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生產將在兩年內開始。”
昨天,在世界經濟論壇之上,軟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孫正義信誓旦旦。
在他看來,進入大規模生產的首年,自動駕駛汽車的產量不會達到數百萬;但在未來幾年,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成本將會驟降。
此前,孫正義本人也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力挺未來出行,其甚至預言 50 年內人類駕駛將被自動駕駛取代。
力挺自動駕駛的一大重要原因來自于軟銀本身的商業布局。
眼下,軟銀的投資版圖已經涵蓋了自動駕駛產業鏈的方方面面,一個未來出行帝國的雛形已經構建待畢。
AI 芯片方面,軟銀于 2017 年 5 月以 40 億美元收購芯片制造商英偉達 4.9% 的股份,成為后者第四大股東。
2019 年 1 月,軟銀拋售了其所持有的全部英偉達股票。對此,孫正義并不擔心,因為他們還掌控著核心公司 ARM,后續也可進行再投資。
激光雷達方面,軟銀則是于 2017 年 10 月領投了以色列初創公司 Innoviz 的 B 輪融資。此公司的第一款產品就是高清固態激光雷達(HD-SSL)。
投資了激光雷達之外,軟銀也沒有錯過攝像頭方案。
2018 年 7 月,軟銀投資 1.21 億美元給了 Light 的精密攝像頭。在孫正義看來,Light 的精密攝像頭日后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自動駕駛,Light 可以視作激光雷達的潛在替代品。
高精地圖方面,軟銀領投了地圖公司 Mapbox 1.64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如今,Mapbox 每天收集超過 2 億英里的匿名傳感器數據,并對其進行實時處理,從而實時更新地圖。
在智能算法領域,軟銀看好專注自動駕駛數據收集與相關軟件研發的創業公司 Nauto。同時,還有一家做機器人自動導航技術開發的公司 Brain Crop,在 2017 年 7 月分別向其投資 1.59 億美元和 1.14 億美元。
在車聯網方面,軟銀則聯手本田,共同研究如何使用 5G 移動網絡改進車聯網技術。
產業鏈細分技術之外,2018 年 6 月 1 日,通用汽車宣布,軟銀愿景基金對通用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 GM Cruise Holdings(簡稱 Cruise)投資 22.5 億美元,獲得 19.6% 的股權,創下了當時無人駕駛界的投資記錄。
上個星期,Cruise 及其大股東通用汽車表示還將與微軟合作,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化進程。微軟將與通用汽車、本田汽車和相關機構投資者一道,對 Cruise 進行總計超過 20 億美元的新股權投資,屆時,Cruise 的估值將達到 300 億美元。
2019 年 2 月,軟銀還斥資 9.4 億美元,投資了美國硅谷無人駕駛物流創業公司 Nuro。
Nuro 是一家自動駕駛公司,主營業務就是無人駕駛配送。在目前全球所有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中,Nuro 推出的 Level 4 全自動無人配送車是最早在 L4 階段實現商業化落地的產品之一。
此外,軟銀也是中國滴滴出行的投資者。
除了對于外部公司的不斷加碼,其本身也在不斷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并培育自動駕駛研發團隊。
2016 年,軟銀為前豐田工程師創辦的東京大學高級智能汽車公司注資 5000 億日元,占 40% 的股份。二者合作成立 SB Drive 公司,專注研發自動駕駛公交車。
2018 年 10 月,軟銀與豐田合資成立了一家采用自動駕駛技術的移動出行公司 Monet Technologies。股權方面,軟銀擁有 50.25% 的股份,豐田持 49.75%。
毫無疑問,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力,鮮少有人能出軟銀其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這條賽道果真如孫正義所預期的那樣爆發,軟銀或可成為自動駕駛領域最大贏家之一。
被軟銀重倉的賽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作為眼下大熱的賽道之一,2021 年的自動駕駛行業究竟會如何發展?
受疫情影響,去年自動駕駛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捆住了手腳,疫情對各家廠商自動駕駛戰略更是影響深遠。
譬如,隔離所帶來的物資需求讓自動駕駛卡車與無人遞送強勢崛起;而原本大熱的 Robotaxi 地位反倒有所降低。(因為大家都不出門了)
不過,最先從疫情中恢復的中國是個特例:我們的 Robotaxi 在 2020 年大行其道,成為圈內投研工作的核心。
接下來的文章,會通過梳理出的八大行業趨勢,試圖去解答這個問題。
1、監管方案逐步落地
NHTSA(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監管方案是 2021 年的重大議題之一。
據知情人士透露,該方案可能會在 2021 年年內完成,2022 年開始真正實施。
事實上,各家自動駕駛車企并不擔心監管。相反,它們認為沒有監管才是影響自動駕駛汽車落地的一大障礙。
早在 2019 年,Waymo 與通用就開始督促 NHTSA 加快自動駕駛汽車監管方案落地。
去年年底,NHTSA 發布了擬議法規的預先通知,以征詢公眾對如何確保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安全的意見。
顯然,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監管大幕已經正式拉開。
時任美國交通部部長趙小蘭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項法規制定將有助于解決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性,保密性和隱私性的顧慮,但不會妨礙自動駕駛系統開發方面的創新。”
1 月 28 日,中國 AutoX 運營的 L5 級別全無人駕駛出租車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試乘,開啟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序幕。
不過也有專家提醒,目前國內自動駕駛汽車上路仍處于 “無證駕駛”階段,未來的測試和運營還有待法律政策規范。
2、SPAC 上市熱
SPAC 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借殼上市。
與傳統 IPO 相比,SPAC 方式不僅節省時間,費用也相對低廉不少。
數據統計,2020 年美國 IPO 募資額合計為 2044 億美元,而其中 SPAC 募資額達到了 1183 億美元,占比 58.3%。
2020 年,多家 LiDAR 公司(比如 Velodyne,Luminar,Innoviz 和 Aeva)就通過 SPAC 成功上市。
今年,通過 SPAC 進行 IPO 的方式依然會大行其道,其范圍也會從 LiDAR 擴展到其他自動駕駛模塊,譬如自動駕駛軟件平臺、自動駕駛卡車甚至是自動駕駛芯片公司。
去年 11 月份,就有外媒放出消息,中國多家自動駕駛新創公司正尋求通過 SPAC 方式上市,其中就包括自動駕駛卡車公司智加科技、圖森未來以及 LiDAR 制造商禾賽科技。
1 月 28 日,又有重磅消息傳來,一直命運多舛的法拉第未來(簡稱 FF)放出一條重磅公告:宣稱將被一家美國空頭支票公司收購,同時實現赴納斯達克上市、被收購、融資 10 億美元的三重目的。
FF 預計未來 5 年銷量將超 40 萬臺,其首款旗艦車型 FF 91 已獲得超過 1.4 萬臺訂單。
別忘了,FF 手里也有加州的自動駕駛測試執照。
3、寡頭時代來臨
經過多年發展,自動駕駛行業百家爭鳴的時代正在逐步消逝,巨頭們正一步步瓜分著自動駕駛行業的入口。
2020 年,業內又出現了兩次重量級收購:1、亞馬遜吞下 Zoox;2、Aurora 兼并 Uber ATG。就連 Nuro,都在去年年底低調收購了 Ike Robotics。
如果翻開全球市值 TOP 10 公司的投資清單,你會發現除了 Facebook 和沙特阿美,其他公司都多多少少駛上了自動駕駛這條賽道。
顯然,全球最富裕的企業家們,正在成為自動駕駛革命的支持者與推動者。
市值排行全球老大的蘋果在沉寂多年后又回到了造車界的聚光燈下,而排名第九的臺積電肯定是其車載芯片量產的最重要幫手。
年初,一直袖手旁觀的微軟也入局了。它們花 20 億美元在 Cruise 為自己買到了新入口。
市值排在第四的亞馬遜更不用說,近些年來它們已經接連投資了 Rivian、Zoox 和 Aurora 等炙手可熱的明星公司。
至于谷歌就不再贅述了。而市值直沖萬億美元大關的特斯拉更是自動駕駛行業的話題王。
中國方面,阿里巴巴走得比較靠前,除了投資小鵬汽車,它們還押注了智己汽車。至于前面提到的 Auto X,其背后也有阿里巴巴的支持。
今年,通過收購和投資卡位的案例會越來越多,LiDAR 公司更是會成為一級供應商與 OEM 商們的第一目標。
在眾多 LiDAR 新創公司中,那些拿不到風投的可能會選擇賤賣,而那些走 FMCW 技術路線的 LiDAR 公司可能將成為香餑餑。
4、自動駕駛卡車大擴張
2020 年,自動駕駛卡車異軍突起,今年它們還將延續這一勢頭,拿到更多融資。
現金到賬后,他們會不斷擴大路測范圍。在這其中,智加科技會把測試車隊開到歐洲,它們的自動駕駛卡車也會在今年量產。
至于兩大自動駕駛軟件平臺領軍廠商 Waymo 和 Aurora,也已經開始在自動駕駛卡車行業發力,絕對是不容忽視的狠角色。
最近,Aurora 剛剛談妥了與美國最大的卡車制造企業 Paccar(排名世界第二)的合作,而 Waymo 背后,則有戴姆勒(世界第一)背書。
2020 年底,全無人概念開始火爆起來。今年,自動駕駛卡車行業恐怕也會拿安全駕駛員開刀。
圖森未來就宣布,2021 年將正式開測全自動駕駛卡車,想必其他廠商也會緊追不放。
從全球范圍來看,自動駕駛卡車測試車的保有量今年將大幅增加,從 2020 年的 150 臺直接暴漲至 2000 臺以上。
如果全球領先的物流公司,如 FedEx、UPS、亞馬遜和沃爾瑪都選擇擁抱自動駕駛卡車,2000 臺這個數字恐怕就過于保守了。
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自動駕駛卡車主要用于倉儲中心之間的貨物運輸,大部分時間都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因此技術難度要比 Robotaxi 低上不少。
5、無人遞送有了法律靠山
本月 13 日,NHTSA 發布名為 “自動駕駛車輛乘員保護”的新規,專門適用于無人遞送車。
從新規來看,無人遞送車不需要成員保護以及人類駕駛員控制。也就是說,Nuro 在 2020 年拿到的尚方寶劍現在已經成了行業通行規則。
眼下,無人遞送車主要分為兩大門類:一類需要上主路行駛;另一類則只能在人行道通行。
需要上主路的這類尺寸差異較大,從廂貨到小型卡車再到類似 Nuro R2 這樣的專用無人遞送車。
今年,Nuro R2 這類的無人遞送車也許會大火。
如果說 Nuro 是美國無人遞送市場領頭羊的話(三輪融資拿了 15 億美元),中國這邊也有一家公司叫做 Neolix 新石器。
第二類雖然只能在人行道活動,但 2021 年它們也將迎來快速增長,畢竟低速意味著即使發生碰撞損失也很小。
除了新創公司,巨頭們也瞄準了第二類無人遞送車,亞馬遜和 FedEx 今年年底就有望將其用于電商服務。
6、全無人 Robotaxi
今年,全無人 Robotaxi 測試將在美國、中國、歐洲和以色列等地逐步擴大。當然,付費打車服務也不會落下。
眼下,光是在加州就有 6 家公司拿到了全無人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執照,它們分別是:Cruise、Waymo、Nuro、Zoox、AutoX 和 Baidu。
要說 Robotaxi 這個細分市場的當前霸主,那肯定非 Waymo 莫屬,其自動駕駛汽車保有量更是無人能及。
不過,以 2021 年的發展眼光來看,Waymo600 臺測試車的保有量還是略顯寒酸。
樂觀來看,今年年末全球 Robotaxi 保有量有望突破 1 萬臺。
中國軍團方面,則主要由 Baidu Apollo、小馬智行、AutoX、文遠知行和滴滴等企業領跑(滴滴自動駕駛剛剛拿了 3 億美元融資)。
7、自動駕駛穿梭車
由于共享出行特性突出,路線固定的自動駕駛穿梭車被新冠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
隨著疫苗的量產鋪開,此類自動駕駛汽車有望在今年開始回血,并在 2022 年正式回暖。
在美國這種公共交通薄弱的國家,自動駕駛穿梭車肯定干不過 Robotaxi,而在公共交通較為完善的國家,人們對固定路線自動駕駛汽車的接受度就會高很多。
當然,自動駕駛穿梭車們也有挖掘市場的潛力和空間。拿日本的鄉村舉例,因為人口持續外流,這里已經沒有公交車了,但人們的出行需求依然旺盛。
這種情況下,自動駕駛穿梭車就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除此之外,它們還將在工業領域大放異彩,比如承擔港口或礦山的運輸任務。
要說這個領域的領軍公司,美國市場看 May Mobility,Local Motors 和蘋果收購的 Drive.ai。
歐洲,則成長出了 EasyMile 和 Navya 兩大世界級的頭號玩家。
8、自動駕駛私家車
2021 年,甚至是未來幾年我們恐怕都難見到自動駕駛私家車的身影。
L2、L2+ 甚至 L3 級別的 ADAS 普及才是 To C 領域的重頭戲。
至于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什么時候能上車,今年 CES 上 Mobileye 做出了回答——2025 年。
Mobileye 認為,兩套獨立的感知系統加上 RSS 模型與 REM(道路體驗館里)系統,就能讓私家車在 2025 年享用 L4 自動駕駛。
對此,也有不少行業人士認為,Mobileye 的路線圖稍顯激進。
對于自動駕駛的所有細分場景來說,2021 年都將是個豐收年,大家會在傳感器、處理器、軟件和安全方面取得顯著的技術進步。
與 2020 年相比,自動駕駛汽車的用量更是有可能呈 10 倍提升,推動整個行業進入全面擴張期。
責任編輯:PSY
-
量產
+關注
關注
0文章
78瀏覽量
23082 -
軟銀
+關注
關注
4文章
337瀏覽量
23992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3文章
13683瀏覽量
16614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