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衣服變成“顯示器”,進而實現瀏覽資訊、收發信息、實時導航等功能,這是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的方向。復旦大學科研團隊成功將顯示器件的制備與織物編織過程相融合,實現了大面積柔性顯示織物和智能集成系統。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科研團隊負責人、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介紹說,如何在柔軟且直徑為幾十微米到幾百微米的纖維上構建可程序化控制的發光點陣列,是織物顯示領域的一大難題。團隊研制出兩種功能纖維——負載有發光活性材料的高分子復合纖維、透明導電的高分子凝膠纖維,通過兩者在編織過程中的經緯交織形成電致發光單元,并通過有效電路控制實現新型柔性顯示織物。
記者看到,團隊研制的“發光經線”,外觀與生活中的尋常紗線類似,但通電后即可發出明亮的光。彭慧勝表示,施加交流電壓后,位于纖維上的高分子復合發光活性層在搭接點區域被電場激發,便形成一個個發光“像素點”。如此,在電場激發下,電極和發光層憑借物理搭接即可實現有效發光。利用工業化編織設備,團隊目前已實現長6米、寬0.25米、約含50萬個“像素點”的顯示織物,已能初步滿足部分實際應用的分辨率需求。
據介紹,“發光經線”的直徑可在0.2毫米至0.5毫米間精確調控,賦予了其超細超柔的特性,以此梭織而成的衣服,可緊貼人體不規則輪廓,并保證輕薄、透氣。同時,團隊在“導電緯線”的力學性能上下足功夫,研制出的高彈性透明高分子導電纖維可在與“發光經線”交織時發生自適應彈性形變,從而形成穩定接觸界面。
實驗結果表明,在兩根纖維發生相對滑移、旋轉、彎曲情況下,交織發光點亮度變動范圍仍控制在5%以內;顯示織物在對折、拉伸、按壓等外力作用下也能保持亮度穩定,可耐受上百次的洗衣機洗滌。
目前,該科研團隊基于編織方法,還實現了光伏織物、儲能織物、觸摸傳感織物與顯示織物的功能集成系統,使融合能量轉換與存儲、傳感與顯示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織物系統成為可能。該系統在物聯網和人機交互領域,如實時定位、智能通訊、醫療輔助等方面展現出良好應用前景。
“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只需在衣服上輕點幾下,就能實時顯示位置信息;語言障礙者把‘顯示器’穿在身上,就能與人實現高效便捷溝通。”彭慧勝表示,許多過去存在于人們想象中的場景,有望在不遠的將來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lq6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48文章
50678瀏覽量
752018 -
顯示器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948瀏覽量
1398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