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業務的危機越發嚴峻。
今日,國際調研機構Canalys與IDC同時發布了2020年Q4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
在IDC的報告中,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3230萬臺,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8.4%,滑落至第五。
IDC 2020Q4手機市場份額占比,圖源IDC官網
而在Canalys的報告中,華為已然跌出前五,被歸為其他,具體數據沒有公布。
Canalys 2020Q4手機市場份額占比,圖源Canalys官網
近期,華為又進行了重要的人事調整。
1月27日,華為內部發文宣布人事變動,華為消費者BG 總裁余承東兼任云與計算BG業務總裁,原云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任命為華為數字能源董事長。
此次調整透露的信號是,今后云與計算BG業務將成為華為的重點業務,而余承東的職位變化,也體現出其未來的精力不會局限在手機業務上。
1月21日,根據騰訊深網消息,華為內部人士表示,華為手機業務的基本策略是,用有限的芯片無限延長手機業務的生命周期。
從上述華為內部人士提供的消息,可以得知,在手機芯片固定、手機出貨有限的情況下,華為手機的增量空間天花板明顯。
在這個困局之下,華為原本的“1+8+N”產品戰略,要逐漸擺脫對“1”的依賴,擴大“8+N”,則成為華為接下來爭取C端用戶的關鍵。
其中“8+N”便是華為的泛IoT業務。除了筆記本、平板、智能穿戴等,還包括各類2B和2C的智能互聯業務,以及去年11月并入消費業務BG的智能汽車業務,也同樣加入IoT業務陣營。
在華為消費者BG里,未來loT業務起到的作用將更加重要,它將在手機業務下滑的情況下,充當用戶的蓄水池。
華為強大的自研實力也正在幫助IoT業務開辟道路,作為IoT產品的系統架構——鴻蒙OS系統,華為已準備將該系統運用到越來越多的IoT設備上。
不過,商海競爭依舊少不了對手,國內的互聯網廠商乃至傳統制造業都已爭相涌入這一賽道,其中小米的布局可謂激進。
在IoT布局上,源于種種因素的阻礙,華為自身芯片和操作系統的研究,并不能短期成功,這場熱門賽道的競爭,也像一場時間的競速,其勝負的結果取決于華為研發速度,和小米OV、美的等廠商搶占市場的速度。
最終,華為IoT業務能不能完成擴大C端用戶的使命?
1、為什么是IoT?
經歷過多次封禁后,在全球市場上,華為手機已然受到明顯的影響。
在芯片斷供危機之下,華為手機出貨量急劇下跌。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盡管在2020年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5500萬臺,奪得全球市場第一的位置,但在三季度,華為出貨量急劇下跌23%,三星重新回到第一的位置。
與此同時,在2020年上半年,由于Google市場的封禁,原本華為重要的歐洲市場已經失去了優勢地位。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0年一二季度,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市場份額同比下滑35%、17%。
手機可以說是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重要支撐,2020年10月華為Mate40發布會也披露了,目前華為連接的智能終端中,10億部設備有7億部是手機。
如今,作為重要支撐的手機業務遭遇重大變故,華為急需為消費者業務尋找新的增長點,而這一使命落在了IoT業務身上。
2019年3月,華為正式提出了“1+8+N”戰略,由此形成了華為消費者BG的整體業務框架,其中“1”是核心產品手機,“8”包含了PC、平板、電視等8大主流品類,“N”是與生態合作伙伴的研發產品。
在華為手機受限的情況下,擺脫對于“1”的依賴,其營收重擔也更多分擔到了“8+N”上,IoT業務對于支撐華為消費者BG也將承擔更大的作用。
根據中國工研院數據,2021年全球IoT市場將突破萬億美元,2017-2022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3.6%,中國工研院表示,IoT將成為未來幾年推動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大動力。
盡管IoT經過多年發展,但這個賽道依舊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據小米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其IoT業務收入達到了181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通過IoT設備數量達到了2.9億臺,同比增長35.8%。
當下,5G全面商用后,華為也在加快IoT的落地。
2020年3月,余承東全面闡述了華為IoT戰略圖,其中包括華為三個圈層的產品結構生態,以AI為內核,軟硬件為生態平臺,“1+8+N”戰略為落地產品。
華為選擇IoT不僅是想在硬件層面找到新的突破口,其在軟件層面也有著多重考慮。目前,華為鴻蒙OS操作系統正在加速研發,從鴻蒙OS 1.0到鴻蒙OS 2.0 Beta版本,鴻蒙OS系統也已經實現兼容安卓應用。
在技術要求上,華為IoT業務并不太受到當下芯片斷供的限制,華為可以基于自身生態進行研發設計,如華為研發的鴻鵠、鯤鵬、昇騰系列芯片,都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重要的是,華為部分智能手表已經搭載了鴻蒙OS,而經過IoT產品過渡后,華為也將聚攏一波開發者并積累經驗,后續也將更容易在華為手機上搭載鴻蒙OS。
與此同時,IoT產品戰略更大的意義在于,構建一個龐大產品生態群落,手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
用華為自己的話來說,在研發等底層技術上,華為可以自己營造“黑土地”,然后在“黑土地”上面種花、種草,營造大生態。
2、尋找更多可能性
“2020年是華為IoT生態業務的崛起之年?!比ツ?1月,在華為智選舉辦的首次專場品鑒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Hilink生態總經理閃罡表示。
當天,華為發布了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鈴、電動兒童牙刷、智能水杯、掃地機器人、智能枕頭、智能臺燈、智能吸頂燈等共計11個品類16項產品,涉及生活、出行、健康、舒適四大領域。
發布會現場,閃罡還表示自2018年起,每年華為智選的產品銷量都同步增長500%。
2020年,華為繼續在尋找IoT的各種可能性。
當年12月,華為又推出了面向出行、家庭場景的三類產品,分別是華為智能家居戰略及全屋智能解決方案、車載智慧屏、華為智慧屏S系列。
大力推進下,華為部分IoT產品份額已經做到了國內領先的地位。
根據《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數據,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已經增長到了941萬臺,市場份額達到28.6%,同比增長近8個百分點。
而小米在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份額從去年第三季度的27.5%下降到今年的22.0%,出貨量同比下降7.7%到今年第三季度的724萬臺。
華為在這一領域首次超過小米,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名。
今年伊始,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在2020科技風云榜演講中提到,2021年鴻蒙OS的裝機目標是,華為自有設備的裝機量保守估計在2億臺,開放給第三方設備,保守裝機量在1億臺。
顯然,華為的目標不僅是自己做產品,其更想將其他家電廠商,納入自己的平臺,使用華為開發的底層系統。
2020年5月,美的就拿到了鴻蒙OS內測版本,當年9月搭載鴻蒙OS系統的設備落地,11月開售,美的還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美的搭載鴻蒙OS的全品類產品將上線。
去年王成錄也表示,美的、九陽、老板電器、海雀科技等家電廠商已經搭載了鴻蒙OS系統,2021年鴻蒙OS目標覆蓋40+主流品牌。
華為對鴻蒙的期待也不只是合作家電廠商,2020年11月,成立不久的智能汽車BU業務并入消費者BG。
對于鴻蒙OS來說,在智能汽車、PC、平板等設備的搭建,能給予華為IoT業態更大的想象空間,這一類產品的特征就是產品結構相對復雜,芯片算力要求更高,隨之而來也能帶來更大的附加值。
不過,在IoT的業務布局上,華為并非早期的入局者,IoT領域還有諸多早已深耕的企業充當攔路虎,華為要想破局并不容易。
3、破局并不容易
雖然在智能穿戴上,華為領先于小米,但在其他領域,國內其他廠商依舊處于領先地位。
據IDC數據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家居市場Top3廠商出貨量份額》,小米以16.3%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一,其次是美的的11.3%,海爾的9.8%。
當前國內市場,IoT領域的布局已成混戰,傳統制造廠商、互聯網廠商都掀起了競爭,除了人們所熟知的華為、小米,OPPO、VIVO以及獨立的榮耀已經加入戰局,互聯網的老牌廠商騰訊、阿里、百度,白電企業美的、格力、海爾也都在進軍。
不過,當下在IoT領域內,比較有成果的還是小米。近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也表示,目前IoT產品整體營收占比在30%左右,并表示將繼續踐行“手機+AIoT”雙業務戰略模式。
2019年小米財務數據也顯示,當年小米營收共計2058.4億元,其中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620.9億元,占比30.2%。
針對勁敵,華為也開展了多條應對策略。
從平臺化角度發展,2019年華為消費者BG首席戰略官邵陽表示,華為在IoT戰略上定下了三年目標,中國三分之一的IoT設備要支持華為的HiLink標準,讓HiLink生態成為最好的IoT體驗。
這樣的目的在于,以華為鴻蒙OS為主體的操作平臺,直接在底層架構上服務IoT的軟件和硬件市場,成為IoT產品的“水電煤”。
目前來看,鴻蒙OS最大的優勢在于分布式架構,簡而言之,這種架構能夠更為方便地實現萬物互聯,從已兼容安卓應用的鴻蒙OS 2.0 Beta版本可以看出,為實現萬物互聯,鴻蒙OS正盡可能擴大平臺的應用范圍。
另一條則是在先進技術領域提前布局,如智能汽車等,完成布局后再切入其他IoT領域。這樣布局的好處是,在IoT應用技術的發展上,提前完成先進領域產品落地后,后續在其他低技術領域可以更順利進入。
這兩條路線可以說是有力的競爭舉措。
與華為鴻蒙OS系統相對的,小米已經推出了Vela,這是一款基于Nuttx的操作系統。
小米副總裁崔寶秋表示,“我們為什么重視Nuttx,因為對于小米太重要了?;贜uttx,我們可以打造一款款智能設備,我們不會再被人卡脖子了?!?/p>
傳統家電企業格力、美的也都有自己的IoT生態布局,格力一直沒有放棄手機研發,2020年底格力推出過大松5G手機;美的則推出美居App,打造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平臺。
在激烈競爭下,華為的IoT業務面臨多重挑戰。
首要在于生態形成,IoT業務繁雜,華為不可能全部親力親為,對于華為而言,形成自己的操作系統,成為IoT市場的技術服務商是更好的選擇,但鴻蒙OS能否得到大多數企業的認可是一個未知數。
一個關鍵問題在于,搭載鴻蒙OS系統的廠家,既是華為的客戶同時也是華為的競爭者,這種情況下,華為面臨著既要保證合作伙伴的利益,又要平衡競爭的問題。
此前寒武紀和華為分手事件就爆出這種隱憂,原本華為選用寒武紀內置NPU IP,但是后來華為自研達芬奇架構,繞開寒武紀,最終導致嚴重依賴華為的寒武紀營收銳減。
另外,鴻蒙系統作為一項新事物,經歷的業務檢驗時間太短,能否保證安全和穩定性,也是吸引開發者和客戶一大考驗。
手機廠商也已經形成共識,IoT賦能的的市場前景遠超手機,OPPO,VIVO等都已經掀起了IoT戰略布局,雖然部分廠商,如OV在IoT戰略還屬于“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產品落地并不多,OPPO推出的智能電視在天貓平臺也銷量平平。
但是在全球手機市場持續下滑的情況下,各方對IoT新業務的布局力道只會更強。華為也將面臨一場時間的賽跑,在加碼鴻蒙OS的全面落地的同時,也要面對眾多廠商對IoT市場的瓜分。
今后,華為要想真正在IoT業務上有所突破,并不容易,但在華為手機陷入困局后,這也是一場不得不打的硬仗。
(本文頭圖來源于華為官微。)
責任編輯:xj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431瀏覽量
179859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5文章
34308瀏覽量
251189 -
IOT
+關注
關注
186文章
4178瀏覽量
19622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