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很多新能源車的純電續航里程能輕松達到800公里以上。到那時候,你還有"里程焦慮"嗎?
其實,除了出租車、網約車等營運車輛,基本上每個人都知道,我們99%的用車場景都是幾十公里的短途出行,極少單程達到幾百公里。如此看來,目前主流電動汽車的續航水平已經遠遠可以覆蓋消費者99%的用車需求。
但是,很多人買車就是為了出行的便利性,甚至是為了出行有份安全感。電動汽車盡管只有1%的場景不能覆蓋,但就是這1%的不確定性,會被放大,影響整個購車決策和使用體驗。
200km續航可以滿足80%的場景,300km續航可以滿足90%的場景,400km續航可以滿足95%的場景,500公里可以滿足98%的場景,1000km續航可以滿足99%的場景,但無論續航如何提升,電動車還是無法滿足100%的用車場景。
因此,焦慮的源頭是不確定性,只要不確定性存在,焦慮就會存在。
不可否認,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單次里程的加長,減少日常充電次數,整體感受還是會更爽的。里程越長,自行活動的半徑就越大,用車的心理負擔就會越低,體驗和幸福感就越強。
另外,續航越長,充放電一次的循環所用時長更長,單位時間內充電次數變少,電池的壽命會更長一點。
電動車續航里程的提升,會降低不確定性導致意外情況發生的概率,但是并不能消除。這和手機是一個道理。
以前諾基亞可以十幾天超長待機,就是正常使用至少也能撐過兩三天。但那時幾乎每個出遠門的人都會帶充電線,或者一塊備用電池。現在的智能手機,玩上半天就沒電,但很少有人會特意帶個充電寶。
這是因為,以前各品牌手機的充電線不兼容,很難借到同款。而現在,大家不僅很容易借到同款充電線,共享充電寶也是隨處可借。同樣,對于新能源車,"里程焦慮"的根源不是續航,是充電網點密度和充電速度。
假如,你隨便去哪里,附近不遠處都有充電樁,充電5分鐘便能開車2小時,你還會在乎你的續航是600km還是1000km嗎?
無論我們買什么車,都不會完美,即使燃油車也是這樣,可能噪音大、動力響應慢、油價貴、牌照貴等。要完全消除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焦慮,就要做到像燃油車一樣的體驗,那是不是我們需要建設大量的公共快速充電樁?
其實,未必是這樣。
油只有加油站有,電每家每戶都有,按照加油站的思路來建設加電站,是不靠譜的。那么,什么樣的充電基礎設施可以解決電動汽車的續航焦慮?
參考手機,解決手機續航焦慮的不是手機電池容量的增大,而是一個叫做"充電寶"的東西。電動汽車也是一樣。未來的電動汽車一定是多方主體參與的基于用車場景分布式的補電方式,如車庫、公共停車場、商場、寫字樓、高速公路等多場景提供方便充足的補能方式。另外,換電也是一種值得探討的補能模式。
因此,在考慮充電基礎設置的獲取容易程度以前,續航里程焦慮還會普遍存在。要想消除電動汽車的續航焦慮,就需要車企、各方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者和社會管理者,以及逐漸成熟的消費市場共同進步的結果,而不是車企不斷推高續航里程或者無休止地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就能夠實現的。
責任編輯:haq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1950瀏覽量
230585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427瀏覽量
992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