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困境說明了AI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To B服務難有巨頭,中國所謂的AI獨角獸們要深思。
投入近三十年,曾經聲名顯赫、領先業界多年的IBM終于還是輸掉了AI醫療之戰。
《華爾街日報》最新消息透露,IBM正在探索出售Watson Health的業務,以精簡公司架構,新任CEO Arvind Krishna將是售賣相關業務的直接操刀人。前不久,IBM默認關掉上世紀成立的中國研究院一則消息,似是也在指向這一點。
但據Krishna所言,IBM仍然不會放棄在AI應用上的探索,甚至仍將會優先考慮AI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服務。
2011年在電視游戲中擊敗人類對手,Watson曾被業內尊稱為新一代認知計算技術的鼻祖。一直在尋求變革的IBM因此在AI領域名噪一時,并因此敲定了接下來的轉型方向——AI商業化服務。
Watson Health則是IBM探索AI商用最為關鍵的項目,它主要利用AI幫助醫生或制藥公司輔助診斷、檢測等,因此被業內眾多后生晚輩奉為學習楷模。
然而Watson的學術地位之高對商業的幫助并不如預期,“包治百病”的過度宣傳讓IBM Watson Health陷入輿論漩渦之中。《華爾街日報》曾做過審查并刊發多篇文章,指出Watson項目數據存在造假,所言不實,對醫生的價值并不大。
《IEEE SPECTRUM》援引IBM Research首席科學家Ruchir Puri所言,指出Watson桎梏在于代碼的老化。特別是GPT-3和谷歌Switch Transformer在認知計算領域的主導地位,也在證實Watson如今在技術上無法跟上時代。
從AI到IoT以及碳中和,IBM畫餅越來越大,但是落地也越來越難。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IBM正在探索追蹤碳排放的技術,稱該技術將幫助實現2030年零排放的目標。原紅帽CEO、現IBM云計算和認知軟件負責人James Whitehurst 負責該項目。
又是一個比IoT、AI還要宏偉的目標。
01. 藍色巨人,畫餅充饑
成立百年,幾度轉型成功的IBM,曾高度寄希望于AI技術的大范圍應用。然急切之下,終究用力過猛,惹得一身麻煩。
在IBM的發展歷程中,創始人老沃森、其子小沃森以及郭士納被認為是對公司貢獻卓著的三大人物,與之相伴的則是IBM從機械、計算機硬件到軟件服務的轉型之路。
IBM的前身是CTR公司,在老沃森帶領下公司走上正軌并更名為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二戰的到來助推了IBM的發展,憑借過硬技術為軍隊制造主力武器M1沖鋒槍等,在戰爭期間老沃森與美國國防部簽署了合作協議,其目的在于增加公司軍火銷售額。果不其然,同年IBM銷售額猛增至1.4億元。
二戰后, IBM走向了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的分水嶺,以華生父子為代表的兩派一直爭執不下。最終小華生的勝利開啟了IBM的新時代,也讓IBM從行業的追隨者走向領導者地位。
與開發出UNIVAC計算機的艾科特-毛奇萊公司只同美國軍方合作不同,主導開發出IBM 360等著名機器,小華生不僅在技術投入上更為大膽,他也開啟了計算機從軍用到商用的時代,豐富了公司原有的商業模式。
小華生上臺后五年,將IBM的營業額提高了三倍。而在后來的二十年內,IBM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達30%,小華生創下了超越父親的商業奇跡。
IBM是個人電腦時代的領導者成為業界的共識。《時代周刊》評選IBM PC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產品,《華爾街日報》也給出了高度評價。
2005年IBM將個人電腦部門賣給聯想,被認為是IBM正式退出個人電腦舞臺的標志。業界分析認為,微軟的崛起、IBM缺乏C端產品經營的經驗等因素最終導致了該結果。
早有跡象顯露,以售賣大型主機為主要業務模式的IBM,在80、90年代間嚴重受到個人電腦興起的沖擊,尤其是其硬件利潤逐步轉向軟件服務。
被認為是IBM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郭士納在裁員、整治公司內部臃腫架構、賣資產之外,做了最重要的決定:幫助IBM做軟硬件能力整合,將商業模式從賣硬件轉變為軟硬件服務。
郭士納看見了正在成長的軟件服務市場機會。在業務服務的應用探索上,IBM致力于開發與其他公司機器相容的開放系統公司,相比于原先封閉的專屬系統IBM研發出了免費開放的Linux操作系統。另一邊IBM斥資35億收購蓮花軟件公司以獲得網絡軟件Notes。
這些舉措在由硬件至軟件的轉型上是成功的,在郭士納的帶領下IBM進入了另一段黃金時期,IBM股價上漲了10倍。
2003年郭士納退休,科技行業也進入了更為豐富的業態,電商巨頭亞馬遜、智能手機開創者蘋果、以電腦軟件起家的微軟等企業都進入了賽道,與此同時,AI也迎來了新的浪潮。
專利大戶IBM很早就預測到了AI時代的到來。但與谷歌將AI應用到廣告產品中、亞馬遜將AI應用到電商平臺的生命周期中不同,沒有了郭士納的IBM再次進入了激進的技術探索之路,搭建了一個在研究領域讓人嘆為觀止的框架——Watson,與當下的GPT-3之于行業的意義類似,也為后來商業探索上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02. IBM贏不了AI戰爭,人工智能To B沒有巨頭
最近,IBM中國研究院的關閉將人們的目光再次引向Watson。在認知計算領域,Watson也是IBM中國研究院最重要的成果,它曾在中國22個省、43座城市近80家醫院普及。
對于有著近三十年歷史的IBM中國研究院的關門,多方猜測,內部調整之外,其與Watson項目的變數不無干系。
IBM曾表示,醫療保健是它對AI最重要的探索,AI可以改變醫療領域的方方面面。當然另一方面,它也是看中了這個號稱是萬億美元的低效率市場。然而頗為諷刺的是,在這次長達近一年的全球疫情期間,IBM Watson的身影鮮少出現,側面印證了Watson已經走向沒落的事實。
2011年,在覆蓋文化、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問答比賽上,Watson顯露出的能力被IBM認為是冰山一角。但后來的結果指向,一如此前所有科研領域的AI工具,這款由25位科學家花4年時間發明的應用程序,最終還是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之中。
三年前,IBM仍然不愿意承認Watson的失敗,宣揚AI醫療將會迎來“黃金時代”。當時IBM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在接受CNBC采訪時依然對外表示,Watson可以診斷和幫助治療全球80%的癌癥。
Watson項目之“父”John Kelly更是多次公開贊許這一項目的成功,稱其惠及近萬名患者,并被數百個機構使用。
但IBM為其設定的過于寬泛的應用場景,成為了Watson的桎梏。與一般的AI產品不同,Watson Health有著豐富的產品組合,覆蓋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但收效甚微。
如其旗下產品Watson for Genomics,它雖然在美國多個癌癥中心進行試點,但有研究者公開表示很少使用該系統,因“不知道自己真正會得到什么”,耶魯大學癌癥中心等11個研究中心也未將該系統應用于臨床。
2018年因Watson被曝出現重大漏洞,IBM經歷了最為動蕩的一年。《華爾街日報》當時通過調查報道指出,已經有十幾個IBM合作伙伴和客戶停止或縮減了Watson腫瘤相關項目的投入,并揭露了“Watson對癌癥患者的幫助有限”這一事實。哥倫比亞大學蔡斯博士也公開表示,因對IBM的技術營銷方向感到失望,他退出了顧問行列。
此前為了獲取更多醫療數據,IBM曾花費40億美元收購包括Merge Health care在內四家醫療機構,后它又花26億美元收購數據分析公司Truven,但據透露,因“太過復雜”,IBM花數十億美元重金買來的數據最終并沒有應用到Watson的訓練上,因此也間接導致了項目的失敗。
近幾年的財報顯示,IBM的收入一直在同比下降,Watson項目一年約10億美元的營收則更是入不敷出。盡管《華爾街日報》援引專家分析指出,IBM將不會真正放棄AI項目Watson。但從2011年的高光時刻到七年后被曝出“致命”漏洞,被寄予厚望的IBM醫療夢走向破滅已成為事實。
事實上,谷歌也正在嘗試將幾年前打敗李世石的Alphabet GO應用在醫療領域,但近年也同樣蒙受損失。這意味著,AI醫療的應用探索其實面臨復雜挑戰,IBM依托它來實現轉型將希望渺茫。
03. 轉型難為,IBM需要一個新郭士納?
最近與中國研究院關閉、Watson項目傳出被賣消息的同時,這家巨頭公司發生的另一重大變化還有更換領導人。原負責云計算業務的Arvind Krishna走馬上任,指向了IBM將放棄AI應用,將重心向云計算偏移。
其實早在2019年以340億美元收購紅帽,IBM轉型云服務的跡象就已顯露。Krishna介紹,紅帽OpenShift平臺是混合云最好的架構。此舉因此也被認為是一次豪賭。
即將接手這家巨頭公司,Krishna對外表示,他在未來三年中將與合作伙伴一起,為全球客戶提供5G、網絡安全和云服務解決方案,每項方案創造10億美元利潤。
言下之意,Krishna的上任帶著營收的使命,而賭注則壓在了混合云業務上。
從透露的消息來看,目前Krishna依然保留了郭士納開創的商業模式,同時也將不會放棄AI應用,只是業務重心將轉變為混合云服務。但從Gartner在去年7月發布的2019年云服務提供商市場排名來看,局勢對IBM并不樂觀——曾經快速上漲的IBM已經跌落了前五。
目前,在相對成熟的IaaS市場,騰訊云超越了IBM獲得快速上漲。在公布的IaaS+PaaS的份額排名上,AWS、微軟、阿里云占據前三,Oracle憑借數據庫優勢位列第五、騰訊云位列第六。在SaaS應用探索上,微軟則位列第一,深耕垂直領域的Salesforce、Oracle、SAP、Workday等廠商緊隨其后。
一向在技術上領先行業,與云服務友商們專注行業云有所不同,IBM的關注點在混合云技術上,憑借該技術私有云和公有云可以實現無縫對接,滿足數據的隱私保護需求,它也被認為是云計算可見的終極方向。
但在以公有云技術為主流的市場形勢下,混合云市場尚未完全顯露。據ResearchAndMarkets給出預測,混合云市場將會在2026年得到進一步推動,而在實際應用中,數據隱私和安全等問題都將成為市場增長的限制。
與AI市場格局有幾分相似,目前在云服務領域營收增長明顯的企業,普遍深耕應用,常年占據第一的AWS,其云服務的能力就來源于電商,快速增長的阿里云亦是如此。
不缺乏對技術的理解,IBM在應用探索上始終有些能力不足。率先提出物聯網、智慧城市,IBM在技術上的遠見可見一斑,但從領先到最終被AI時代拋棄也未曾盈利,IBM顯然過于看輕應用的難度。業內普遍認為,AI產品的成功應用與場景深度融合密不可分。
如今在云服務的探索上IBM難避走老路之嫌,尤其是其缺乏市場經驗的基因仍然對其有諸多束縛。大象轉身,風險猶存。
責任編輯:haq
-
IBM
+關注
關注
3文章
1749瀏覽量
7463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96瀏覽量
2376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