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42輛自動駕駛出租車已上路,市民可免費預約乘坐!
最近幾年,自動駕駛早已從往昔喧囂的狂熱,化作寂靜的蟄伏與蓄力,這么快就又爆發了?
我們先來看看這則新聞的一些細節:1. 確實是車輛自動駕駛的,方向盤,油門,剎車均由車輛來自主操控。2. 駕駛座有老司機隨時準備在緊急情況下接管車輛,副駕駛座有工程師隨時進行技術支持。3. 通過5G和4G網絡實時上傳行車數據給后臺,每公里約產生20GB的數據量。4. 自動駕駛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22個主要停靠點之間測試運行。可以看出,這大體上是一個級別在L3到L4之間的自動駕駛,也就是車輛自動駕駛,司機的眼睛能看點別的了,手也不用放在方向盤上了,但還是要集中精力,隨時準備接管車輛,挽狂瀾于既倒。
如上圖所示,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定義的自動駕駛5級模型,是目前認可度最高的自動駕駛分級定義。L0:純人工駕駛,無任何自動化。L1:輔助駕駛,比如我們常說的ABS,ESP,還有定速巡航、自適應巡航及車道保持輔助等功能都屬于L1級自動駕駛的范疇。L2:系統能夠把L1的多個技術融合起來,完成部分駕駛任務,但司機仍需將雙手雙腳放在方向盤及剎車上隨時待命。
L3:本級別基本可以稱為自動駕駛了,機器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幾乎全部的駕駛操作。人類駕駛員放開手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但仍需要隨時準備應對機器無法處理的情況。L4:本級別的自動駕駛已經不需要人類干預了,但只適用于于部分場景,如高速公路上,或者一些封閉的限定區域,如園區、景區、礦山、農場等。L5:在任何場景下都完全自動駕駛,是真正的無人駕駛階段,不需要人類駕駛員,連方向盤、油門、剎車踏板等也都不再需要了。目前,對于封閉的限定區域,如園區,景區、礦山等場景的自動駕駛已經越來越多,但在公共道路上的商用自動駕駛多徘徊在L2和L3之間,原因就是路況復雜,安全責任重大。
本次武漢自動駕駛出租車,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于在城區開放道路上L3到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和商用化探索。要在開放道路上實現高度的自動駕駛,技術上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自主安全駕駛。也就是,汽車在和外界不進行任何通信的情況下,完全憑自身的判斷,就可以實現安全的自動駕駛。要實現自主安全駕駛,打鐵還要自身硬,車輛需要武裝到牙齒,裝配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精度定位等設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收集到足夠的環境信息。
有了這些信息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再加上強大的車載電腦和自動駕駛系統,對這些輸入進行環境感知,判斷和決策,才能實現安全的自動駕駛。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無線網絡雖然可以提供很多的輔助信息,但只是錦上添花,網絡還可能有延遲和中斷,唯有自身強大起來,才能要將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本次武漢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正是在這一步上的測試和完善,5G網絡的作用,僅限于回傳那每公里20GB的數據,這些數據最終的用途,還是進行智能駕駛系統的訓練,從而強化車自身的駕駛技能。第二步,就是通過網絡,輸入外界的輔助信息,讓自動駕駛更高效。這一階段就包含高清3D地圖自下載自更新,實時路況信息播報,以及和交通系統設施的信息同步,從而讓自動駕駛的決策更精準。
比如,本次在武漢的自動駕駛汽車是完全靠機器視覺判斷紅綠燈的,剎車有些急,但如果交通部門大數據系統接入之后,車輛就能預先知道每個紅綠燈“讀秒”信息,規劃最優路線,達到一路綠燈的最高境界。這一步作為輔助手段,和第一步可以并行進行。第三步,車與車自主聯網,協商駕駛,讓道路通行效率更優。車聯網,讓車與車之間互聯,相互告知彼此的路線和速度,快速預警突發情況,并整體規劃行車路線,讓道路的使用率更高。
通過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有了車聯網,車輛之間會直接通信,在第一時間對其他車輛進行提示和預警,對于駕駛安全有非常大的輔助作用。
隨著車聯網的應用,以后在高速路上,所有的車可以互相協調到同樣的車速,以非常近的車距,組成密集隊列,相對靜止地向前行駛。這樣既避免了堵車,又能對道路利用率達到最高。所以,以后路上的車流,可能是這樣的。
上面的后兩個步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車與網絡(V2N),車與道路基礎設施(V2I),車與車(V2V),車與人(V2P)之間的通信,統稱為車聯萬物(V2X)。
在5G的R16版本,已經支持了上述的車輛編隊,高級駕駛,外延傳感,以及遠程駕駛等場景。
然而,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基礎設施的完善,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規的制定,以及大眾心理上對自動駕駛的認可。這是一個更為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上下求索。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原文標題:5G自動駕駛出租車,敢不敢去坐坐?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5G
+關注
關注
1353文章
48367瀏覽量
563367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3文章
13682瀏覽量
166144
原文標題:5G自動駕駛出租車,敢不敢去坐坐?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