策層面,2020 年 8 月 4 日,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20〕8 號,簡稱國發 8 號文)。其中國發8號文中提到,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 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業所得稅。
平安證券解讀認為,對比2018年減稅政策,(減稅政策)明顯鼓勵先進制程并向先進制程傾斜。一方面先進制程及芯片國產化在國家戰略地位意義非凡;另一方面,集成電路的先進制程也是國家高新技術的集中體現。
據者獲悉,在先進制程方面,目前中芯國際的28nm, 14nm, 12nm, 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4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巨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責任編輯:tzh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063瀏覽量
216504 -
IC
+關注
關注
36文章
5907瀏覽量
175276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851瀏覽量
12781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